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美国移动医疗走过的路――熬!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美国移动医疗走过的路――熬!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5年,移动医疗行业沸腾了!在这一年的7月,美国最大在线问诊公司Teladoc在纽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全球首家远程医疗上市公司。

这家成立于2002年的移动医疗公司,在2005年就以远程电话的方式进军医疗业务。正如中国大多数互联网模式都能归根溯源于美国,移动医疗行业也同样如此。

那么,中美医疗体制有何差异?中美移动医疗行业有何差异?移动医疗在美国的发展如何?它们的成长对中国公司又有何启示?

奇点网创始人陈亚慧给出了如下翔实的解答,以期对当下痛苦挣扎中的移动医疗行业带来思考与帮助。

医疗体系的激励机制至关重要

《中外管理》:移动医疗发端于美国,根据你的观察和了解,美国的移动医疗现状如何?跟美国的医疗体制有何关系?而中美又有何不同?

陈亚慧:在美国,公立医疗机构占少数,民营机构是绝大多数,而民营机构里非营利性机构又占绝大多数,所以美国是非营利性民营机构占主体的国家。美国也有政府保险,但美国是全世界唯一一个以商业保险为主的国家。

美国医疗成本很高,占GDP的17.5%,对社会而言,降低医疗成本是主要诉求。而在线医疗或远程诊疗则能使病人及时并低成本地获得医疗服务。在美国,医药是分开的,医师可以在线上针对某些疾病做诊断、开处方,病人在连锁药店取药。如果美国的商业保险采购他们的服务,整个过程都由保险费支付。因而,整个流程都能形成闭环。

美国的医生都经过至少11年的整套培训,才可以有医生执照,所以水平很高,也很平均。另外,整个医疗系统也为医生提供了各种角色支持、指南、指控(指标控制)体系,因而不可能导致太糟糕的医疗事故。而美国的相关产品也做得很细,背后有一系列能够支撑医生准确判断而不误诊的体系。哪些病种可以远程诊疗,哪些病种不能远程,可以诊疗的病种里,有哪些注意事项,都有很详细的指南。

从另一方面看,奥巴马推行医改后,美国医疗体系从原来的按项目付费转向按价值付费,前者是医生每执行一次操作,病人就支付一次费用;后者是以病人整体的健康水平付费。美国一些机构在奥巴马医改推动下,开始尝试价值服务,按价值付费。保险公司给医疗机构按人头打包,核心是保一个人的健康,每个人的医疗费用是定额的,而医疗机构要管理这个人所有的医疗开支。因而,这个人越健康,医疗机构就越赚钱。如果他是慢性病患者,医疗机构就需要把他管理好,及时干预,及时预防,比如一些糖尿病患者,要保证他不会出现并发症,因为并发症会产生高昂的医疗费用。

很多研究都表明,患者当中80%是基础性的病,20%是比较重的病。在基础病领域,有10%需要药品干预,90%是社会行为、经济行为很多综合因素引起的,因而需要对行为和健康干预,使他们及时改变生活习惯。于是,医疗机构愿意与病人24小时沟通,愿意通过信息化,实时了解病人的整体身体状况,因而他们愿意采购高效率的工具,而这些创新工具就有了合适的通道。

但在中国,可能因为医疗成本的压力还没到美国那种程度,对创新的支持力度也没那么大,因而中国的政策是将移动医疗放在严肃医疗之外的,也不太支持为移动医疗服务。

在美国,医疗监管也有很多,但它的监管相对公正透明,政策制定时可以商议。只要产品做得好,可以提高效率或降低成本,政府就会采购。如果政府制定了门槛,那努力达到门槛就可以。在中国则不一样,看不到政策的线在哪里,所以一些企业在寻找商业化方向时很摇摆,不知道往哪里发力。比如:针对滴滴的网约车规则一出台后,大家都傻眼了。中国创业者要面对政策的不确定性,在中国,这种政策不确定性对移动医疗来说,压力会更大。而对市场的培养和教育,支付方式和支付体系的w改变和融合,医疗体系的激励机制是否能让创新者进入,是否愿意给高效率低成本的服务付费通道,这些都是移动医疗行业最终是否繁荣,移动医疗企业最终能否找到商业模式的关键因素。

一些消费升级后的增量人群,会采购高端商业保险,也会为一些服务自己付费,但这是一个偏小众的市场,不过好在中国人口较多。因此,随着中国的消费升级,也会给移动医疗行业带来一些机会。

美国公司也是熬过来的,活下来最关键

《中外管理》:美国的移动医疗公司有着什么样的发展路径?中国的创业公司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陈亚慧:美国在线医疗咨询公司Teladoc已经上市,虽然股价并不是太高,但它的上市就说明,它的商业周期和盈利模式已得到市场认可。而美国第二大在线医疗服务公司American Well在2015年整年的增长超过之前十年的增长,但是,美国所谓的移动医疗或在线问诊,也走过了漫长的积累期。Teladoc从成立至今大概14年,American Well也走过了12年,它们都是艰苦熬过来的。

American Well早期很长一段时间,是保险公司和医疗机构的软件服务商。保险公司有天然的动力少花钱,因此对健康管理有着天然的诉求,它就帮助保险公司搭建系统。有些医疗机构为了扩展业务,需要一些相关应用或面向患者的联系工具,它就为他们提供这些工具。后来保险公司逐渐发现,作为保险公司,他们自己做不好这个业务,需要采购成熟的服务而不是一个软件。而American Well自建了医生资源,有很多医生有相应的服务,于是开始向保险公司提供整体医疗服务,完成了从to B到to C的转型。

而Teladoc刚开始依靠风险投资,但在很早期的时候,它们发现美国对降低员工保险成本诉求很高,比如:大公司的员工感冒了要请假看医生,公司就会损失一天,看一次医生还要花一两百美金,对公司来说,也是金钱。所以员工不用请假,就在线询问医生,医生给开药,相对来说,时间成本和价值成本都会低一些。所以企业愿意使用。当时它有部分企业支付方,后来模式成熟后,一些保险公司也加入进来。所以它只是没有像American Well一样做软件服务,而是一直做在线问诊服务。

总的来说,美国医疗改革中对成本的考量,再加上长期对用户的教育,最后才促成在这个时间段有一些公司脱颖而出,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公司也死掉了,但最终能够活下来的公司,都找到了自己的商业模式。然而,这个过程就包括对用户、市场、保险公司、医生和整个行业的教育。他们都是逐渐才接受这种形式的,这是一个漫长的教育过程。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速度要比美国更快。从2011年开始,到今年大概五六年的时间,移动医疗在中国快速崛起。2011年、2012年的时候,和医院谈移动医疗,没人知道它是什么,医生也不知道。但现在,很多医院已经将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自己做诊前或患者管理。所以,移动医疗对市场的教育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任何行业都经过这样的过程。但在大家教育或者认知到达一定程度时,谁能提供市场认为有价值的服务,谁就可能存活。现在很难说,中国移动医疗哪一种模式可以走到最后,但目前来说,判断标准是,你的服务是否有价值,是否提升医疗领域的服务效率,是否能降低成本。

国情不同,美国盈利模式我们不能照搬,但可以从中得到市场是如何成长、如何成熟的启发。那就是,中国创业公司不要太着急,也不要太在意现在是to C还是to B的公司。在市场教育成熟之前,能够熬过支付不是很明朗的阶段,想办法让自己活下来,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那么,当未来环境成熟时,你就会好过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