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艺海无涯 师恩永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艺海无涯 师恩永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能做一名秦腔演员,源于生我养我的这片热土。

我出生在长安区灵沼乡回鹤村,小时候,逢年过节,村里都要唱大戏,从我牙牙学语时起。就被爷爷奶奶抱着到戏楼下去看热闹。

回鹤村的北邻冯村,是远近闻名的文化村。这里的社火曾多次应邀到咸阳、西安表演,每逢冯村耍社火我都要去看,社火所装扮的戏曲人物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后来听大人们说三意社的秦腔著名须生乔新贤就是当地人,这无形中使我对秦腔又产生了一种更亲切的感觉。渐渐地我不仅爱看秦腔,也开始学唱秦腔。

我的母亲是秦腔业余爱好者,于是就当上了我的启蒙老师,两三年下来,我学会了十几段唱,其中既有《红灯记》铁梅的唱段,也有《五典坡》王宝钏的唱段,一些热心戏迷见我嗓子条件很好,就建议我母亲让我到专业剧团学戏,长大了做一名秦腔演员。1986年冬,我走进了三意社(西安市秦腔二团),成为演员培训班的一名学员,开始接受正规、严格的训练。

1987年,我报考西安市艺术学校,由于在三意社受到许多名师指点,顺利地成了市艺校秦腔班85级的一名插班生。由此正式开始了我的艺术生涯。

我能站立在秦腔舞台上,得益于众多老师的培养和李正华恩师多年如一目的指点。

从我走进三意社演员训练班起,就得到李正华、李夕岚、张燕等老师的关爱,考进市艺校后,受到肖玉玲、张彩莉、苏彩霞、刘养民、李增厚等老师的严格训练,精心栽培,从“四功”、“五法”最基本的方面给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随后又在剧目教学中为我排练了正旦、老旦的代表剧目,让我系统全面地掌握了正旦、老旦的表演程式,老师还指导我如何运用这些表演程式去刻画人物。即使我毕业分配到剧团后,这些老师依旧关心着我,指导着我,帮助我沿着正确的艺术创作之路前行。

在众多老师中,和我以师徒相称的李正华老师,从1986年冬我进三意社学艺开始,到1999年5月李正华老师逝世的十多年中,为我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李正华老师13岁学艺,曾在尚友社搭班,师从名老艺人杨金声,主工青衣、老旦。1943年入三意社。在成功主演正旦戏《白玉楼》《断桥》《铁兽图》等剧目后改演老旦,又以《岳母刺字》《狸猫换太子》《杨八姐盗刀》等老旦戏蜚声剧坛。

1987年,为了帮助我报考西安市艺术学校,李老师教了我《杀狗》一剧中老旦出场的一段唱,由于教的规范,使我在考试时获得好评而被录取。1989年,艺校进入剧目教学后,李老师为我传授了他的代表剧目《岳母刺字》。这是一出老旦唱工戏,李老师在唱腔上有独到的处理。他根据自己的条件,创造了一种“嗑梆了”的唱法,即后半拍起唱。同时讲究音韵和吐字,使唱腔苍劲有力,富于激情,令人百听不厌。尤其“执银针刺儿肉手发抖战”一段,有许多独到之处:第一句的“刺儿肉”就强调“肉”字的力度,以突出母亲对独生子的无限关爱和心疼。第四句“儿的父落水中尸骨不见”,在上板时灵巧、自然、不留痕迹。同时为了更好地抒发感情,运用眉户“老龙哭海”来拖腔。并把秦腔、眉户结合得天衣无缝。第八句“可怜我母子们无亲无眷”,用哭腔唱出“可怜我”三字,使凄惨之情动人肺腑,“无亲无眷”用“嗑梆子”的唱法显得很有激情。随后的四句唱,每句的后四个字都用“嗑梆子”的唱法,别有韵味。“勾结那金挞子扰乱中原”一句,“金挞子”一字一“嗑”,“扰乱中原”两字一“嗑”,加重了岳母对奸臣和外敌的仇恨之情。李老师唱戏,一出场就进入角色,每句唱都是全身心投入,再加上他对板路熟悉,演唱中常有即兴发挥,使他的唱腔更显多姿多彩。为了让我很好地消化、掌握,李老师首先给我详细地讲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情感以及剧定环境,气氛的变化,一句一句分析唱词,一遍一遍示范并反复纠正,要求非常严格。这出戏给我打下了扎实的底子。在以后的演出中,我不断琢磨李老师所教,渐渐掌握了演唱技巧,这对我后来主演《杨门女将》中的余太君和《清风亭》中的贺氏大有帮助,而《岳母刺字》也成了我的代表剧目之一。

1991年我从市艺校毕业后,分配到三意社,不久我在新排的《狸猫换太子》中扮演后半部的李妃。李老师告诉我:“这是我过去经常演的戏,你的表演、唱腔我包了。”该剧后半部基本以李妃为主,这个角色的塑造直接影响全剧的演出效果。李老师一板一眼地教我练唱“摸包”一场的“自那年冷宫焚仓皇逃命”一段。第二句“只身儿落民间孤苦伶仃”中“只身儿”的“只”字由低而高,装饰音丰富,落音向上一挑,让人为之一震,同时又有美的享受。“孤苦”二字则用哭腔唱出,情感达到极致。第三句“每日里思念儿心中悲痛”上板俏皮,“痛”字似乎是不经意地用鼻音修饰,使其更显深沉、压抑。“行走在赵州桥身染重病”在“重”字上特别强调,以突出痛苦之感。“难道说这血海冤永沉枯井”则用力上扬,给人以多年来压抑的感情一朝进发之感,形成整个唱腔的高潮。由于李老师的指导,我出色地扮演了李妃这一角色。《狸猫换太子》上演后受到好评。

2008年的个人专场演出,是我艺术生涯中的一个转折,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不久,我们西安秦腔剧院的领导班子,以优秀中青年演员个人折子戏专场这一艺术形式,举行赈灾义演活动。作为一名受党多年培养的青年演员,我积极向灾区人民捐款捐物,并率先报名参加赈灾义演,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精心排练,成功演出了三个秦腔传统折子戏《卖苗郎》《庵堂认母》《盼子》,演出戏票被观众早早抢购一空,开演后剧场的气氛热烈,掌声、叫好声不绝。演出结束后,八十高龄的著名书画家刘平继邦向我赠送了书有“金婵鸣正声”的大幅书法作品。面对这些热情的鼓励与鞭策。我激动不已,同时也给我以信心和力量。

这场赈灾义演个人专场演出。是我艺术生涯的一个新起点。在一场晚会里,我扮演了三个不同的人物――刘会英、王志贞、贺氏。为了使她们个性突出,性格鲜明,从而使观众获得不同的审美享受,我对这三个人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反复琢磨如何运用自己的手、眼、身、法和唱、念、做、表进行刻画。同时还要从情感的深处去深挖。演活每个人物在不同的情景中的心理流程和感情起伏。如《卖苗郎》中的刘会英,在表现人物的无奈之情时,道白做到刚劲、清脆、深沉;唱腔做到高昂、激越、跌宕。《庵堂认母》中,我则牢牢把握住王志贞左右为难、欲进不能、欲退不得的焦急心理,运用委婉、柔情的唱腔,曲折起伏地唱出王志贞的隐情、真情、激情相融一体的母子之情。《盼子》中的贺氏,是一个盼子心切、望眼欲穿、整日以泪洗面的老人,我在表演上首先从人物的年龄、身世、内心世界出发,在悲痛之时的表演如江河决口、大开大合;唱腔如离弦之箭、夺口而出、刚柔相济,情恨相融,以自己的深情与激情去打动在场的每一位观众。

在这次演出中,我要求自己,必须用“情”去演,用“情”去唱。是“情”给了我艺术魅力,是“情”让我征服了观众。―今后我将继续沿着以“情”为核心的艺术道路走下去,用“情”演活每一个人物,用“情”架起和观众交流、共鸣的桥梁。用“情”创造出我个人艺术上的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