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没有可以照搬的模式,却有可以借鉴的经验,有探索的空间。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师要认识到课改的积极意义,加强学习,通过自我更新、自我反思、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积极探寻适合语文教学的新路子,认识语文的内涵,学会与学生合作,与同事合作,与语文合作,与课改合作,因为每一种合作都需要诚意,需要合作的能力,每一种合作也有独特的、精彩的体验。

关键词:课程改革;积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6-0039-02

一、语文教师对课改的认识应该是积极的

1.语文教师要主动认识课改的积极意义。语文教师应该顺应课改,接受课改,而不是因循守旧,照搬经验,甚至于对课改无动于衷,认为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的一阵风。要认识到,不但课改来了,而且已经取得成绩,已经在不断深入。不改变,只会落后。课程改革,语文教师应该走在前列,也应该挑起母语教学改革的大旗。探索无止境,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表现欲是对学生思想的释放,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在集体中合作,在合作中思考是对教师能力的释放。

当《项链》中的主人公玛蒂尔德由一个的虚荣的女人转变为一个敢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的人时,当泰戈尔的《金色花》,杨新雨的《养母》、毕淑敏的《提醒幸福》……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代替了一些政治说教味重的文章时,当学生的独特表达被尊重时,当趣味语文引进课堂,谈论,发言,参与,变成课堂常态时,我们的语文是活色生香的,我们的课改是符合人情、人性的,是有意义的。

2.语文改革改什么。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这些改革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高效课堂离我们也就越来越近,语文教育就能真正扎实有效的进行,这是学生之幸,语文之幸,学问之幸。

《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四个基本理念:一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把握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三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四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些理念和原则可以整合为一句话,就是怎样教给自己的学生一个完整的学习经验和能力。这就要求:

(1)改变长期以来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灌输方式的教学模式;

(2)改变教师教学行为由原来居高临下,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同时也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语文教师是要真正做到“授人以渔”。必须改变原有的旧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学习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方法,方法正确,必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就必须革新教法,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问答式为对话式,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在尊重个性、培养健全人格、发展多元智能的教育改革中,语文教师的新思维还要表现在对自己知识能力的更新上。现在的社会信息丰富,学生认识社会,汲取知识的渠道增多,教师如果只是局限在课本,课堂,学校,势必逐渐落后。教师必须自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二、语文教学中的合作与自主

1.师生关系中的合作。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最好的关系,语文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要让这种关系成功保持下去,教师是需要转变认识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一个关键,语文最怕“眼高手低”看着似乎人人都会,但是差别很大。新课程、新教材是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编制的,每一位教师都要有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都要经受新课程的洗礼。因此,语文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语文教师的素质是否适应课改的要求,每位语文教师都应在新课程实施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当前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师要更新观念,理性接受自己角色的转变,正如爱尔兰著名作家肖伯纳所说:“我不是你的老师,我只是你的一个旅伴,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俩的前方。”

在新课程改革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点拨、示范、激励作用。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教师的角色非常重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下,教师有一个角色变化的问题:教师的职责现在不再是一味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是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新课程改革的全部基础应该是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交流对象,蹲下来和学生说话,在人格上平视我们的教育对象。只有在师生之间真正形成了一种平等关系,学生才能真正培养出交流和合作能力。

2.集体备课,高效省时。集体备课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集思广益,优势互补,即高效又节省了时间。有一位专家说得好:“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还是一个苹果;但是观点的交流就不一样,你有一个观点,我有一个观点,大家一交流就是两个观点,甚至是更多更好的观点。”通过集体备课后,对学生传授的知识点更多也更深刻,而且对教材把握得更到位,这就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如果每个教师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后援团,那么工作中的困难就不是困难。一个组的教师中,有的教师可能擅长讲小说,有的可能在诗歌上有心得,有的可能在作文教学中得心应手,也有的可能在管理上颇有成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要是一个和谐的语文备课组,每一位老师都充满了热情,在集体备课时能够畅所欲言,发挥强项,那么每一个看门道的内行都会有所启发,在集体备课中取长补短。

3.做个有个性的语文教师。语文总是走在改革大潮的前沿,语文教师的教师理念,教学成绩也备受关注。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既要在集体备课中汲取各种养分,也要在教学中做一个有个性的语文老师。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年轻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语文教师要有自己的个性,见解,有阅读的体验,有关注社会的眼光,在一堂堂以学生为主的课堂上要有教师精彩的穿针引线式的点评,告别满堂灌的形式,也不能在课堂上不作为,把不作为当成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借口。语文老师应当从自己出发,研究教学艺术,懂得如何在求同的基础上求异,如何在遵循共性的基础上张扬个性,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著名画家吴冠中不久前被香港大学授予博导时说:“重复自己是可耻的!”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语文老师当下很容易重复自己。多年的教案舍不得扔弃,教学思想不会更新,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要努力成为个性化生存发展的示范者与带动者,用自己的个性化创造性的教学影响、带动学生个性化创造性的学习。我们应当站在高处定位自己,历练个人的境界,培养自己的风格,彰显个性的风采,提升个人的价值。很多名师的魅力源于他们的个性。我们应该思考要告别统一标准,告别规范动作。“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有个性的语文教师才有能力带领学生欣赏到语文大花园中的奇花异卉。魏书生说:“同样是课堂,有的老师视为畏途,有的教师视为乐园。同样一篇文章,一位老师讲,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忽而眉飞色舞,忽而屏息凝神,觉得上课是一种享受。换一位老师讲,学生学得索然寡味,忽而闭目养神,忽而惊觉欠伸,上课简直成了受罪。课堂效果不同,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在于老师的功底和教育思想的差异。”

三、教师对语文的再认识

1.语文,精神的乐土。语文是《诗经》中那一声声深情的雎鸠唱,是那一片苍苍的蒹葭摇;语文是汨罗江畔披发行吟的诗人泣血的《离骚》 ,也是对唐诗宋词的的精彩解读,语文是四大名著中五彩斑斓的世界的展示,也是现代名著中对自然,对人性,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在语文的世界里有“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气势,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悲哀,有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的激情,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婉约,有“老当益壮, 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激情……语文是对屈夫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的解读,语文是对陶渊明“不为三斗米折腰”的礼赞;是对朱自清《背影》中的亲情的讴歌,也是对未来世界的展望…… 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一手漂亮有力的方块字,一堂精彩纷呈的师生互动课,一篇篇饱含深情的优秀美文,无不展示语文的美。 语文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她博大精深,丰富多元,她成果丰硕,又没有尽头。做个语文教师是幸福的。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要尽力在这文化更多元,经典被不同的声音解读,课堂形式更加多样的空间中热爱我们的工作,热爱我们的母语,在语文的花园中自由穿梭,沐浴着语文的光辉,享受语文!

2.让语文就是语文。张志公老先生曾说过,“语文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症结何在呢?因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从学术研究这个角度来说,就是没有足够的重视传统,正确地对待传统。”“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在课外,但语文教学的圣坛无疑在课内”。 如果把语文教学看作一棵大树,那么课内与课外就恰如大树上的“枝叶”和“树根”,“根深”才能“叶茂”。“叶落”总会“归根”。摆正了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语文教学才会相生相长。

在我们享受先的物质文明给我们带来的便利的时候,语文课堂的“物质”也丰富了,视频资料多了,图片多了,声音多了……语文到底是什么?语文课要怎样上?课改后是不是一定要讨论,一定要运用多媒体,一定要面面俱到?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在一堂堂公开课,示范课背后深思一下,学生的听说读写落实了吗?学生对语文感兴趣吗?学生受到文学的滋养了吗?他们进到初中以来,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有起色吗?一定要视频,音响,讨论齐上阵吗?

语文朴实的,语文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语文也是灵性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在课改背景下,让语文就是语文!

参考文献:

[1]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暨蒙学书目和树影[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