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治疗及预后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治疗及预后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效果及预后。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87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层分组法将87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传统小梁切除术,观察组给予改良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术后视力改善情况、滤泡形成情况、早期前房形成情况及眼内压控制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前房形成分级浅Ⅱ度、浅Ⅰ度及正常均优于对照组,滤过泡形成分型Ⅰ、Ⅱ、Ⅲ型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小梁切除术; 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7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5-0026-03

doi:10.14033/ki.cfmr.2016.25.011

青光眼的临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主要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周边虹膜阻塞小梁网或与小梁网发生粘连,导致房角关闭,阻断了房水的出路,造成眼内压进行性升高而出现的一种青光眼,患者多自觉症状不明显,亦未见充血、虹视、视物模糊、眼痛及头痛等症状,不易被发现,容易失去早期诊治的时机,对视功能的危害极大,严重者甚至出现不可逆性失明[1],为此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治疗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将两种不同术式应用于临床中,现将应用效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87例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有明确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表现:浅前房、窄房角、并有不同程度的房角粘连、眼压高、视野缺损、视神经萎缩等。男52例,女35例,共计92眼,年龄39~73岁,87例患者术前眼内压均大于30 mm Hg,房角关闭大于2个象限,按照随机分层分组法将87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6例,共计49眼,男27例,女19例,平均年龄(47.4±2.7)岁;

病灶位于左眼患者23例,位于右眼患者20例,双眼患者3例;眼内压32~59 mm Hg,平均(48.27±3.34)mm Hg;入院前病程7~21个月,平均(16.5±1.7)个月。对照组41例,共计43眼,

男25例,女16例,平均(48.2±2.5)岁;病灶位于左眼患者

20例,位于右眼患者19例,双眼患者2例;眼内压35~57 mm Hg,

平均(46.49±3.15)mm Hg;入院前病程8~19个月,平均(16.1±1.8)个月。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前依据患者的眼压情况,采取不同降眼压方式将眼压尽量控制在28 mm Hg以下,若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眼压,加行前房穿刺以协助控制眼压。两组患者均自愿参加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术前进行球周及结膜下浸润麻醉,麻醉剂为0.75%布比卡因与2%利多卡因的1∶1混合液[2],上直肌牵引缝线,做穹隆部基底结膜瓣,暴露的巩膜采用烧灼止血法,做大小为3 mm×4 mm左右的长方形巩膜瓣,厚度为巩膜全层的45%左右,向前分离至透明角膜缘内约1.5 mm,将瓣下1 mm×2 mm左右的小梁组织切除,并将虹膜周边做相应切除,恢复虹膜并缝合巩膜瓣两角各一针,观察前房形成情况,并根据需要适当调整缝线松紧度,待前房形成良好后将球结膜缝合于角巩膜缘[3-5]。

1.2.2 观察组 给予改良复合小梁切除术,麻醉、视野暴露、止血及作巩膜瓣方式同对照组,但切口改以角膜缘为基底,做高位结膜瓣,且长方形巩膜瓣做好后将丝裂霉素棉片置于巩膜瓣和结膜瓣下3 min,采用平衡液250 ml反复冲洗手术区,并选取3点或9点角膜缘内1 mm处行前房穿刺放出少量房水,穿刺角度为15°,小梁组织切除、虹膜周边切除及虹膜恢复同对照组,虹膜恢复完成后从前房穿刺口再次注入平衡液,并在巩膜瓣两侧用10-0尼龙线各置一根可调节缝线(术后根据眼压控制情况2周内拆除可调节缝线),观察前房形成良好后,进行眼球筋膜囊及球结膜缝合和固定,缝合完成后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结膜囊内涂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6-8]。术后两组均常规给予局部点用氧氟沙星眼药水及醋酸泼尼松龙眼药水。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术后滤泡形成情况、早期前房形成情况及眼内压控制情况,以及术后视力改善情况。术后采用Spaeth分类法进行判断前房形成情况,浅Ⅰ度:周边虹膜与角膜内皮接触或中央部前房比术前浅;浅Ⅱ度:除瞳孔区晶状体或玻璃体与角膜内皮之间存在裂隙样的前房外,其他区域的虹膜与角膜内皮接触;浅Ⅲ度:虹膜、晶状体或玻璃体与角膜内皮完全接触,前房消失[9-10]。滤过泡形成情况采用Kronfeld分型法进行判断,该分型法将滤过泡形成分为四型,其中Ⅰ型为微小囊状型滤过泡,Ⅱ型为弥散扁平型滤过泡,Ⅲ型为包裹型滤过泡,Ⅳ型为缺如型滤过泡[11-13]。术后2周,比较两组视力改善情况,患者视力表检查结果分为提高2行及以上、无变化及下降三类[14]。术后分别于1、4、12、24周检测患者眼内压,眼内压降低幅度越大表明手术效果及术后预后越好[1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前房分级及滤过泡分型比较

观察组术后前房形成分级浅Ⅱ度、浅Ⅰ度及正常均优于对照组,滤过泡形成分型Ⅰ、Ⅱ、Ⅲ型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术后各时间点眼内压比较

观察组术后1、4、12、24周眼内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术后视力改善情况比较

术后2周,观察组视力提高2行及以上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无视力下降者,而对照组术后视力下降者有2例,观察组术后视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117,P

3 讨论

本文试验结果显示,观察组采用改良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弥散扁平型滤过泡患者比例亦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1周眼内压降低较为显著,但随着时间推移眼内压有所增高,在12周左右基本稳定在17 mm Hg左右,虽然术后随着时间失衡眼内压有所增高,但各时间点眼内压仍低于对照组。术后2周,观察组视力提高2行以上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无术后视力下降者,而对照组术后视力下降者有2例。改良小梁切除术之所以能获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首先源于该术式以角膜缘为基底做结膜瓣,避免结膜瓣移位和渗漏导致的前房形成不佳[16],其次,前房穿刺放出适量房水可避免眼内压突然降低导致的眼压波动,眼压波动幅度过大会导致虹膜膨出,术中虹膜难以恢复,再是在结膜瓣及长方形巩膜瓣下垫置的丝裂霉素棉片可减少切口处纤维母细胞增生[17],防止术后滤过口及周围产生过多的胶原物质而瘢痕化,进而阻塞房水流出通路,导致眼压控制不良,最后在于巩膜瓣两侧设置了可调节缝线,用来控制房水流出的速度及数量,避免房水流出过畅而导致浅前房的发生,达到促进前房形成、提高临床满意度的目的。

综上所述,改良小梁切除术能有效降低眼内压、降低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术后视力,相比传统小梁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刘光亮.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5,2(29):6010-6011.

[2]高阳,刘洁梅,张良.小梁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效果分析[J].临床眼科杂志,2015,23(2):166-168.

[3]秦晶晶,宋愈,黄黎黎.三联手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2013,14(4):732-734.

[4]何根杰.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疗效分析[J].慢性病学杂志,2014,16(2):116-118.

[5]刘爱华,徐延山,季建,等.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观察[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9,15(3):482-484.

[6]梁远波,孟海林,范素洁,等.小梁切除术联合可拆除缝线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18个月效果[J].眼科,2013,22(1):19-24.

[7]曾朝霞,陈海波,史贻玉.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效果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20(9):1294-1296.

[8]王岩春,石莉.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原发闭角型青光眼临床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4,14(7):126-127.

[9]季河清,杜伟,马晓蓉.两种联合手术方法治疗I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比较[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23):182-183.

[10]闫瑞嘉,贺冰,赵洁,等.老年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6):1167-1168.

[11]赵祥贵.采用药物疗法治疗老年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6):240-241.

[12]张丽翠.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7):27-29.

[13]邓显峰,朱峰,陈伟,等.白内障超声乳化对闭角型青光眼并发白内障患者视力恢复的效果分析[J].医学综述,2016,22(2):365-367.

[14]孙丽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15,58(9):1830-1831.

[15]闻毅颐,李东豪,胡利.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J].广东医学,2014,52(7):1083-1085.

[16]张建珠,黄伯健,江瑜.1.8 mm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4,7(23):67-69.

[17]申爱军,高永杰,贾艳红.两种术式治疗早期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远期疗效[J].国际眼科杂志,2015,16(5):897-899.

(收稿日期:2016-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