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布衣季羡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捧读《季羡林文集》,犹如围炉品茗。季老与我等有云泥之隔,但与季老夜话,听老人将心扉悉数打开,在亲切的话语氛围里,便有了开悟的快乐。
季羡林是世界著名的东方学家,涉猎范围之广、造诣之深世间罕见。可季老说:“我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悼沈从文先生》)“我是一个上不得台盘的人。”(《怀念乔木》)对于那些摆官谱者,他是理也不理,见面连招呼也不打的,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狂狷。可对待师友、亲族,季老却说“无论如何也做不到忘情的地步,只有把自己钉在感情的十字架上”。这浓浓的人情味,正如草木之于土地,游子之于故园,承袭而来的“根”的情结是永远也割舍不断的。
1958年,季羡林等北大教授到海淀公社的一个生产队参加劳动,干的活儿是砍玉米秸。他拿起砍刀,腰弯不下,刀砍不准,步子走不稳,根本找不到感觉。一位老大娘看不下去了,就接过他手中的砍刀做示范。接刀的一刹那,他触摸到大娘手上的老茧。季老由手茧想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朴实,想到了生他养他的劳苦一生的农村母亲,进而又想到了知识分子是应该参加劳动锻炼的。这一联想体现了他对民生的关注,展示了他作为农民之子的拳拳之心。
沉醉于季老的文字之中,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季羡林是平民中的大师,是大师中的平民。他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一股旷达之气:写10年“”而不觉其重,状身边事物而不觉其轻。这是一种历尽沧桑后的宁静与淡远,有如秋后的山林,雪霁的原野,人生况味溢于笔端,行云流水一般。当今文坛日渐浮躁,文学失去了理想主义飞翔的天空,人们的阅读只好复归于平实。季老平和中的幽默,绚烂后的淡泊,恰好为我们营造了适宜阅读的空间。因此,季老笔底涌出的那些让人沉静,让人充实的篇什,确是浮世之中难得的佳构。
在北大有一个故事流传很广:某年新生入学,一青年大包小包,肩扛手提,偌大燕园让他找不到北。情急之际,看见一着布衫的长者,便把行李往他身边一放,喊到:师傅,帮我看着点儿!这位北大新青年逛够了回来,才发现被当做工友的长者依然为他守着行囊,寸步未离……他后来才知道,这个人就是季老。
谈笑有鸿儒,往来有白丁,这是季老的生活写照。有个叫魏林海的掏粪工人,家住海淀区六郎庄乡,喜学问,好书画。香港回归时,魏林海与乡间几位朋友拟在自家搞一个书画展,以表香港回归祖国的喜悦,想请一个名人写个条幅以壮声色。最初找了一个小有名气的画家,不料此人倨傲十足。魏林海一气之下,发誓非请一位名人题写不可。于是斗胆找到了季羡林先生。季老知悉掏粪工人求题,欣然提笔,“六郎庄农民书画展”的横幅很快就写好了。季老墨迹苍劲有力,韵味高古,挂在展室,颇具高雅之气。缘此,二人遂成忘年之交。
季老以哲人的头脑思考,以平民的心态生活,不知影响了几代人。时下动辄以“贵族”自封的人,是不是该读一读季羡林这部大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