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早期精神消费对象的符号物化形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早期精神消费对象的符号物化形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虚拟消费的对象的基质是精神现象,精神消费对象只有经过物化才能进入消费渠道。人类早期精神消费对象主要靠人体自身的物质性机能来实现。在规范的语言符号发明之前,人类依托自身想象力的指引,以肢体语言来表达精神世界,绘画、装饰、结绳记事等初级符号运动形式则促成了人类精神意识的形成。

关键词 虚拟消费 精神物化 机体功能

精神消费的对象,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物质性消费对象,而是指非物质性消费对象,属于虚拟消费范畴。它们作为被现代科学技术物化了的人类精神意识即精神文化,进入生产与消费领域,既作为一种消费现象广泛存在于所有物品消费中,同时又作为一种独立的产业态消费品存在。该类消费对象的基质是精神现象而非物质现象,精神现象是通过人类技术的物化手段而转化为外在于人的机体存在的精神文化的,精神文化被纳入到生产与消费的经济运行系统内,遂演变为精神消费。精神消费对象只有通过某种物化转化通道,将精神现象物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即很容易感受得到的精神文化形态,这样才能将其纳入到消费资源库内。精神消费对象的物化包括以机体功能为主的符号物化对象、以语言功能为主的符号物化对象和以视像功能为主的符号物化对象三大方面,本文主要讨论第一种情况。

在人类的早年,受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的限制,人类找不到多少能够荷载自我精神意识的方式方法来发展、传播精神意识。与那个时代物质生产不发达、物质不丰富状况相适应的精神反映方式是,主要依靠人体自身的物质性机能来作出对物质世界的精神反映。

千百万年来,人类的祖先凭着灵长类得天独厚的智能显示出比其他动物更能适应大自然的生存态势。在非洲原始森林中,人类的祖先几乎没有天敌,生活得无忧无虑。但是,大自然的内在运动变化受制于宇宙运动变化动因,不以人类的祖先以及一切动物的意识为转移。当自然生存条件从优越转化为严酷时,尚处于幼年的人类被迫从非洲原始森林的树上下到地上。这时,一部分原始人群落在激烈的自然生存的挑战中激发出了想象力,它们依托自身机能,一方面迎接严峻的完全陌生的地面生存挑战,一方面勇敢地走出了非洲原始森林,沿着当时还相互连接着的大陆板块边缘走向了世界各地。在各个地区自然条件的熏陶下,这些原始人类群落逐步进化为人类社会各个不同的面相、肤色、群体结构、文化特色的部落种族,形成了人类社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的想象力挽救并成就了人类。对此马克思指出:“在野蛮期的低级阶段,人类的高级属性开始发展起来……想象,这一作用于人类发展如此之大的功能,开始于此时产生神话、传奇和传说等未记载的文字,而业已给予人类以强有力的影响。”①尽管人类早期与其他动物一样,也都主要依靠自身机能施展能量,但人类却能够依托人类特有的具有审美意义的想象力创造出摆脱困境求发展的方式方法。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想象赋予了人类力量的方向性和有效性,因而就比其他动物的力量显示出更具有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生存意义。不断的想象刺激出新的愿望,而新的愿望又刺激出新的想象,这就给了人们追求精神现象的理由和动力。想象力的发展成了人们自意识追求精神需求的起点。

在语言表达规范没有成型之前,人们表达对现实世界的看法更多的是利用肢体表达功能,而原始舞蹈则首当其冲地成为了人们传授生活技能、表达收获喜悦、祭祀上苍天神、祈祷心中愿望等一系列精神寄托的首选方式方法。我们今天当然无法恢复和确证原始歌舞的活动形式,但古代文献资料中却有很多古人以肢体功能来表达精神需求的记载。《淮南子・道应训》中有:“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此记载讲的就是古人在集体劳动中一唱一和,调节动作节律,以达到既减轻疲劳又提高工作效率的情景。《吕氏春秋・古乐篇》中有:“惜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地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三人拽着牛尾巴投足而舞,本是一种生产行为或者劳动过程的重现,其目的乃在于延续生产意识、扩大生活欲望,人们是通过载歌载舞的精神表现形式来反映物质生活需求。文学作为精神现象的核心载体,就起源于生产劳动,关于劳动起源说,鲁迅讲得再清楚不过了:“人类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就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②鲁迅的观点是深刻的,人们的歌舞表演不仅是为了帮助人们协同完成劳作,促成意见表达交流,还帮助人们不断完善了感觉器官功能。也就是说,人们精神世界的形成,既得益于人们对物质生产的逐步深入的掌握,同时也得益于在掌握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精神感受器官的成长和功能完善。

随着人类历史发展走向技术时代的后现代化,关于文学艺术并不单一起源于生产劳动。但是,当我们站在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分水岭上看问题时,我们就会发现,物质世界中原本是没有精神世界存在位置的。本源的物质世界只有大自然和作为物质的人的存在。人将自身本质力量――技术以及反映物质世界的精神一起施展给大自然,从而形成了新的物质存在世界,即我们通常讲的人类技术成果世界。人类技术成果世界也是物质的,但这种物质世界与大自然物质世界有着本质的区别。大自然中的本源性的物质存在是宇宙赋予的,而人类技术成果的物质存在则是人类精神存在与大自然物质存在相溶性的结果。因此,人类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精神的发展是彼此依存、相互发展的关系。人类精神的发展需要依托精神感受器官得到发展,而精神感受器官的发展则又要依赖于人类生产生活技术的发展。

人类用肢体动作,今天习惯称之为肢体语言,来表达精神世界,对于促进人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意义是重大的,它帮助人类战胜了最初的自然灾害,实现了社会化发展目标,与此同时,又培养起了人类开发精神力量的信心和情趣,为人类精神世界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主体机能承受基础。

尽管不断有古文献资料和新的考古发现作证,但我们仍然很难确认,究竟是表达物质与精神综合需求的肢体活动形式在前,还是独立表达精神需求的非肢体活动形式在前。原始绘画、原始装饰以及结绳记事等,只是后人通过文献和考古发掘知晓的比较著名的精神运动形式而已,大量的、不为世人所知的精神运动形式早就消逝在岁月长河中了。我们只能根据现代逻辑思维,理性地推断出绘画、装饰、结绳记事等独立的精神活动应当出现在原始歌舞之后。因为人们获得精神自意识观念是需要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成长过程的。在原始歌舞中,人们对精神意识活动还没有获得一种独立存在意识,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需求,都是通过手舞足蹈的肢体运动形式来表达的。但是,长期的肢体运动使得人们逐步掌握了运动规律,萌发了将这种规律表现出来的精神观念,于是,表达这种观念的最初级的一批符号运动形式被创造了出来,诸如绘画、装饰、结绳记事等。对此,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在考察远古图腾时指出:“原始人群之所以染红穿戴、撒抹红粉,已不是对鲜艳夺目的红颜色的动物性的生理反映,而开始有其社会性的巫术礼仪的符号意义在。也就是说,红色本身在想象中被赋予了人类(社会)所独有的符号象征观念意义;从而,它(红色)诉诸当时原始人群的便不只是感官愉快,而且其中参与了、储存了特定的观念意义了。在对象一方,自然形式(红的色彩)里已经积淀了社会内容;在主体一方,官能感受(对红色的感觉愉快)中已经积淀了观念性的想象、理解。这样,区别于工具制造和劳动过程,原始人类的意识形态活动,亦即包含着宗教、艺术、审美等等在内的原始巫术礼仪就算真正开始了。”③

在原始绘画如壁画、岩画、贝壳画等中,肢体运动已经被弱化,发展成为了一项以思维运动为主的精神活动,诸如如何掌握握笔方式,如何构图表现,如何对画壁、工具、环境等条件进行选择等。在装饰活动中,装饰中的穿戴活动形式已经成为精神欣赏活动的附庸,人们不再关注这些装饰品是否有利于生产劳作,而只关注其外观和性能能否给予主体的愉悦感受。至于发展到结绳记事这一类纯粹意义上的精神活动,我们已经看不到任何肢体运动的痕迹,像绳结是否打得精致之类的肢体运动意义在结绳记事这项精神活动中几乎可以略去不计。人们更关注的是,大绳结与小绳结各自所代表的事项区别;所代表的具体事项内容;由谁来从事这项事情等。

人们的物质生存需求,原本都是由个体生存需要而生发出来的。如果没有符号中介,就只能借助于肢体运动演绎。肢体运动是物质运动,肢体运动须臾也不能脱离物质的人的肉身本体,其意义存在显然首先是代表了个体需求的存在意义,因此,原始歌舞我们充其量只能视之为从物质运动向精神运动的过渡形式。当具有虚拟意义的符号运动形式被发明出来后,个体的肢体运动意义被降至附庸地位,而随着肢体作用在符号运动中失去主导地位,代表群体意识的社会意义在符号运动中上升。这样,符号运动既成就了精神意识的形成,又同时成就了社会群体意识在精神现象中的主导地位。

符号运动的大发展展现出两方面的运动成果:一是观念意识运动产生了共享性精神运动价值,促进了物质财富的创造,形成了日益庞大的物质财富基础,致使人类社会物质组织结构迅速膨胀;二是共享性精神运动价值又催生了纯粹的精神运动形式,诸如诗歌、雕塑、说唱、绘画等文学艺术,道德、法律、制度、组织等上层建筑。由此可见,正是摆脱肢体表演藩篱的那一批最初的符号运动形式,将人们的物质需求物化为了精神现象的运动形式,并进一步生发出纯粹为精神需求的精神运动形式。从人类学角度看,符号运动形式使得人类文明具有了可记载传承的形态依托,因而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各个民族的文明奠基标志。

在规范的语言符号发明之前,人类依托自身想象力的指引,以机体功能的歌舞活动形式来开展图腾崇拜活动。由于早期人类物质生产力低下,理性思维也还很稚嫩,因而图腾活动既是一种满足生产生活方式需求的实践活动,又同时兼作为了鼓舞精神意识的认识活动。就是在这些稚嫩的表达混沌需求的肢体运动中,孕育了出了初级的符号运动形式,而符号运动形式的共享性不仅促进了人类物质运动的增速发展,并且导致了纯粹满足精神需求的精神运动发展,这样,就为人类精神生产的发展作了铺垫。

注释:

①马克思:《摩尔根一书摘要》,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4页。

②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

③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9-10页。

(作者单位:常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