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社会网络分析(SNA)在自然资源管理研究中的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社会网络分析(SNA)在自然资源管理研究中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从网络结构、网络关系和网络节点3个维度梳理社会网络对自然资源管理影响的文献。研究表明,由于在网络结构、网络关系和网络节点等方面的差别,社会网络在自然资源管理过程中的作用也显示出巨大差别。

关键词:社会网络分析sna);自然资源管理;生态系统; 网络结构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5.06.29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5)06-0135-04

引言

自然资源管理由于生态系统以及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而显得非常困难[1]。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大都是公共资源,众多行动者争夺导致资源耗尽以及管理冲突,自然资源管理的有效性取决于行动者对公共资源管理规则的认同、资源使用协议、冲突解决、信息共享、共同认知建立等[2]。研究显示,自上而下的集权式管理对自然资源管理往往无效,人们开始转向于多行动者参与自然资源共管,通过把不同行动者纳入到管理过程中,可以解决自然―社会生态系统的复杂性问题[3]。

为解决当代自然资源管理问题如森林资源的枯竭、气候变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等,研究如何克服资源管理的合作难题显得尤为重要。最近的研究把社会网络作为有效处理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尤其适用于自然资源管理中的不同利益相关者分析,以有效地解决自然资源管理困境。社会网络在自然资源管理规则的实施上甚至可能比正式制度还有效。

关于社会网络在自然资源管理中作用的讨论,引发越来越多实证研究。研究不同利益相关者组成的社会网络,分析社会关系结构如何促进或者阻碍自然资源管理行动。社会学家广泛研究了社会网络的运用,使得社会网络分析(SNA)方法逐步发展起来[4]。然而到目前为此,在自然资源管理领域,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本文首先讨论社会网络分析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其应用,接着研究社会网络怎样影响自然资源治理的进程,最后讨论未来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解决自然资源管理复杂问题的方向及趋势。

1 社会网络分析(SNA)及其应用

社会网络分析(SNA)最早诞生于社会学领域。社会学中社会网络是一种分析工具,主要用于厘清行动者之间、行动者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社会网络分析还是一个视角,是由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本身成为研究的对象[5]。

最近十年,社会网络分析(SNA)在国内已被广泛运用于传播学、管理学、项目管理、组织管理、知识管理等领域。社会网络可运用于传播学,吴飞认为传播是一个网络状模式,只有那些善于利用多种传播网络的个人或者组织才会拥有更多的信息资源,他们也就拥有更多的社会和文化资本[6]。姚小涛等认为社会网络分析有助于解决新的环境下管理实践与理论研究的挑战[7]。社会网络分析还可以运用于产业集群研究,符正平等对企业社会网络进行测量,研究表明企业的社会网络异质性、网络和中心性强度对集群产业转移有显著影响[8]。朱庆华等总结了国内外社会网络分析在情报学领域的应用成果[9]。社会网络分析还可用于构建项目管理的网络模型,通过该方法的运用,能够降低利益相关方的治理风险,提高项目成功率[10]。

社会网络分析运用于自然资源管理的研究在国内甚少,但在国外的文献中已出现一些重要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成果[11]。为更好理解社会网络如何影响自然资源管理,首先有必要了解社会网络的类型、特征及其主要运用(见表1)。

表1 社会网络类型及其特征

序号 类 型特征图例

图1高粘合性网络网络没有任何清晰辨别的子群(具有高的粘合性)

图2网络子群网络被分成独立的两个子群

图3高度中心化网络中心节点比其他的节点在中心度上高很多

图4交互网络网络有两个子群,子群间通过两个桥接点进行联系

图5中心网络网络中心成员之间紧密联系,的成员只与中心成员联系,相互之间不联系

本文将从网络结构、网络关系和网络节点3个维度总结社会网络对自然资源管理的影响。从网络连接密度、网络凝聚度与子群、子群间的桥接点、个体行动者的网络位置与影响力、网络中心度、中心―网络等6个方面总结社会网络如何影响资源管理,特别是对自然资源管理过程中的知识转移、信息共享、共识构建所产生的影响。

2 社会网络分析(SNA)在自然资源管理领域的应用

2.1 网络连接密度

社会网络的基本功能是在行动者之间建立社会联系,从而将孤立的行动者转化成相互联系的行动者。因此社会联系越多,社会网络功能就越发达,可预见的结果是行动者合作和集体行动就越容易达成。众多的研究证实,较高的网络连接密度可以帮助行动者避免资源利用冲突,建立公共资源利用规则使集体行动可能性就越大,集体行动的增加将提高信息和资源交流的可能性,继而提高互惠和互信水平[12]。

在自然资源管理研究中,社会网络密度与集体行动之间的关联性也得到证实。例如,研究者利用案例证明,将更多的利益相关者纳入自然资源管理的社会网络中可以显著增加他们之间的联系,并增加集体行动的可能。King研究了村庄渔业资源管理,案例显示当地渔民通过与更多的政府官员、有影响的个体之间交往联系,成功地解决了与渔业有关的系列问题[13]。

较高的社会网络密度不仅可以增加集体行动的可能性,而且可以通过信息和知识的交换,增加网络内知识的学习和理解。研究证实,农林业资源管理中,非正式的社会网络联系加大了新技术和可持续管理实践信息的流动和交换,这些信息既来自于网络内部,也可以来自网络行动者与外界的联系[14]。

2.2 网络凝聚度与子群

网络凝聚度员评估社会网络在多大程度上连接在一起的指标,高凝聚度的网络不会存在可以清晰辨别的子群(见表1中图1和图2)。凝聚子群是相互之间有稳定、直接、强烈、频繁联系的行动者子集[15]。社会网络子群的存在可能给自然资源管理集体行动带来挑战,对自然资源管理产生重要影响。例如与高的网络密度相反,一个群体密度低的网络如果存在清晰可辨的子群,那么子群之间的合作就会产生消极影响[16]。

3.1 社会网络的平衡

社会网络及其结构特征对自然资源管理的作用并不是单一的积极作用。当网络行动者之间的关联较多时有利于集体行动达成。但过多的网络连接则会形成同质化,以至于降低团体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因此如何选择最合适的水平,需要平衡那些相互之间抵消的网络结构,以达到促进自然资源管理效率的作用。另外网络粘合点有利于团体内部的协调和集体行动,而网络桥接点有利于获取外部行动者的信息和支持,粘合点和桥接点的搭配比例将影响社会网络对资源管理的效果,需要进一步研究。

3.2 社会网络建立和行动者的参与

社会网络及其结构对自然资源管理很重要,那么是否可以建立或设计不同形式的社会网络?研究显示,改变社会网络中那些容易同质化行动者之间的节点布局可以显著提高管理产出。不同机构可以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确保那些不同利益相关团体代表被邀请到资源管理过程中,帮助提高网络参与性,提高资源管理效率。

但是,对于很多类型的社会网络,往往只有当内部成员自愿建立基于个人偏好的关系时网络关系才能保持长久,被动的设计会使行动者抵抗。研究显示,在不同行动者之间促成建立有效的跨边界的自愿网络是可行的。因此需要提供网络内部交往的场所,鼓励广泛的网络参与、帮助协调网络关系等。如何在资源管理中创造条件建立广泛社会网络的同时,促进行动者基于内在的参与是另一值得研究的问题。

3.3 社会网络的变化

社会网络及其结构特征会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研究显示,一个成功的自然资源管理策略是在稳定期行动者建立一些新的与外界行动者和利益相关者的联系,以备环境变化时使用,非正式网络在环境变化时非常有用。因此需要仔细研究不同社会网络结构如何形成,以及这些网络结构如何随着个体行为的变化而演变。未来需要结合案例、理论模型以及个体行为模拟等方法进一步研究行为主体如何通过网络节点传达信息和知识交换,随着时间的变化,传达的这些信息可能引发一些行为上的变化,进而最终导致规则和价值观的变化,这也将影响自然资源治理的最终结果。

参考文献:

[1]Berkes F, Folke C, Colding J. Navigating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Building Resilience for Complexity and Change[C].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2]Folke C, Hahn T, Olsson P, Norberg J. Adaptive Governance of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J]. Annual Review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2005(30): 441-473.

[3]Carlsson L, Berkes F. Co-Management: Concepts and Methodological Implication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5(75):65-76.

[4]Freeman L C.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A Study in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M]. Empirical Press, 2004.

[5]李林艳.社会空间的另一种想象――社会网络分析的结构视野[J].社会学研究.2004(3):64-75.

[6]吴飞.社会传播网络分析――传播学研究的新进路[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4):106-113.

[7]姚小涛,席酉民.管理研究与社会网络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8(6):19-21.

[8]符正平,曾素英.集群产业转移中的转移模式与行动特征[J].管理世界,2008(12):83-92.

[9]朱庆华,李亮. 社会网络分析法及其在情报学中的应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2):179-183.

[10]丁荣贵,刘芳,孙涛,等.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项目治理研究――以大型建设监理项目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0(6):132-140.

[11]Bodin O, Crona B, Ernstson H. Social Networks in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What’s there to Learn from a Structural Perspective?[J]. Ecology & Society, 2006(11): 2.

[12]Janssen M A, Ostrom E. Inequality, Cooperation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C].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6.60-96.

[13]King A. Managing without Institutions: The Role of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Governing Resource Access and Control [D]. Coventry,2000.

[14]Isaac M E, Erickson B H, Quashie Sam S J, et al. Transfer of knowledge on Agroforestry Management Practices: The Structure of Farmer Advice Networks [J]. Ecology & Society, 2007(12): 32.

[15]Wasserman S, Faust K. Social Network Analysis――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M]. Cambride University Press,1994.

[16]Granovetter M.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3(76): 1360-1380.

[17]Moller H, Berkes F, Lyver P O B, et al. Combining Science and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Monitoring Populations for Co-Management [J]. Ecology & Society, 2004(9): 2.

[18]Krishna A. Active Social Capital――Tracing the Roots of Development and Democracy [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2.

[19]Davidson-Hunt I J. Adaptive Learning Networks: Developing Resource Management Knowledge through Social Learning Forums [J]. Human Ecology, 2006(34): 593-614.

[20]Freeman L. Centrality in Social Networks――Conceptual Clarifications [J]. Social Networks, 1979(1): 215-239.

[21]Burt R S. Structural Holes and Good Ideas [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2004(110): 39-399.

[22]Borgatti S P, Everett M G. Models of Core/Periphery Structures [J]. Social Networks, 1999(21): 375-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