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引导教师关注作为“异质性他者”的学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引导教师关注作为“异质性他者”的学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教师教育作为教育实践中的重要主题,常谈不衰。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自觉地建立起一种具有人文气息的学生观,是教师教育中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列维纳斯提出的“异质性他者”伦理观,为“如何培养出一名好教师”这一教师教育欲解决的核心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思考路径。在教师教育中,应使教师避免以“自我同一性”的态度看待学生,关注作为异质性他者”的学生,并建立和维持一种“为学生负责”的伦理关系。

【关 键 词】教师教育;列维纳斯;伦理观;他者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1)06-0042-02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教育作为教育实践中的重要主题,越来越受重视。然而,不同时期的教师教育所关注的问题不尽相同。在深受唯科学主义观念主宰的时代,教师教育更多地关注如何技术化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并力求制定出精确与定量的标准,明显地观测出量化的课堂教学效果。受此观念长期影响,教师往往容易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传授给学生知识与技能,这就难免导致教育缺少其本应具有的人文色彩。为避免这一倾向,我们时常强调教育应具有人文气息,强调教师教育应避免被打上深重的技术烙印。在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过程中,应注重引导教师更加重视与学生的交往过程,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因为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都是充满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师不能把学生当成灌输知识的容器。那么,这一理念在教育实践中能否落实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自觉地建立起一种具有人文气息的学生观,是教师教育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法国现代哲学家列维纳斯提出的充满人文关怀的“异质性他者”伦理观,强调“他者”的异质性,反对“自我的同一性”,认为“因为有他(你)我才存在”。[1]深入地理解这种观点,有利于促使教师意识到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的意义之所在,并对以自我为中心、忽略学生感受的观念和行为进行反思,这就为“如何培养出一名好教师”这一教师教育欲解决的核心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思考路径。

二、列维纳斯的伦理观概述

列维纳斯的伦理观主要围绕自我和他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展开。他反对西方传统哲学所坚持的“把他人同一于自我”的理念,指出这是一种否认他人的独立性,把他人从属于自我意识的自我中心主义思想。因此,列维纳斯提出了一种与自我中心主义传统观念根本对立的“异质性”的“他者”理论,特别强调“他者”的“非自我同一性”,即“异质性”,还指出人与人之间存在一种为他人负责的伦理关系。

列维纳斯并不像他之前的一些哲学家那样,认为他人是自我的一种扩展和延伸,他反对从自我的视角“自以为是”地理解他人的观点。在列维纳斯看来,他人与自我二者是“划清界线”的,“他人是绝对的他者”,“他者与自我是一种面面相对的,没有中介的关系”。同时,列维纳斯也肯定了“自我”和“他者”之间的联系,他认为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不是操纵与纵的工具性关系,而是一种伦理关系。“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事实是与他人相遇,这种相遇具有伦理性。”[2]

三、如何培养一名好教师――基于列维纳斯伦理观的思考

(一)影响教师避免以“自我同一性”的态度看待学生

在一定程度上,列维纳斯的“他者”理论就为教师应如何看待和关注学生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一线教师也许已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也学习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方法等专业知识,因而可能经常会根据已有的经验对学生做出判断,认为自己很了解学生在某种情境下会做出何种反应,甚至还容易认为自己从学生的某些言谈举止中,就能判断出其所思所想。诚然,我们不可否认这种思路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因为学校教育本就需要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沟通、理解来实现,教师需要具有一种准确,的判断力和对于教育生活的敏感性。然而,在唯科学主义倾向和唯技术培训模式的影响下,教师对自身角色的认识相应地会受到影响,对于一些教育理念的理解难免会出现偏差,更容易存在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书本知识和教师要求的容器的倾向,从而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一种工具性、操纵性关系。在如此的状况下,教师容易出现某些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的表现,对学生的理解和判断就未必能准确地反映学生自身的想法,进而难免发生一些学生被教师误解的局面,甚至导致师生间的矛盾冲突。因此,在教师教育中,不仅要促使教师掌握所教授学科知识以及教育学专业等知识,还应引导教师避免将视野局限于个人的封闭圈之中,以自我的角理所当然、自以为是地看待学生。

列维纳斯之所以特别突出“他者”所具有的“异质性”,就在于他认为以往的不少哲学家在理解自我和他人之间关系时,往往将他人视为自我的扩展或延伸,从自我的视角出发看待他人。比如,列维纳斯的老师胡塞尔就坚持认为主体、客体都不可分割地统一于人的自我意识之中,包括他人在内的意识对象并不存在于自我意识之外,而是包容于自我意识之中。于是,整个客观世界和存在的意义都在这种自我第一性的意识世界的基础上形成。显然地,这就是一种“自我同一性”理念,即认为他人、他物都是“我”的自我意识的产物,他们的存在通过“我”的心理活动中类推而成,它们并不是一种独立于“我”之外客观的存在。显然,这一理念忽视了作为“他者”的“他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容易导致以自我中心或是自我封闭等后果。

在学校这一小社会中,教师同样需要思考和处理自我(教师自身)和他人(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实质就是学生的观念、行为本就是独立、客观的存在,在教师对学生进行认识、判断和评价之前就已经拥有。[3]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学生可以被理解为“异质性他者”,而并非基于教师自我主观判断的“自我同一”的产物,这种异质性主要体现为教师和学生在观念、行为等方面的差异性。列维纳斯的“异质性他者”观点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他明确地凸显了“自我”和“他者”之间的差异性,而突出差异的目的在于强调他人存在的客观性、独立性。

如今,我们倡导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关爱、尊重学生,这也是教师教育要实现的主题,但关键是在面对具体的教育情境时,教师是否能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如果教师自己所理解的认真负责、关心、尊重学生和他们的实际行为不能真正地引起学生的共鸣,无法让学生理解到自己的用心。如果学生只是感觉自己在被迫地学习,在压制下做事,这样的教育不是成功的。因此,在教师教育中,需要使教师避免用“自我同一性”的态度看待学生,需要引导教师明确自身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是不同于自身的、独立的“他者”。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更加具体地体会到尊重、关心的具体意义,甚至反思自己应该怎样做才会更利于学生发展,使这些理念在教育教学行为中充分体现出来。

(二)影响教师建立和维持“为学生负责”的伦理性关系

之所以说列维纳斯的“他者”理论是一种伦理观,在于他认为人与人之间体现出的是一种为他人负责的伦理关系。人类生存的基本事实是与他人相遇,这种相遇具有伦理性。在自我和他人相遇时,“我”与“他”的交往是面孔对面孔的双向交流。他人的存在以其面孔作为显示。看到了他人的面孔,就意味着他人不能被“我”的自我意识所占有。不仅如此,“我”还需要对他人的面孔予以回应,这种回应充分体现了伦理性,即一种尊重他人的特殊性,并且为他人负责的意涵。

教育作为一项充满人文气息的社会性活动,必然要求教师能够显示出一种为学生负责的态度。在教师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之中,本身也存在着许多道德规范,如尊重、关心、理解学生等。这就意味着教师与学生之间所存在的不是操纵性的关系,而是一种伦理性的关系。这也是为学生负责的实质所在。但长期以来,教育的技术化倾向,容易使教师失去这种为学生负责的理念,尊重、关心、理解等等道德规范往往容易被抽象化,甚至只成为一些很熟悉的口号,却难以在教育实践中得到落实,或是在唯科学主义倾向的影响之下,这些理念没有得到正确的理解。因此,在教师教育中,需要引导教师意识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操纵与纵的关系,教师的职责不是让作为“异质性他者”的学生观念和行为统一于作为“自我”的教师的理念之中,去迫使学生被动地接受各种知识、技能和规则。教师教育需要引导教师明确自己的任务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交往、沟通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发展。

列维纳斯所提到的“面孔与面孔间的双向交流”,对于教师而言,也具有很大的思考空间和借鉴价值,有利于帮助教师建立一种对教育情境的敏感性。教师每天都会看到孩子们的小脸,他们的脸上写着各种不同的表情,他们的眼神反映出各种不同的信息,他们的行为意味着各种不同的态度,教师关注到了“他们”,就会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对于他们的意义,就容易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更深刻地理解孩子们的体验和感受,并保持对教育情境的敏感性和开放性,乐于思考孩子当下是一种什么体验,这样做更有利于使教育过程富有人文关怀。

注释:

[1]李树英,王萍.教育现象学的两个基本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9).

[2]郑富兴.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学与现代学校道德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2010,(3).

[3]余以恒.从“同一性自我”到“异质性他者”――谈教师学生观的跃迁[J].教育学术月刊,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