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瓷塑观音三家鼎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瓷塑观音三家鼎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观音是观察世间民众声音的菩萨。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普救人间灾难。是最为常见的佛教供养菩萨。有缘于此,古代先民很早便运用各种材质制作观音造像,在这之中,以陶瓷工艺制作的瓷塑观音尤为引人注目,特别是出自景德镇窑、龙泉窑、德化窑的制品,不但制作数量庞大。而且工艺精湛,美妙绝伦,堪称我国陶瓷艺术的巅峰创造。

德化观音行情不佳

说到瓷塑观音,人们首先会想到自明清以来便享誉海内外的福建德化窑白釉观音像,这种观音像质地洁白,塑形准确,形态生动,将观音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慈悲仪态展现得淋漓尽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近年来的拍卖场上,出自德化窑的瓷塑观音多有上拍。在2010年北京华辰春拍中,一件18世纪德化窑观音立像以78.4万元拍出,是目前成交价最高的德化窑观音造像。此像体型硕大,釉色莹润。观音低首垂目,神情慈祥,头戴风帽,胸前佩荷花形缨络佩,双手交叉,足踩荷花,为德化窑观音立像中的经典之作。

虽然德化窑瓷塑观音享有广泛的盛誉,但从历年拍卖结果看,这类制品的拍场成绩却和名气严重不符,雅昌艺术网统计,截至目前,德化窑瓷塑观音共计上拍476件、成交率49.63%,总成交额仅有1563万元,在已经获得成交的拍品中,只有38件拍品在十万元以上价位拍出。

景德镇窑观音冠绝拍场

据知,以陶瓷工艺制作瓷塑观音像始于唐代,及至宋元时期,包括江西景德镇、浙江龙泉、福建德化在内的名窑均在瓷塑观音的制作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就这三者而言,拍场表现最好的是出自景德镇窑的制品。目前成交价最高的瓷塑观音即是一件来自该窑的精品,2011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一件南宋青白釉观音菩萨坐像以2530万港元成交。此件观音像面相丰腴,宽额广颐,丹凤目,眉间饰白毫,直鼻小嘴,发髻高挽,豆戴宝珠花冠,花冠正中有一小化佛。青白釉袈裟白头顶披下,袒露出素白面部及胸前。胸前佩璎珞及丝带,塑造精细。是一件难得、珍罕的艺术精品。

从现有的资料表明,北宋时期景德镇即开始烧造陶瓷观音,且多为素胎。后施以彩绘,尚停留在对泥塑彩绘及木雕彩绘造像的摹仿阶段,没有突出陶瓷本身的材质特点。南宋时期,烧造得以发展,从所收集的标本来看,像身仍为素胎,但服饰已经开始施以青白釉。青白釉是宋代景德镇窑创烧的釉色品种,又称影青,是介于青白色之间的一种釉色,青中泛白或白中闪青,釉面莹润如玉,敲之声音如磬。此时期的菩萨大多头戴化佛冠,其花鬓较为复杂,身穿通肩袈裟,饰璎珞,虽然延续了北宋时期素胎加彩的装饰手法,但已经逐渐显现出陶瓷材料的特质。

元朝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专门生产宫廷及皇家用瓷,烧造出了一批青白釉观音菩萨像。随着“二元配方”的应用。陶瓷的表现力得以增强,使得元代的瓷塑摆脱了其他材质造像的影响。光润莹洁的釉面及繁复华丽的装饰充分展现了瓷塑的艺术魅力。此时的观音像一般为通体施青白釉,花鬓冠虽不如南宋时期夸张,但更加精细,多着通肩袈裟,璎珞装饰更加复杂。此外,这一时期的其他附加装饰有所增加,出现了加佛龛类型的观音造像,并且出现了侍者、跪拜弟子等。同时,由于青花的出现,这一技法也用在了陶瓷观音的装饰上。元代因其技术改革,造型贴合时代审美需求,所以景德镇陶瓷观音的制作达到了顶峰。

被誉为首都博物馆镇馆之宝的元代景德镇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即是一件元代瓷塑造像精品。这件1955年出土于西城区定阜大街西口的瓷塑造像高达67厘米,菩萨像头戴宝冠,宝冠上有小化佛。额头宽阔,双目微闭,端庄慈祥,气质高雅。右腿支起,左腿下垂,右臂放在右膝上,神态优美,这种姿势的观音一般称为水月观音。观音上身穿袈裟,下身着长裙,胸前及衣裙上饰联珠璎珞,手腕戴臂钏,全身装饰十分繁缛。通体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胎质洁白细腻。水月观音之由来,目前学术界一致认为与中唐画家周昉有关。周防根据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的布咀洛迦山中的观自在菩萨,而“妙创水月之体”,并在各地很快流传开来。成为后世三十三观音之一。晚唐、五代时期水月观音像已在各地寺院壁画中能够见到。北宋以后水月观音的影响日渐扩大,成为后世观音造像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

明清流行施彩观音

随着德化窑的崛起及审美倾向的变迁,景德镇陶瓷观音在明代走下了巅峰。这一时期景德镇观音造像由元代的精细繁复转为学习德化窑的艺术风格,追求流畅简洁,头饰中,披风、高髻取代了繁复的花鬟冠,复杂的璎珞装饰也不见踪影。此外,随着明代五彩、斗彩及各种颜色釉的逐渐流行,景德镇还生产除单色釉以外的其他种类的陶瓷观音塑像。在2011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中,以458万港元成交的明十九世纪三彩观音坐像,即是一件明代景德镇窑瓷塑观音精品。此观音像高螺髻,戴宝冠。面目秀美,身着衣裙帔帛,胸腿饰璎珞,垂左足,抬右腿曲于岩座上,双手按右膝,姿势自在轻松。佛像施绿、淡褐、黄三色釉,局部饰黑彩。

清代皇室崇信佛教,宫廷内设有多处佛堂,除金铜佛像外,景德镇御窑也奉旨烧造各式瓷质佛教、法器,如据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四月十四日《清宫造办处活计清档》记载:

“烧造填白观音一尊,善财童子及龙女两尊,如勉力烧造,窑变更好,原样不可坏了,送到京时装严安供。钦此。”次年,也就是乾隆十三年七月十二日,“司库白世秀将江西景德镇唐英经一年多试烧成功的观音菩萨随善财童子及龙女持进,交太监胡世杰呈进,讫。”

清代景德镇陶瓷观音继承了明代观音造型的特点,即装饰较为简洁,造型线条流畅。另外,清代将粉彩运用在了瓷塑观音上面,佛教造像十分讲究色彩的鲜艳明亮,粉彩的运用则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特点。但造像的造型复杂,对细部要求高,成功之作甚少,加之难以保存,故传世的粉彩佛像十分稀少。在2004年北京翰海秋拍中,一件清乾隆粉彩观音坐像以高出估价两倍有余的495万元成交,位列瓷塑观音成交价第二位,此观音像面目慈祥,盘腿端坐,手捧火珠,端庄尊严,座基以松承釉底粉彩为主色调,莲瓣上的粉彩浓厚鲜艳,佛身沾饰多彩,保存完美,甚为难得。

龙泉青瓷观音别有风采

与景德镇窑一样,窑址位于浙江省龙泉县境内,以瑰丽青瓷闻名天下的龙泉窑在瓷塑观音的烧造上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龙泉窑创烧于北宋时期。在南宋晚期达到鼎盛阶段。期间成功烧制出粉青釉和梅子青釉,使青瓷釉色之美达到一个新的高峰。龙泉窑青瓷胎质细密洁白,釉汁透明,釉色淡青中微带灰色。其装饰技法,在宋代普通使用刻花,并辅之以篦点纹或篦划纹。南宋时还出现堆塑和贴花,元代又出现褐釉点彩。

在瓷塑创作上。从南宋起就有作品出现。虽然不占主导地位,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人物大都为佛教和道教的人物,从龙泉窑地区出土的南宋八仙人物塑像,胎壁细薄,釉色纯正,人物的露胎部分,由于火候掌握的准确。因此非常接近皮肤的自然色,这一时期人物塑像的特点是作品轻巧,十分传神,是龙泉窑瓷塑艺术的高峰。

元代人物塑像以观音像多见,人物的容貌端庄,形体丰腴,服饰装扮上璎珞相串,器体胎壁稍厚,露胎的部分呈色变深。目前所知,元代龙泉窑瓷塑为公私收藏者寥寥可数,仅知1966年北京昌平县曾出土龙泉窑青釉释迦牟尼佛坐像和骑吼观音像各一件。其中,骑吼观音像,结跏趺坐在莲花座上,头戴花冠,内穿棱形串珠纹纱裙,高雅华贵,双目微闭,给人以宁静祥和之感。观音的脸、胸、手以及双眼,释迦牟尼佛脸、胸和双手,均涩胎无釉呈赭红色,在装饰上是一种创新手法。另外,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元龙泉窑青釉坐龛观音像,龛内端坐观音,亦为涩胎无釉。这种装饰艺术提高了雕雕艺术效果,使青釉与涩胎相映成趣。

在拍场上,龙泉窑瓷塑观音虽然上拍数量不多,但所获成绩一贯上佳,在2006年北京匡时春拍中,元龙泉窑青釉观音神龛以258.5万元成功拍出,此价格位列瓷塑观音成交价排行榜第四位。作为一件龙泉窑上乘之作,此神龛作山子状,峰峦迭翠,旭日初升,祥云环绕,龛前溪中莲花亭亭。龛内观音结跏趺坐,手结禅定印。体态丰满。头戴花冠,袒胸佩璎珞,背后有头光。神态凝重端祥。善才童子和龙女手捧贡品立于龛柱两侧,壁台上分置净瓶和钵盂,龛楣有绶带鸟,露胎处涂金彩。此器造型新颖别致,釉色青翠、温润如玉,制作工艺复杂,集龙泉窑堆塑、模印,露胎等主要装饰技法于一身,人物刻划细腻,生动传神,取得非凡效果。精美绝伦,更显弥足珍贵。

明代德化观音工艺严谨

与景德镇窑、龙泉窑在创烧伊始便在瓷塑观音的制作上获得成功不同,以瓷塑人物闻名的福建德化窑在宋元时期并没推出太多让人眼前一亮的佳作。但作为当时外销瓷的重要产地,通过外贸交易赚取的大最财富,让德化窑拥有了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到了明代,德化窑不但研制出白度超过同时期景德镇窑的白瓷,史称“白建”,今称“建白”,而且,随着一代制瓷名家何朝宗等大师的出现,德化窑的瓷塑人物烧造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记载:“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适实用。”

明代的德化窑瓷塑观音,皆属精雕细刻、工巧逼真的艺术珍品。当时的艺术匠师们成功地运用捏、塑、雕刻、镂、推、接、修等各种艺术技法。并成功地掌握了瓷塑造型与瓷釉功能相结合,装窑与高温烘烧相结合的经验。他们所使用的工具多为竹制,因为竹制工具既不会产生因铁锈沾染泥料造成的铁斑点,使其更洁白无瑕,又可得心应手地进行雕刻、切削和推光,使作品面颜清秀,衣纹深透,轮廓组成也无不完美。

从现存的明代德化瓷塑观音像分析,当时流行陶模印制。其制作工艺程序十分考究,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雕塑匠师先进行构思设计,必要时可先绘出画稿。2、根据设计要求用泥土塑出观音主体,修整完备后再根据利于坯体脱模的需要,将主体分解切成部件,再以粘土各贴塑出模范,修整后入窑烧成陶模。3、把瓷塑泥料放在模中,用手推压均匀,除去多余的瓷塑泥料,待稍干后进行脱模,然后将脱模后的部件进行修整。瓷塑观音所用的泥料应经充分陈腐,进行多次打练,排除泥中的气体,增加其结构的紧密度,防止焙烧过程中产生的变形、开裂等缺陷。4、把分塑的部件粘接成整体后,先对细部进行精雕细刻,再进行擦水,推光和接上手工捏塑的手指、花饰、串珠等。至于头部的雕塑。有的是和躯体一起模塑,有的是头和躯干分塑,然后上下粘接而成。5、通过远、近、正、侧、上、下等不同角度的观察,对整体与局部进行比较衡量,感到作品的体积、轮廓、细部以及神情等都达到了有机的统一,然后通体施白釉,入窑一次烧成。

何朝宗制观音名满天下

在明代的德化窑制瓷大师中,最值得称道即是名满天下的何朝宗,何朝宗(1504-1582年),字何潮,号何来(来福、来佛),福建省德化县浔中镇隆泰村后所人,清代乾隆朝《泉州府志》和道光年间《福建通志》中记载:“何朝宗,不知何许人,或云祖籍德化,寓郡城,若陶磁像,为僧迦大士,天下共宝之”。从传世器物看,何朝宗制作的瓷塑观音注重发挥传神写意的技法,精心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注重质量,创作态度严谨认真,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据说,每件瓷雕作品创作出来,先摆放在窗口,让路人品评,稍不如意就推倒重塑。他十分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如完成得意之作,则在背部钤盖印章。所以,他流传于世间的瓷雕作品都是极少雷同的上乘之品,在16世纪的海外市场上,被视为“世上独一无二的珍品”,人们“不惜以万金争购之”,他雕塑的形态各异的瓷观音。在日本及东南亚的佛教国家中,被人们奉为神物至宝,在西欧人眼中,被视为“东方艺术之精品”。

现珍藏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院,何朝宗雕塑的渡海观音。通体呈象牙白色,朴素典雅,形象逼真。鬓纹错落有致,风巾披后,一串珍饰略露胸间,双手藏于袖内作左拱势,衣袂临风飘举。足踏水波似流海归来。那疏密得宜的对比和略带夸张的比例,使观音的面部神态十分突出,富有节奏感的衣褶线条的处理,简明概括,深秀流利,生动神妙的气韵不能不使人叹为观止。曾经有人写下这样的诗句:“除非观音离南海,何来大士现真身。”后来,人们把何朝宗塑造的观音称为“何来观音”。

虽然何朝宗制瓷塑观音天下闻名,但绝大多数保藏在各文博机构和重要藏家手中,在近年的拍场中少有上拍。在2011年上海崇源秋拍中,一件何朝宗制送子观音像以172.5万元获得成交。此观音像神态安详静谧,结半跏趺坐于海水江崖宝座上,扭头目视前下方,右腿坐一童子,右臂微揽,左手结印,造像慈祥端庄。观音绾高发髻,身着裙襦长裙,佩戴璎珞项链,装扮清逸。童子手持莲花,活泼可爱,富有生活情趣。通体施象牙白釉,胎釉结合紧致,温润细腻。如琼浆初凝,包浆莹润光亮。造型复杂优美,德化窑所擅长的衣褶写实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背后有篆书“何朝宗”葫芦形款。

清代德化窑观音拍场受捧

入清以后,德化的瓷雕观音仍很盛行,朱琰《陶雅》载:德化观音有“彩画者、有坐像、立像者。其素衣而蓝风兜者。象以似美女者为劣,似美男者为贵。”《泉州古物编》亦载:“观音佛高一尺,趺坐,面如美男子,丰而且丽,不可多得之品也。”目前在拍场上获得成交的德化窑瓷塑观音中,绝大多数以出自清代,2012年北京保利春拍中,一件清康熙德化白釉观音坐像,以57.5万元获得成交,此件观音像发髻高挽,头戴花冠,两侧置发带自然垂搭于两肩之上。面容丰腴,鼻梁高耸,双目低垂。神情于肃穆中不失温柔之气,于端庄中流露慈祥之情。观音体呈盘坐之姿,身着宽衣,衣领微敞,下及长裙,胸前身下璎珞缠身,极富装饰美感,宽衣长裙随行而就,衣褶飘摆叠压。刻绘逼真。观音双手结印,作说法之势。其下莲台外作仰覆莲瓣样式,上下对称齐整。整器座像以德化白釉烧制而成,造像质地坚密,釉面,外表白皙柔美,宛如象牙,充分体现出德化白釉之工艺特征。

晚清至民国年间,德化瓷雕艺术又发展到一崭新的阶段,制瓷名家如苏学金、许友义、游长子等人都擅长雕塑,颇有何朝宗遗风,而且锐意创新,数度获国际博览会奖。福建省博物馆收的一尊苏氏童子拜观音作品,通高36厘米,背盖有“苏蕴玉制”方章,蕴玉系苏氏宝号。观音坐岩上,两手交叠于左侧胸前,一手凭几,上列丹书宝瓶,一手执如意玉带。一足起横置于膝上,一足垂下。童子站立观音左膝下方,双手拱拜,头部左仰,神情虔恭有趣。整体釉质青中闪白,洁净无疵。衣褶飘带如行云流水,岩石雕镂凹凸奇兀。手法不落俗套,极其工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