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普济本事方》风寒湿痹方特色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普济本事方》风寒湿痹方特色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普济本事方》所载治疗痹证的方剂颇具特色,文章通过对其中的风寒湿痹方及相关文献的研究,发现其论治风寒湿痹证具有立方之意本于经典、用药之法顾护脾胃、剂型选择多用丸散等特点,对现代中医痹病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痹证;风寒湿邪;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方药分析

许叔微,字知可,是南宋时著名医家,对《伤寒论》有深入的研究,现有《许叔微伤寒论著三种》传世。他对杂病论治也有丰富的经验,并时常收集有效的单方、验方,《普济本事方》即为许氏“漫集已试之方,及所得新意,录以传远”(《本事方

序》[1])的著作。书名中 “本事”意为 “皆有当时事实”,可知书中所录均为许氏认为切实有效的方剂。本文选用的普济本事方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年版刊载。该书卷三《风寒湿痹白虎历节走注诸病》[2]中列出的关于治疗风寒湿痹证的方剂,颇俱特色,现简要分析如下。

1 制方用药宗于经典

《素问・痹论》[3]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普济本事方卷第三・风寒湿痹白虎历节走注诸病》篇载有关于风寒湿痹证的五首方剂(续断圆、薏苡仁散、增损续断圆、川乌粥法、芎附散),分别针对风湿痹(包括风湿外袭型,湿伤肾而风自内生型)、寒湿痹、风寒湿痹、五种痹等痹证的治疗。

续断圆是许氏引都君予治疗风湿外袭的一首方,治疗“风湿四肢浮肿,肌肉麻痹,甚则手足无力,筋脉缓急”[2]35。风为百病之长,常与其他病邪相兼为患;湿为阴邪,其性重着黏滞。风伤筋,湿伤肉。风湿之邪侵袭人体,阻滞经脉,则气血运行不畅,气血壅滞而发为肿;肌肉、筋骨失于濡养而为麻痹或缓急无力之状。许氏治以燥湿祛风,活血通经。方用川续断、萆、当归、附子、防风、天麻各一两,乳香、没药各半两,川芎三分,共为细末,做丸服。燥胜风,续断苦温,苦燥湿,温散寒助阳,以强筋骨,用以为君,扶正兼祛邪;萆蔓生而味苦,入足阳明、厥阴经,善祛风湿,主治骨节风寒湿周痹;附子辛温,散阴寒、通行十二经脉。以上3药皆出蜀地,禀温热之性以制寒湿之邪。风胜湿,《神农本草经》载防风治“骨节疼痛”[4]26,《本草崇原》谓防风“禀土运之专精,治周身之风证”[5];

天麻味甘质润,祛内外风邪,通经止痛。乳香、没药行气活血,消肿止痛,助气血流行。一味川芎,通达上下内外气血,又祛风止痛,引诸药达病所,为方中灵动之物。诸药合用,正邪兼顾,气血并调,风湿痹证可瘳。

芎附散“治五种痹,腿并臂间发作不定”[2]36。

此处的“五种痹”许氏并未明指。考《素问・痹论》中在论及风寒湿痹之时,有言“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3]85。而芎附散所治病证之病机为“脾胃虚,卫气不温分肉,为风寒湿所着”[2]36。

依此推测许氏所言之“五种痹”应指筋痹、脉痹、肌痹、皮痹、骨痹五种。此五种痹证不已,重感于邪,则可能传入五脏,成为五脏痹,《诸病源候论・风痹候》[5]即遵此意。脾胃为营卫二气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正常与否除与先天禀赋有关外,后天调养亦尤为重要。“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不节或不洁,均可致脾运胃纳失其常度,使得营气和调五脏、洒陈六腑的功能失调;卫气不能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筋脉肌骨皮失于养护,若此时风寒湿气乘虚侵袭,即会留而为痹。方用小川芎、附子、炙黄芪、白术、防风、当归、熟地黄、肉桂、柴胡、炙甘草各等分,共为末,每服四钱,生姜三片、枣1个同煎,食前服,每日3次。方中川芎辛散温行,禀金气而制风;附子性守而不走,温阳除湿散寒,二者为君,以祛外邪。黄芪、白术建中以益营卫生发之源;防风祛风固表,御外邪侵袭,此当为后世玉屏风散的雏形;熟地黄、当归养血活血填精,兼制芎、附之燥,是为臣。肉桂与熟地黄相伍,启肾中真阳上承;与芪、术相合,温中州之土。许氏将脾肾二者的关系誉为锅中米和灶中火:“鼎釜之中,置诸米谷,下无火力,虽终日米不熟。”[2]22桂心为本方中沟通脾肾的使者。《神农本草经》谓柴胡“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4]15,有推陈致新之功,以其轻清之质,通达之性助木疏土,为诸药之使。本方实为治疗脾土不健,筋脉肌骨皮失养,风寒湿邪侵袭所致痹证的良方,且有“常服不生壅热,兼消积冷”[2]36的作用。

增损续断圆 “治荣卫涩少,寒湿从之痹滞,关节不利而痛者”[2]35,该方为许氏收集杨吉老的验方。方中人参、黄芪、白术、山药,益气健脾以生荣卫之气;薏苡仁、茯苓,健脾除湿;石斛、麦冬,益阴除痹;地黄、山茱萸,填肾精;川断、鹿角胶、肉桂,辛温散寒,微微生少火,以助脾运。防风,祛风邪且能胜湿;少佐牡丹皮,活血祛瘀又可制约该方的温热之性,以便长期服用。本方脾肾同治,养阴益阳药同用,体现“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的阴阳相辅相成之意。且该方与芎附散两方中均用到黄芪、白术、防风3味药,建中气以御邪气,体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旨。

2 时时顾护脾胃

川乌粥法主治“风寒湿痹,麻木不仁”[2]35。以生川乌末四钱与白米,慢火熬熟,姜汁、蜜调服。方中强调用“香熟”白米,盖取其芳香悦脾之性。且粥要“稀薄,不要稠”,意在护脾胃,防止过于黏腻有碍脾的运化,不利药效的发挥。如是中焦湿盛,则加薏苡仁末二钱,直入阳明,利湿除痹。许氏在方后强调“此粥大治手足四肢不随,痛重不能举者……脾主四肢,风邪克于肝则淫脾,脾为肝克,故疾在末。谷气引风湿之药径入脾经,故四肢得安,比阳剂极有力”[2]36。该法最能体现许氏治病重视脾胃的特点,以粥引药入脾经,同气相求以行药势,而非直接使用辛温阳热刚药,照顾到了脾胃已虚,峻猛难受的特点。且许氏常让患者用此方,“服者良验”,也证明本方疗效确实。借粥之力以行药势,许氏立方之意不可谓不巧。这一方法对现在风湿痹证的治疗极有借鉴意义。

薏苡仁散主治风湿流注肌肉筋骨之疾,方中重用薏苡仁一两,其作用同川乌粥中用薏苡仁之意,直入中焦以祛其过盛的湿邪;干姜、川乌祛筋骨之湿,当归、川芎养血祛风,麻黄、桂枝、羌活、独活、防风祛肌表之湿,人参、白术建中气而除湿;茵芋为治风湿之专药,主治关节风湿痹痛,为治风妙品。本方大力祛邪之时不忘扶正,正体现了治疗痹证要重视保护脾胃的特点。

3 剂型以丸散为主

由于社会局势及药物的供应等问题,丸散类中成药在宋展迅速,汤剂也多以煮散为主。许叔微治疗风寒湿痹5首方的剂型分别为丸剂2首、散剂1首、煮散1首和食疗方1首。可见许氏制方在顾及疾病本质的同时,也受到了时代风气的影响。

丸者,缓也;散者,散也。制方者充分考虑到风寒湿三气相搏结,而湿邪缠绵难除的特点,多用丸散。且痹证一般潜伏期较长,待其发病,病邪已久伏体内,宜缓攻,较适合用丸散剂,缓缓散邪。在服药方法上,则以用酒送服为主,取其通行之性助药力直达四肢及肌肤。酒为谷物酿造,同粥法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4 小 结

“医之道大矣。可以养生,可以全身,可以尽年,可以利天下与来世”[1]83,但只为少数“神奇出人意表”的人掌握,“何古人精巧如是,而今人之不逮也?”许氏有感于此,又从小立誓“以救物为心”,故于桑榆之年著成本书,以期济世利人。该书蕴含了许氏一生的经验,为后世医家所推崇。如清代名医叶天士便对《普济本事方》十分推崇,在其医案中常可见其对许氏学术观点和方剂的引用和发挥,据传《类证普济本事方释义》[7]一书即为叶氏所著。本文所讨论的许叔微治疗风寒湿痹的5首方只是《普济本事方》之一隅,该书中蕴含着重要的学术价值,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

5 参考文献

[1] 刘景超,李具双.许叔微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83.

[2] 许叔微.普济本事方[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35-36.

[3] 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M]. 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85.

[4] 吴普述,孙星衍,孙冯翼.神农本草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26,15.

[5] 张志聪.本草崇原[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32.

[6]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7-18.

[7] 叶天士.类证普济本事方释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