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恭敬读书的大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恭敬读书的大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946年秋.余秋雨出生在浙江余姚一个普通家庭。他出生那天一直下着小雨,因此父亲给他取名秋雨。

余秋雨的童年是在余姚县桥头镇(夸属慈溪市)度过的,乡村的生活简单、清贫而又快乐。从上海来的母亲几乎是村里唯一的文化人,在村子里开办了一个免费的识字班。儿时的余秋雨跟在母亲身边玩,也认识了不少字。

4岁那年.余秋雨背上书包走进了乡村小学。小学有一个图书馆,有几十本童话书和民间故事书,十分诱人。但几十本书怎么能满足得了几百名学生呢?老师想出了一个办法,写100个毛笔小楷字才可以借得一本书。余秋雨的毛笔字,就是在那时打下的根基。他现在回忆起那段日子时说:“我正是用晨昏的笔墨,换取了享受《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的权利。直到今天,我读任何一本书都非常恭敬,那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在余秋雨11岁的时候,为了能让他有更好的发展,他们全家借住到上海市区。余秋雨在上海报考了中学。中学的图书馆不小,但每天借书都要排起长队,而且想借的书十次有九次都被借出去了。后来,余秋雨到处打听,终于知道上海青年宫图书馆借书比较方便,就立即去申请了一张借书证。当时正值困难时期,人们每天都吃不饱。可读书对余秋雨来说是神圣高贵的.对于读书.需要带着恭敬的心情才行.因此他在晚饭后每天都要步行一个多小时到青年官,到达图书馆时,离人家关门已经不到一个小时了。从青年宫图书馆把书借出来也不容易.所以余秋雨只能在那里看。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等找到书,就只剩下半个多小时了,又能读几页书?但是,就为了这几页,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子,每天忍着饥饿走一个多小时.看完再走一个多小时回家。这种如饥似渴的阅读精神怎能不让人为之感动?

正是少年时期那段艰辛的阅读时光,正是他对书怀着恭敬的心情,从那个时候起,他爱上了那些需要仰视的书.这为他今后的文化之旅打下了坚卖的基础。在余秋雨的《长者》一文中,我们似乎还可以看到他年轻时发愤读书的情景。1975年,世事纷扰,余秋雨因肝炎回乡下养病,在恩师盛钟健先生的帮助下,被安排到了奉化山间一个蒋经国的图书室。在这里,他专心阅读了当时很难找到的《古今图书集成》《二十四史》《四部丛刊》等书。这简直是上天的一个有意成全,也使得余秋雨像金庸笔下的人物,仅有高人指点还不够,还让他在某山某洞中获得了某种“武功秘笈”。这段经历对余秋雨来说无疑是重要的,因为这正好和他在上海戏剧学院的老师张可的指导互为补充,形成双翼,张可指导他接触西方文化,这次经历让他走进了浩瀚的中国历史。

关于究竟应该怀着什么样的心情读书,余秋雨说:“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尽量减少与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这样,在书的面前,我们的心情就会变得恭敬起来,对书的感觉也会更加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