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航天员在太空吃什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与神五杨利伟遨游太空时所食用的常温、即食食品相比,此次神六的两位航天员可谓是更有口福了。他们在飞船上不仅可以享用根据各自口味而量身定做的个性化美食,还可以在太空过一回烹饪的瘾,体验一下“太空厨师”的生活,特别是盐水大虾、香菇菜心等中式佳肴更令他们有回家的感觉了。
航天员自己做“大餐”
两年前神五成功完成任务后,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食品与营养研究室白树民研究员在欢欣鼓舞之余,很快又承担起了解决神六航天员“嘴巴”问题的重任。他告诉记者,此次神六飞天与神五最大的不同在于人数由一人增加为两人,时间也从不足24小时增加到5天。而就饮食保障而言,最重要的是航天员将不再仅仅局限于返回舱,还要进入轨道舱活动,这就为白树民和他的同事们准备太空膳食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品种更多、内容更丰富、可接受性更强。
白树民向记者介绍了一些轨道舱内的“玄机”:这里专门配备了食品加热装置可以使航天员吃上热腾腾的饭菜,还有设计巧妙的水分配器和水枪为复水菜和复水饮料加水,水枪内的单向阀保证了水不会倒流或到处乱跑。您可别小瞧了这个简单的加水过程,在地面经过脱水处理的复水食品已形成疏松的海绵状结构,吸水后则复原,但水却不能多加,因此用水枪怎么加水,加多少水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在如此细小的环节上航天员也不能出任何纰漏。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高科技的装备,航天员们这回可以像模像样地展露一下自己的烹饪技艺了。当年杨利伟独自飞天时,所有的食品都是常温、即食的,因此太空进餐的时间一般也就半个小时。这次神六变为一人“做饭”,另一人坚持工作,然后交替吃饭,这样进食太空“大餐”的时间也就相应地延长到个把小时。
据介绍,如今随着包装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航天员的进食方法越来越接近地面。我国的航天食品通常制成一口大小的长方形、球形和方形等,如肉块、鱼块、点心块等,表面涂有一层可食的保护膜,航天员进食时一口一块,既方便简洁,又不会掉屑,可以避免食物碎屑散落在舱内飘浮。这次在神六上,菜品中还有粒状的、条状的,航天员将采用勺子和叉子进行食用。用餐时,航天员将餐盘束缚在一侧大腿上,勺子、安全剪刀吸附于餐盘上,利用餐盘上的尼龙搭扣,将食品固定在餐盘内。复水食品均有相互粘结性,用勺子食用,饮料要用吸管吸食。
不重样吃上一两道菜
与神五相比,此次航天员的食谱更加丰富,饭菜种类加起来有好几十种,仅米饭类罐头就有什锦炒饭、咖喱饭、香辣火腿糯米饭、白米饭等,各种菜肴光听名字就能勾出馋虫来――盐水大虾、香菇菜心、素什锦、菠菜等特色中餐,完全可以保证航天员在太空遨游中每天都能不重样地吃上1~2道菜。至于饮料和果汁,那更是琳琅满目――绿茶、红茶、咖啡、奶油浓汤、菠萝汁、橘子汁、橙汁等不一而足。尽管其重量体积受到严格限制,但这些上天的饮食由于经过缜密科学设计,绝对可以保证可以充分提供给航天员自身生理及完成任务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素。通常说来,航天员的能量供给标准可以参照地面轻体力劳动的标准(每天11.7兆焦)。白树民说,由于处于失重状态,因此航天员无需克服重力和摩擦力做功,而是在维持身体平衡时需要做功,因此其能量消耗并不像通常想象得那么大。
面对如此丰盛的菜肴,航天员在太空中一定会大快朵颐了吧?其实未必如此,白树民研究员告诉记者,在太空中人的食欲通常会明显的下降,如果发生了空间运动病那么影响就更大了。为了最大限度提高太空食品的可接受性,刺激航天员在太空的食欲,白树民和同事们可没少想办法,终于琢磨出了三件“法宝”。
其一,就是请每位航天员品尝各种食品,并提供反馈意见,然后根据个人的喜好制定出个性化食谱,并随之上天。
其二,尽管个性化食谱对航天员很有吸引力,也难以保证太空环境中其食欲不受到影响,因此应急食品就派上了用场。应急食品是为航天员可能在太空多逗留一两天而准备的,如果个性化食谱难以奏效,航天员就可以用应急食品与准备好的食品作等量替换,比如这顿不想吃肉了,就可以将原先准备好的红烧牛肉换成素一点的烤麸,这样能量和营养素出入不大,还能解决航天员的口味问题。
其三,白树民他们还为航天员准备了各种辣的、甜酸味的、咸味的调味品,做成类似牙膏样的包装,以备太空就餐之需。
另外,在祖国博大精深的药食同源文化背景下,科学家们还就有中国特色的保健功能食品开展了很多研究,比如,在太空食品中添加了松花粉、刺五加、功能性低聚糖、螺旋藻等有益的功能成分。
返回前“加餐”生理盐水
白树民表示,在太空中饮水也是很有讲究的。由于失重因素的影响,航天员体内血液呈头向分布,上身的血液要比在地面时多,这样位于颈部血管处的体内容量压力感受器就会经常性地处于饱和状态,也就不会向大脑发放“口渴”的信号。航天员如果被这一错误信号所“欺骗”,由于不觉得“口渴”而不主动饮水的话,就会因处于一种实际的轻度脱水状态,这对其健康显然是不利的。因此,研究人员根据实际生理需要量为航天员设计了每天2500~3000毫升的饮水量,并要求他们尽量多饮水。航天员在数天的航天飞行生活中,多半使用特制的供水器直接饮用专用饮水箱里随船带来的特制纯净水。
在临近返回时的一天左右,为了预防着陆后由于重力原因导致体液重新分布,从而引发脑部血液供应不足造成眩晕、性低血压或晕厥等情况发生,航天员此时还必须多摄入1000毫升的生理盐水来扩容,避免返回时出现问题。白树民告诉记者,通常在飞行一周左右时间以上就要考虑在返回时用生理盐水扩容,因此这也是神六与神五的一大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