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不同密度和基肥对丹参产量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不同密度和基肥对丹参产量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为探索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在黔西北山区种植密度、基肥种类和用量对产量的影响,试验以毕节市大面积示范种植的紫花丹参为材料,开展不同密度和不同基肥丹参产量影响的比较。结果表明,在黔西北山区,丹参最佳种植密度为6 672株/667 m2,基肥以腐熟有机肥最佳,适宜用量为4 000 kg/667 m2。

关键词: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产量;种植密度;基肥;黔西北

中图分类号:S567.5+3.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6-4217-03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6.037

中药丹参为唇形科(Labiatae)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的干燥根和根茎,具有活血祛瘀、镇静安神、消肿止痛等功效,可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产后瘀阻腹痛、关节酸痛、神经衰弱、失眠、心悸、痈肿疮毒等病征[1]。丹参是治疗高血压、心脑血管病、高血脂等疾病的主要用药,开发的中成药品种多,市场需求量大,2009年全国用量达15万t[1],加之丹参适应性广,因此各地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把发展中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而重点培育,其中多把丹参作为主要中药材品种加以发展。地处黔西北的毕节市位于云贵高原向黔中丘原的过渡地带,特殊的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孕育了半夏、天麻等丰富的道地药材资源。为了充分发挥中药材资源优势和当地的生态优势,毕节市决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把中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加以培育,丹参作为主要品种之一,在全市的种植面积已超过700 hm2。为配合做好丹参在毕节市的示范种植,进一步提高丹参种植效益,推动丹参产业发展,2014年课题组以当前种植面积较大的紫花丹参为材料,开展了不同种植密度、不同基肥对丹参产量影响的比较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贵州省大方县凤山乡凤山村,该村位于北纬27°08′,东经105°07′,海拔1 740 m,年均温13.0 ℃左右, 年降水量1 100 mm, 年无霜期257 d;试验地地势平坦,排水良好,透气性好,沙质壤土,肥力中等,前作为玉米。

1.2 材料

供试材料为从山东省引进的紫花丹参苗,为确保试验达到苗齐苗全和结果准确,选用丹参苗时以色泽红润、粗细均匀、健壮无病的种苗为试验苗[2],有机肥为腐熟圈肥(当地),生物复合肥为亿丰水溶肥[中农亿丰(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3 试验设计

密度试验以株距来调整密度,每厢种植4行,设5个处理,M1处理的行距和株距分别为30 cm×20 cm(折合密度8 340株/667 m2),M2为30 cm×25 cm(折合密度6 672株/667 m2),M3为30 cm×30 cm(折合密度5 560株/667 m2),M4为30 cm×33 cm(折合密度5 000株/667 m2),M5为30 cm×37.5 cm(折合密度4 448株/667 m2)。基肥试验设4个处理, G1处理施腐熟有机肥4 000 kg/667 m2,G2施腐熟有机肥2 000 kg/667 m2,G3施亿丰水溶肥 9 kg/667 m2,G4不施肥(CK);基肥试验的种植密度按株行距30 cm×30 cm实施,2个试验均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3.6 m2(长3 m×宽1.2 m),小区间走道宽40 cm,重复间走道宽50 cm,四周种丹参作保护行。

1.4 试验管理

1.4.1 整地施肥 移栽于2013年3月28日实施,移栽前先将试验地翻耕,按1.2 m进行高厢起垄,每小区长3 m。按标准将肥料均匀施入试验小区内,将肥料与土壤混合,做到肥料与土壤充分拌匀,并细碎土壤[3]。

1.4.2 移栽前的种苗处理 移栽前将种苗从芦头向根下15 cm处用刀截断,然后用液态有机肥对水浸泡15 min后移栽。

1.4.3 移栽及田间管理 移栽时行距固定为30 cm,以株距调整密度,打窝栽苗,窝深20 cm左右。2013年5月初,丹参开始抽薹开花,为抑制生殖生长,减少养分消耗,对抽出的花薹及时摘除,以促进根部生长发育[4]。试验期间进行了3次中耕除草,以确保丹参植株正常生长,每项农艺措施要求在1 d内完成。试验期间未发现病虫害。2013年11月18日,丹参地上部分基本停止生长,此时收获,田间抖净泥土,以鲜重计产。

1.5 数据处理

试验所得数据应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程序进行处理、制表,运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密度对丹参产量的影响

不同密度对丹参产量的影响情况见表1。由表1可见,各密度处理平均单产(折合单产)高低排序依次为M2、M1、M3、M4、M5,以M2处理产量最高,为806.20 kg/667 m2,比排在第二位的M1处理(产量769.13 kg/667 m2)增产4.82%,较产量居第三位的M3处理(产量690.37 kg/667 m2)增产16.78%,较产量居第四位的M4处理(产量602.33 kg/667 m2)增产33.85%,比产量居第五位的M5处理(产量565.27 kg/667 m2)增产42.62%。

不同密度对丹参产量影响的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从表2可见,不同密度试验的处理间产量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进一步对丹参不同密度试验产量做差异显著性比较,结果见表3。从表3可见,M2与M1之间差异不显著,但与M3差异显著,与M4、M5差异极显著;M1与M3之间差异不显著,但与M4、M5差异极显著;M3与M4之间差异不显著,但与M5差异显著;M4与M5之间差异不显著。

2.2 基肥对丹参产量的影响

不同基肥对丹参产量的影响情况见表4。由表4可见,各基肥处理平均单产高低排序依次为G1、G2、G4、G3,以G1处理产量最高,为792.30 kg/667 m2,比排在第二位的G2处理(产量718.63 kg/667 m2)增产10.25%,较产量居第三位的G4处理(产量625.50 kg/667 m2)增产26.67%,较产量居第四位的G3处理(产量608.82 kg/667 m2)增产30.14%。

不同基肥试验对丹参产量影响的方差分析结果见表5。从表5可见,不同基肥试验的区组间差异不显著,处理间差异显著。进一步对丹参不同基肥试验产量做差异显著性比较,结果见表6。从表6可见,G1与G2之间差异显著,与G3、G4差异极显著;G2与G3、G4差异极显著;G3与G4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3 小结与讨论

1)结合田间长势和最终产量来看,紫花丹参种质在海拔1 700 m左右的大方县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其在排水良好、透气性佳、肥力中等的沙壤土中采取高厢起垄的方式种植,种植密度以6 672株/667 m2的产量最高,以8 340株/667 m2产量次之,两者丹参产量的差异不显著;但从节约用苗、降低成本的经济角度考虑,最佳密度为6 672株/667 m2。

2)在不同基肥试验中,以4 000 kg/667 m2腐熟有机肥处理的丹参产量最高,2 000 kg/667 m2腐熟有机肥处理的产量次之,空白处理和施用亿丰水溶肥处理的产量较低,说明丹参产量与基肥的种类和用量密切相关。在本生态区域种植,最好采用腐熟有机肥作为基肥,用量以4 000 kg/667 m2为宜。

参考文献:

[1] 强文全,王彦清,王建明.丹参的药用价值及规范化栽培技术[J].陕西农业科学,2011,57(5):272-273.

[2] 张习文.丹参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17):138-139.

[3] 朱金英,贺洪军,张书良,等. 航天丹参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 山东农业科学,2011(12):100-102.

[4] 胡晓黎,田 玲,刘 娜,等. 丹参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探讨[J]. 陕西农业科学,2010,56(2):21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