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大学语文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具有传播人文精神、开展道德熏陶与德育教育的功能,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渗透,可有效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人格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学语文;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3-0150-01

现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当代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然而与物质生活的富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代青年人精神家园的荒芜、道德信仰的危机和道德行为的失范。像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清华学子伤熊事件、四川大学生烤小狗事件等,这些大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空虚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提出“道德教育乃国民教育之根本,养成完善人格之关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等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这一观点深刻阐明了德育教育在一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任何阶段的教育中都应放在首位,也为每一个教育者指明了方向。因此,我们应将德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语文课历来被视为是一门文德并举的特殊课程,它既有丰富、复杂的语文知识、文学知识等,又兼备思想道德承载者的重任。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是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语文课程这一独特性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开辟了广阔的途径。大学语文在这一阶段教育中成为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 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育人功能

语文教材中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作品无不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人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字里行间洋溢着高尚的道德情操、朴实无华的生活态度、平凡而伟大的人生哲理。作为语文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要善于结合实际,实施德育渗透,巧妙地融入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教学中要认真寻找最佳结合点和具有丰富内涵的知识点,使之附着有物,“牵一发而动全身”。

以往的语文课就是教师教给学生们一些具体的语文基础知识,教给他们如何遣词造句,如何挖掘文章的内容,如何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然而,有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仅仅是向学生们传授文化基础知识,对文章进行介绍、讲解,并没有把它们联系起来放在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审视,也没有立足于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文化修养,不能举一反三,掌握不到事物的发展规律,学生们的综合能力、概括能力、创造能力都未能得到应有的锻炼和提高。

据此,我们要根据大学语文课程的特点将德育教育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互相渗透,达到课堂教学的知识性和思想性。教师作为一种传播知识和进行思想教育的主体,只有对知识性、文学性、文化性统一结合,遵循正确的理论,渗透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语文课的本质特征,把握德育教育渗透的程度和力度,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

所谓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其核心是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重要的是以人为本。语文知识教学与德育教育两者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语文知识教学不能丢掉课文的灵魂,也不能片面强调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而降低语文知识的教学要求。所以要“因文释道,因道释文”,把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挖掘文章的思想内容,达到“文”与“道”的统一。

语文教材选取了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物大公无私、心灵崇高,刚正不阿的;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表现自然美的;有表现语言音乐美,文字建筑美,诗句音律美的古今诗歌……尽管体裁、题材、风格等不同,但一定都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有机统一,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发着学生的感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作品的内在美,富有质朴美感性。“诗言志,言为心声”这是每一部文学作品和每一篇精美佳作传播、宣扬的方式,都凝结着作者的苦心,执着地表现着作者的人生追求,传达着作者的喜怒哀乐,凝聚着人类情感的各个方面,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高尚的道德熏陶。这种作用是直观的、形象的、整体的,对学生的影响深远。学生学习了这些课文,一方面感受到祖国的语言文字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如宁可殉国,终不改爱国之志的屈原;发愤著书,终完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在秋风中吟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大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在岳阳楼高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改革家范仲淹;在黑暗中疾呼“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斗士鲁迅。历代的文化名人所展现了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精神境界,信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念,在民族危难的时候所表现的信仰和坚定的意志,给大学生们以巨大的心灵震撼,激荡他们的精神世界,明确他们的人生追求和目标。

再有,经典文学作品生动地诠释了作家对人生追求和道德品质的展现。优秀的文学作品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民族思想情感,展示了他们的精神气度、道德取向,揭示了人生态度、理想追求。如: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孟子的道德论核心是“仁义”思想;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体现人生抱负;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体现奉献精神;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体现爱国主义精神……这些内容使学生们激发了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多向的情感交流的过程, 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阵地。“情感渗透”要求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情感的相互交流达到高度的和谐融洽,大学语文教师要发挥情感的感染力,以情动人、以情激情,在潜移默化之中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一种教育,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国著名教育家于永正也说过:“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因此,我想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是不露痕迹地渗透,达到“水到渠成”而又“润物细无声” 的“无痕”效果。“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大学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无论教师作主导,还是学生作主导,他们都是有情感的个体,所以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引导学生具备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形象地说,就是心与心的碰撞。教师在课堂训练的时候,会与学生开展不同的训练方法,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开辩论会、演讲比赛等。如果课堂训练放在了学生主动参与和相互配合上,学生养成的是集体主义的意识,热爱集体,关心同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情感的作用,通过词语的讲解、作品的分析、读写的训练,实现教与学的情境交融。

大学语文教学是渗透德育教育的一片沃土,只要耕耘不辍,就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大学语文教学就是凭借着具有丰厚人文精神的教学内容,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熏陶和熔炼,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深刻的内涵、高尚的品行、良好的修养,使学生建立起健康向上、积极美好的精神家园。没有语文,德育像是没有绿叶的光杆;没有德育,语文也只是剩下河床的枯河。语文中有德育,但语文本身并不能代替德育,语文只是渗透了德育。语文因其表达的艺术性丰满了德育,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含金量”;也因为表达的艺术性,语文坚持了自身的品格,养成独立的学科性质,而不是德育的附庸。正视语文和德育的关系,才能使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尝试臻于完善。

参考文献:

[1] 历彦军.谈如何在《大学语文》课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3).

[2] 宋海婷.对大学语文教学理念的思考[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1).

[3] 余新华.论大学语文教学在大学生人格塑造中的作用[J].湘南学院学报,2010,(1).

[4] 徐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