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西医结合防治下肢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45例临床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西医结合防治下肢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45例临床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观察在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治疗基础上根据中医证型治疗下肢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骨科2011年2月~2012年2月期间术后发生DVT的90例患者的资料,其中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45例为治疗组,单纯采用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治疗的45例为对照组,观察和比较两组用药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疗效。 结果 两组患者用药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所改善,治疗组有效人数为44例,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7.8%;对照组有效人数为40例,5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8.9%;治疗组用药后PT与APTT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对于下肢骨科手术患者应注意DVT的预防,根据不同证型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DVT的疗效较为理想,无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下肢骨科手术;深静脉血栓;抗凝;中医证型

[中图分类号] R687.3;R26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7-0143-02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下肢骨科手术后最常见并发症,发病率高达50%~80%[1]。骨科手术后并发DVT的机制在于凝血与抗凝系统失衡,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所致[2]。预防和积极的治疗措施能降低DVT导致血栓脱落及致死性肺栓塞的发生率。中医理论认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属“股肿”范畴,应辨证施治。笔者根据传统中医学理论,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辨证分型辅助治疗,为观察疗效,对本院90例患者进行了不同疗法的分组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2月~2012年2月下肢骨科手术后DVT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超声或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均证实为DVT的确诊病例。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45例为治疗组,单纯采取西医治疗的45例为对照组。治疗组患者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24~68岁,中位年龄(46.0±22.7)岁,病程1~13 d,平均(7±5.5) d;对照组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23~66岁,中位年龄(44.5±20.6)岁,病程2~10 d,平均(6±3.8) d。两组入选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低右旋糖酐(上海华源长富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1022787)500 mL+尿激酶(天津生物化学制药有限公司,H12020485)30~60 U于患肢静脉滴注,30滴/min,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深圳赛保尔生物药业有限公司,H20060190)0.4 mL,12 h/次,用药时间7~14 d。停药前2 d开始给予华法林(齐鲁制药有限公司,H37021314)口服,初始剂量为第1~3天,(3~4)mg/d,3 d后根据凝血酶原时间或凝血酶原活性来确定维持量,维持剂量为(2~3) mg/d,用药7 d为一个疗程;根据中医证型加用中药,血瘀气虚型方用通络活血方合补阳还五汤,血瘀湿热型加用通络活血方合三妙散。水煎服,日1剂,2次/d,7 d为一个疗程,共治疗6个疗程。对照组:单纯给予西药治疗,剂量及用法同治疗组。

1.3 观察指标

术前、术后2 d,用药后检查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P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指标,术后第7天、第14天及6个疗程结束时进行血管超声检查或MR静脉血管造影检查。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疗标准》[3]关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血管超声检查深静脉基本通畅;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血管超声检查深静脉欠通畅,有轻回流障碍;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缓解,血管超声检查深静脉多不通畅,有中度回流障碍;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血管超声检查深静脉阻塞。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用药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所改善,无明显不良反应,组间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治疗组有效人数为44例,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7.8%,对照组有效人数为40例,5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8.9%,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骨科手术后DVT的抗凝效果明显好于单纯西药抗凝,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用药前后PT与APTT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各指标均有所改善,治疗组用药后APTT指标显著好于对照组(t=2.864,P < 0.05),两组用药后PT指标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t=3.011,P < 0.05),提示中西医合用对患者APTT与PT指标影响较为明显。见表2。

3 讨论

下肢骨科手术患者肢体处于仰卧位制动状态,静脉血回流速度降低[4],术中为获得最佳术野而进行的屈膝、屈髋会造成静脉血管内膜损伤[5],此外手术造成的出血和创伤能引起机体抗凝与凝血机制失衡[6]。以上这三者累加的后果就是静脉血管内血小板沉积和黏附聚集形成高凝状态最终导致了术后DVT形成[7]。刘海波等[8]认为我国国内骨科手术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与Nicolaides等在2001年所做的综合全球资料中做出的发生率预测结果相同。其危害在于治疗困难大、预后效果不佳,患者往往长期被血栓后遗症导致的静脉炎症所困,血栓脱落还能引起消化道出血、脑出血及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安全[9]。DVT问题已引起了手术者普遍的重视,尤其是在骨科手术围手术期的宣教工作中,患者均被指导尽可能地进行下肢肌肉的长收缩锻炼,做到禁烟,清淡饮食,从而减少了血管收缩、血管壁细胞的损伤的可能。除了预防措施外,一旦出现DVT,积极的、有效的治疗能够起到祛除血栓、改善静脉血流的作用。目前,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钙、华法林是临床常用的抗凝血西药,有一定的溶栓效果,阿司匹林、低分子右旋糖酐、阿司匹林、双密达莫、潘生丁等通过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稀释血流,从而达到治疗DVT形成的作用。中医理论认为手术创伤或久卧制动,气滞血瘀,湿热乘虚而入,病程日久,损耗气血,患肢肿胀麻木,因此,应活血通络、清热利湿。中西医结合治疗深静脉血栓的报道很多,多数中医采用活血化瘀中药改善患者血液循环。马云辉[10]等研究表明在中西药结合的基础上可采用物理治疗,如循环压力治疗仪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防治骨科手术后DVT的形成。为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防治下肢骨科术后DVT的效果,笔者对本院45例术后发生DVT患者进行了不同中医证型的对症用药,同时比较了与单纯西药的对照组在改善临床症状和治疗血栓方面的效果,结果表明,中西医联合用药对患者疼痛、肿胀及静脉血液回流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侯启柱,汤芳生,黄劲松. 下肢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的防治[J]. 海南医学,2010,21(11):71-72.

[2] 朱刃,魏社军,吴思旺,等. 骨科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J].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0,24(6):95-99.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 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4:49.

[4] William H,Geerts MD,Graham F,et al. 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the seventh ACCP conference on antithromboticand thrombolytic therapy[J]. Chest,2004,119(1):132-175.

[5] Stangier J. 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of the oral direct thrombin inhibitor dabigatran etexilate[J]. 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2008,48(12):1411-1419.

[6] 王积明. 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2012,7(13):57-58.

[7] 黄海舟.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进展[J]. 中国医学工程,2011,19(7):149-150.

[8] 刘海波,赵枫,曹杰. 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研究[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26):3.

[9] 王月,王铁铸,吕志伟,等.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28(2):137-138.

[10] 马云辉,张寿. 骨科深静脉血栓形成药物预防的研究进展[J].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0,12(7):140-142.

(收稿日期:2013-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