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个越剧“老来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叶美瑛已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女士”了。去年,她编排、演出了徐派大戏《皇帝与村姑》。排练期间,叶美瑛的老母病逝。送走母亲才几天,她便忍悲含泪,将全剧一气排完。或许是为其精神所感,在试演时,徐玉兰偕王文娟等老姐妹亲临剧场,为这位先是“私淑”、后予认可的老年弟子把场。
这位在演艺界名不见经传的叶美瑛,居然也有着一大群自己的“青春粉丝老戏迷”呢。她饰演的“后皇帝”尚未出场,戏迷们就翘首以待她刚刚露面还未开唱,戏迷们就捧上掌声一片。至于到了皇帝“告状”一场,她的唱一句一个彩头,最后是满堂鲜花满堂彩。
叶美瑛少年时代就考入了上海川沙县越剧团,几年后即成为剧团台柱,主演了不少大戏。她天赋亮嗓,以戏为命,常年的码头演出积累了许多舞台经验,是一位既年轻又老练的头肩小生。然而正在此时,“”来临,叶美瑛被迫停止艺术生涯,转业去浦东洋泾一家铁木竹社当工人,一晃多年。“”结束,可以唱戏了,叶美瑛便动起了脑筋。此时的川沙已经没了越剧团,她便离开上海,辗转进了江苏武进的一个县剧团,并把自己的关系也转到了外地。这个被她称作“死灰复燃”之举,目的就是为了站上舞台,直至在舞台上退休。叶美瑛是个有艺术天赋和艺术追求的人,但遗憾的是,由于她数十年摸爬滚打在小剧团,缺乏名师指引,唱腔夹杂着徐、范各派的行腔方式,亮丽有余,规范不足,成了个“四不像”。
退休后的叶美瑛身回上海,依然心念舞台。钟情徐派,求师无门,叶美瑛便从自学开始,仿排了不少徐派折子名段,如《追鱼》、《盘夫》、《送凤冠》、《燕燕》……几乎从零起步,重新学艺。逐渐地,她的唱腔步上了徐派正轨,摸到了些许徐派唱做的“三昧”。此后,她频繁参与各类名目的民间剧团,多少年下来,成绩令人刮目。
唱不厌、不服老的叶美瑛四处奔波,组建了德宝越剧团,新排《陈若霖斩皇子》进了天蟾逸夫舞台,获得圆满成功。虽然剧本的情节铺排简单粗糙了些,但戏剧冲突还是一浪高过一浪,高潮叠起。由金良专为谱写的徐派新腔,别有一番意味,经叶美瑛唱来有“余音绕梁”之效。为此,笔者曾书写四句话送她“年少越苑求奋进,老来登堂徐师门。更见逸夫唱新作,越剧女儿不老心。”
亮嗓尽展,但有时欠缺控制,易脱离人物和情景,这是叶美瑛在艺术上的一块心病。她一面继续跟踪徐老师塑造人物的方法,一面转益多师,夯实基本功。作为学习与检验的成果,她得到老师首肯,直接选排了徐派名剧《皇帝与村姑》。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叶美瑛“志”在何为?只是戏曲、只是艺术、只是舞台。行文至此,笔者忽生一念――其实,在戏曲界,像叶美瑛这样的从艺状态者大有人在。能否为她们搭建一个更大的平台?
戏曲的振兴和发展,不仅需要顶尖人才和青年才俊,还需要基础和烘托。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戏曲盛兴,不正是有众多区、县级剧团为顶尖剧团、顶尖艺术家垫底的吗?他们的最大作用,是为戏曲艺术造势、为顶尖人才烘云托月,培养大片的观众群。目前,许多民营专业剧团排演新戏、大戏,在农村、社区为戏曲拓展舞台,其作用与贡献不可小觑。像叶美瑛那样曾为历史湮没、却在当代依然进发着热情和才情的演员们,更是戏曲事业难得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