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尝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尝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09-0006-03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C

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栝:对重点知识或难点知识的发生、发展进行探究;学习新知识时,质疑困难处探究;在解决实践问题上的探究;在知识求异、求变上的探究;在实验装置上进行探究,等等。

1对新知识实验机理的探究

1.1镁粉与溴水反应机理的探究

在学习《从海水中提取重要元素》设计了镁粉与溴水反应机理的探究课题,探究过程如下:

(1)提出假说

学生明确要探索的课题后,经过讨论形成两种假说。①镁粉直接与单质溴反应,因为溴单质的氧化性较强。②镁粉与溴水中的酸反应,因为溴水中存在反应:Br2+H2OHBr+HBrO

(2)设计方案

针对提出的假说,学生设计了如下方案:将镁粉放入溴水中,观察溴水是否褪色,有无气泡产生。如果溴水褪色且无气泡产生,证明反应过程为假说①;如果溴水褪色且有气泡产生证明反应过程为假说②。

(3)探究验证

按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将镁粉放入溴水中,结果发现镁粉能使溴水褪色,但只是开始产生少量的气泡。实验结果与学生的两种假说相冲突。

(4)修改假说和方案

针对上述现象,有的小组认为反应过程为①、②并存,有的小组认为反应过程为①,理由是:若反应过程为②,气泡将持续产生,直到溴水褪色。为证明反应过程为①,学生将镁粉放入液溴中,结果无明显现象。于是指导学生分析液溴和溴水不同之处,学生很快想到向含有镁粉的液溴中滴加几滴水,结果发现溴的红棕色很快褪去。

(5)得出结论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对照假说,分析归纳出结论。镁粉与溴水的主要反应过程为: Mg+Br2 MgBr2,水在反应过程中起催化作用。与Zn+I2 ZnI2水在反应过程中起催化作用一致。

1.2乙醛与溴水反应机理的探究

在学习乙醛知识时,在溴水中加入足量乙醛溶液,观察到溴水褪色现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

(1)提出假说

①溴水可能与乙醛发生取代反应 ;

②由于乙醛中有不饱和键,溴水可能与乙醛发生加成反应;

③由于乙醛有还原性,故乙醛可能与溴水发生氧化反应。

(2)设计方案

方案一:检验褪色后溶液的酸碱性。取代反应会产生HBr,溶液酸性会增强。

方案二:测定反应前溴水中Br2的物质的量和反应后Br-的物质的量。假设测得反应前溴水中Br2 的物质的量为a mol;若测得反应后n(Br-)=0mol,则说明溴水与乙醛发生了加成反应 ;若测得反应后n(Br-)=amol,则说明溴水与乙醛发生取代反应;若测得反应后n(Br-)=2a mol 则说明溴水与乙醛发生了氧化反应。

(3)修改假说和方案

若为取代反应,方程式为:CH3CHO+Br2BrCH2CHO+HBr;若为加成反应方程式为CH3CHO+Br2CH3CHBrOBr;若为氧化反应方程式为CH3CHO+H2O+Br2CH3COOH+2HBr 。由于假说①③都有HBr产生,所以测褪色后溶液的酸碱性不恰当。所以只能采取方案二。

(4)实验探究

按物质的量之比为1∶5配制1000mL KBrO3―KBr 溶液,该溶液在酸性条件下完全反应可生成0.5 mol Br2。 取该溶液10mL, 加入足量乙醛溶液使其褪色,然后将所得溶液稀释为100mL。准确量取其中的10mL,加入过量 AgNO3溶液,过滤、洗涤、干燥后称量得到固体0.188 g 。

(5)解释与结论

已知CH3COOAg 易溶解于水。根据上述实验数据, 通过计算Br2的物质的量为0.5/1000=0.0005mol,n(Br-)= 0.188/188=0.001mol, n(Br2)∶n(Br-)=1∶2。判断溴水与乙醛发生了氧化反应。只有CH3CHO+H2O+Br2CH3COOH+2HBr正确。

通过上述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类似于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有利于创新个体的形成和发展。

2对化学知识质疑的实验探究

2.1质疑氯化钙与碳酸氢钠有沉淀生成的实验探究

在设计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溶液的鉴别实验中,有一种方案是向碳酸氢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中分别加入氯化钙溶液,碳酸钠溶液有沉淀,碳酸氢钠中没有沉淀。然而在实验中发现氯化钙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也有沉淀产生。于是引导学分析可能的原因。

(1)提出假说

①碳酸氢钠药品本身不纯混有碳酸钠。②由于温度较高时碳酸氢钠会分解(2NaHCO3 Na2CO3+H2O+CO2),推测碳酸氢钠中混有碳酸钠。

(2)设计方案

①取分析纯碳酸氢钠,配成溶液,加入氯化钙观察是否有沉淀。

②查阅资料0.1mol/l NaHCO3溶液pH值为8.4,配制的0.1mol/l的碳酸氢钠溶液,测其pH值是否为8.4,排除碳酸氢钠分解产生碳酸钠的可能。

(3)实验探究

实验发现取分析纯碳酸氢钠配成溶液,加入氯化钙还是有白色沉淀生成;配制的0.1mol/l的碳酸氢钠溶液,测其pH值是等于8.4,排除了碳酸氢钠分解产生碳酸钠的可能。

(4)修订假说

引导学生分析,在碳酸氢钠溶液中存在以下电离NaHCO3Na++HCO ,HCOH++CO,由于溶液中存在碳酸根离子,与钙离子结合生成碳酸钙沉淀。

(5)再次实验探究

将产生的沉淀过滤,洗涤,尽可能排除碳酸氢根离子的干扰,然后加入盐酸,发现有气体产生,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产生浑浊,说明是产生的沉淀是碳酸钙。

(6)解释和结论

不能选用氯化钙溶液鉴别碳酸氢钠、碳酸钠溶液。查阅资料 Ksp(CaCO3)=2.8×10-9, 当溶液中[Ca2+]和[CO ] 乘积达到溶度积常数就可以产生沉淀。 根据碳酸的二级电离常数可以计算出0.1mol/L NaHCO3溶液中[CO ]约为1.1×10-3 mol/L。假设在10ml 0.1mol/L NaHCO3溶液中, 滴加1滴(约0.05ml)0.1mol/L CaCl2[Ca2+]=0.1mol/L×0.05ml/10ml=5× 10-4mol/l 所以[Ca2+]×[CO ]=1.1×10-3×5×10-4=5.5×10-7>2.8×10-9,所以仍然有沉淀。2NaHCO3+CaCl2CaCO3+CO2+2NaCl+H2O

2.2质疑铝片与稀硫酸几乎不反应的实验探究

在讲到铝一章时,实验中发现铝片跟稀盐酸反应现象非常明显,而跟稀硫酸却几乎不反应。这和课本上的内容“铝能跟稀盐酸或稀硫酸起反应生成氢气”不一致。

为了寻找原因,学生重新用分析纯浓盐酸和浓硫酸配制了一定浓度的溶液,然后加入0.1×10×25mm纯度≥99.5%的铝片验证是否确实存在上述现象,实验结果如下表:

(1)提出多种猜想。

①Cl-能促进金属铝中跟H+的反应;②SO 对H+跟金属铝的反应起阻碍作用。

(2)验证化学假说。

加入NaCl、Na2SO4等其它含Cl-、SO 离子的中性盐来进行验证。实验方案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解释结论

由于实验C现象说明假说②SO 对H+跟金属铝的反应起阻碍作用不成立。由于实验A现象说明假说①Cl-能促进金属铝跟H+的反应成立,其中实验B是A的对比实验排除Na+的干扰。

3对实验装置改进的探究

在学习《测定1mol气体体积》一节时,让学生设计各种装置。

第一类装置:直接测气体的体积法(见图1~3):

分析不足:量筒不能收集气体,并且收集后测定体积不准确。气球和针筒收集的气体由于内外压强不同而有误差。

怎样解决?引导学生分析测定气体的体积,必须保证等温等压。如何控制等温等压?还有什么装置,既可用作量气管,又可控制等压。联想:物理学中的联通器原理。有一组学生设计出了如图4的实验装置,两根50毫升碱式滴定管之间用橡皮管连接,做联通器控制等压。

此装置优点:能控制等压。缺点:用碱式滴定管作量气管,量气管体积较小,影响测定精确度。用一个漏斗作贮水器代替装置中左侧的滴定管。

改进后装置(见图5~7)。

第二类装置:通过测定液体的体积来测定气体的体积。

如图8用镁跟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制得H2,并通入短进长出的锥形瓶,用气体将液体压入量筒中收集,流入量筒中液体的体积就是产生氢气的体积。

引导同学们考虑一下量筒中液体的体积恰好是生成的气体体积吗?(应该是量筒中液体体积减去注入硫酸的体积)。图8缺点:该装置锥形瓶和量筒之间的导管中有水柱有误差;

图9中间装置是新教材中提供的实验装置。可以解决上述的部分缺点。储液瓶和液体量瓶之间的导管中水柱的误差可以减小。由于储液瓶和液体量瓶之间的液面高度无法相同,压强不同,测出体积仍存在一定误差。可以再进行改进成图10装置。

第三类装置:测气管既作发生装置又做测气装置

图10装置简易可行,操作步骤:先向50mL测气管中加入10mL 2mol/L的硫酸,再向测气管中沿管壁缓缓注入水至管口;将已称量好的镁条用细铜丝系住再浸入管口的水中,部分细铜丝留在管口外,加上单孔橡皮塞使铜丝固定住,孔中注满水;用手指抵住橡皮塞孔,倒转测气管,将其浸在500ml烧杯的水中,将测气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反应结束后, 放置10分钟, 冷却至室温,调节测气管深入水中的高度,使管内、外的水面相平齐。读出氢气体积。

启普发生器是一种较好的气体发生装置,能做到气体随开随用,随关即停。让同学讨论其存在的不足,然后用实验室常见的普通仪器开动脑筋设计出各种简易装置(见图11~14)。

通过对启普发生器的改进,同学们至少学会了三种创造技法,即:缺点列举法、联想发明法、逆向思维法。它不仅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工具,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勇气。

以上案例说明,化学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活动,可以把观察、实验控制、收集事实、分析和统计结果等科学方法融于一体。在实验中,应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化学探究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作风。

参考文献:

[1]陈进前.改进化学实验教学,培养科学探究能力[J]. 化学教学,2004, 4.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