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与路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与路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高职院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使命,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责无旁贷,并且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具有天然的人才优势和教育优势。艺术类高职院校可以依托专业优势,设置非遗相关专业,开设非遗课程,推动非遗进课堂;依托人力资源优势,开展非遗理论和实践研究;依托平台优势,在线下和线上推广非遗文化。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类高职院校;保护;传承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见证,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日趋恶化,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存续困难,濒临消失。长期以来的自然传承模式日益显露其不足之处,而“教育主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这一观点得到了广泛认同。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高职院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办学宗旨,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使命,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责无旁贷。艺术类高职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具有天然的人才优势和教育优势,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和校企合作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凸显自身办学特色、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艺术类高职院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

其一,专业优势。艺术类高职院校一般开设音乐类、美术类、设计类专业,这类专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密切。在长期的专业建设过程中,艺术类高职院校在民间艺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研究经验。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注重技能传授,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特别注重传授实践技能,这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一脉相承。艺术类高职院校可以依托专业优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融入日常教学活动,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其二,人才优势。艺术类高职院校与政府部门、企业和文博单位相比,在师资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专业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和文化素养外,对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的研究,有能力为学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提供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艺术类高职院校具备规范的人才培养模式,拥有积极向上、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专业教学中能够很好地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学生实践技能较强,能有效地传承、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三,地缘优势。受区域经济和文化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艺术类高职院校一般分布在地市区域,可以融入地方本土文化,就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教师多来自本省,接触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有一种熟悉感和本能的亲近感。有学者提出:“家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支点。”①艺术类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发挥这一支点的传承作用。其四,资源优势。艺术类高职院校与政府部门、企业和文博单位相比,在资源配置上具有突出的优势。高校普遍配置有图书馆、档案馆、校园网等硬件设施,艺术类高职院校还配置有各类实训室、展览室、大师工作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传承、展示展览提供了更加专业的场所。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多与地方相关企业长期合作,企业资源丰富,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走向市场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

二、艺术类高职院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

1.依托专业优势,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

其一,设置非遗专业。艺术类高职院校应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结合学校专业特点,开设与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特色专业,既能凸显学校特色,又能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专业的设置是一个庞大的工作,在专业设置前,必须开展一系列规范的调研活动,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现状,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共同构建课程体系,编写相关教材,制订合理的教学大纲。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作为湖南省的工艺美术类高职院校,充分发挥湖湘特色,聘请湘绣大师刘爱云,开设了湘绣专业,成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其二,开设非遗课程。艺术类高职院校在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的基础上,应立足专业实际,广泛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一是将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专业教学,让学生接受民间美术、地方历史、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如,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针对通道县开展精准扶贫工作,鼓励各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融入通道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加深了对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二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理论或实践选修课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中华经典选读、民间美术等,加深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认识。其三,建立实践基地。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师生大多来自本省,为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实践提供了人力资源优势。学校可以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校内建立大师工作室,也可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地建立实践基地,由教师带领学生集中调研,鼓励学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学生在实践考察过程中可以零距离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在实践运用过程中进一步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达到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2.依托人力优势,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其一,理论研究。艺术类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的了解,学校可以组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团队,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理论研究,积极挖掘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理论研究既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供理论支撑,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元素,又能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范围,传承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其二,实践创作。艺术类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实践创作能力较强,在开展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融入创作,在创作中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传播、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创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现代生活,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适应性。如,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湘绣、湘瓷专业教师开发创作了一系列“新湘绣”“新湘瓷”产品,将传统的湘绣、湘瓷产品与现代生活紧密联系起来。3.依托平台优势,推广非遗文化其一,校园文化活动。艺术类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组织开展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配备专业指导教师,成立相关的社团、协会,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的宣讲、展演,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演讲赛、辩论赛、知识竞赛等,鼓励学生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展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氛围,提升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其二,网络宣传平台。现代社会,网络平台可以说是第三课堂,信息传播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艺术类高职院校应充分重视网络平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推广作用,在利用传统媒介的基础上,大力运用新媒介,如微信、微博,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公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专栏等,介绍研究动态、国家政策等相关知识。在文字宣传的同时推送视频、音频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非物质文化,提升学生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

作者:包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