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后见之明偏差的研究新进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后见之明偏差的研究新进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后见之偏差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现象,本文对该现象的研究进展加以总结,并提出研究不足与展望。

关键词 后见之明偏差 成分 时间 发展

中图分类号:B842 文献标识码:A

1 概念

人们在知道事件的结果比不知道结果的情况下判断这一结果可能发生的概率更大。心理学上将它称为“后见之明偏差”,用来描述在事件发生之后将其判断为更加确定或者更可能发生的一种倾向。

2 研究新进展

2.1 后见之明偏差的成分差异

研究者提出后见之明偏差不是一种单一的现象,而包含三种独立的子现象,即:必然性印象、可预见性印象和记忆扭曲。它们可在理论上做出区分,也可以得到各自的实验支持。

2.1.1 后见之明偏差的三个成分

必然性印象是一种本体论上的说法,它强调世界的客观状态,通常通过这样的陈述――“事情不可能会是其他结果”来体现后见之明偏差。可预见性印象则对应认识论上的说法,它指在某一特定时间点个体对自己所持知识的主观认识,如表述“我早就知道事情的结果”。记忆扭曲是个体对过去判断的主观信念,反映个体在知道结果后对之前判断做出的快速的有偏回忆。

Roese和Vohs(2012)认为三种成分构成了等级式的组织化水平。最低水平涉及更多基本的记忆加工,记忆扭曲属于这个水平,最高水平则涉及有关自我推断的信念,可预测性印象属于该水平,而必然性印象则处于以上两个水平之间的中间水平。Roese等认为三个水平只能是部分分离,因为更高层次的水平可以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来影响下面的水平。那些影响可预见性水平的因素也可能会影响必然性水平,但反之则不成立。

2.1.2 成分差异可解释的问题

存在两种相反方向的后见之明偏差――防御性加工和回溯性悲观。研究者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矛盾的结果是由于研究中所关注的成分不同造成的。前者通常让被试回答结果在多大程度上是可预见的,而后者则将被试的概率判断作为因变量。这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因为它们分别对应后见之明偏差的不同成分,可预见性印象和必然性印象,所以才会出现这种看似矛盾的结果。有研究同时考查了可预见性和必然性成分,结果就必然性而言产生了后见之明偏差,而在可预见性上则没有,支持了成分差异的假设。

成分差异的观点同样给惊奇感对后见之明偏差的影响带来启示。研究者为了引发后见之明偏差其中的两种成分――必然性印象和可预见性印象,分别设置了对意外结果的解释和预先提醒两种条件,提供结果的解释时,被试会强调必然性,而预先对结果进行提醒,被试则强调结果的可预见性。结果显示,在解释与没有提醒结合的条件下,被试出现了必然性的后见之明偏差和可预见性后见之明偏差的反转,结果同样支持了成分差异的假设。

2.2 时间变量的引入

对于一个动态发展的事件,人们在不同的时间点所做的判断很可能是不同的,所引发的后见之明偏差也可能随之变化。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将被试的后见判断与碰撞前可能迹象出现的时间点所作出的先见判断相比,出现了传统的后见之明偏差,而将后见判断与即将发生碰撞前所做先见判断相比时,后见之明偏差则出现了反转,暗示了时间因素在后见之明偏差中的重要性。

Fessel等对时间进程这一因素进行了更加系统的考查。他们要求先见条件下的被试在观察事件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反复做出概率估计,然后,当被试知道最终结果后,要求被试重新给出之前所做出的一系列概率估计。被试随着时间进程所做出的多重评估可绘成一种学习曲线,即必然性曲线,反映了在时间进程中判断从相对不确定到十分确定过程中所发生的转变。后见之明偏差可以通过先见曲线和后见曲线二者之间的差异来表示。Fessel还定义了三种准确性指标来评估偏差的大小,分别为线性准确性、比率准确性和时间准确性。结果发现,后见之明偏差不源于被试在比率准确性和线性准确性上的偏差,而是体现在时间准确性的缺乏上。所以用“知道得更早”来描述后见之明偏差更为恰当。

2.3 后见之明偏差的发展研究

研究者选取3岁到95岁被试进行研究,试图探讨后见之明偏差在各年龄段的发展情况。研究使用语言和视觉材料,发现所有年龄组的被试均表现出后见之明偏差。这种偏差从3岁开始,3到5岁之间有一个下降的趋势,接着从儿童晚期到成人初期都保持稳定,到老年期又开始增长。表明后见之明偏差持续于整个生命发展阶段并表现出U型的发展趋势。有人认为这种趋势的原因可能是年长被试和幼儿被试所用策略不同,年长被试多用锚定和调整策略,而幼儿被试可能更多使用可得性和流畅性策略。另一个解释是这种变化可能是由表现出同样变化趋势的执行功能(尤其是抑制功能和工作记忆)造成的。

3 不足与展望

(1)Roese等虽然形象地阐述了后见之明偏差各成分之间的关系,但是这种层级水平的概念仍缺乏实验证据。(2)对后见之明偏差发展趋势的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Fessel,F.,Epstude,K.,&Roese,N.J.Hindsight bias redefined:It’s about time[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09,110(1).

[2] Roese,N.J.,&Vohs,K.D.Hindsight bias[J].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1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