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空巢老人伦理问题浅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空巢老人伦理问题浅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我国正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空巢老人”现象日渐突出。这些人在生活的照顾、心理的开导、精神的慰藉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由于没有子女在身边和心理空虚寂寞等原因,使得空巢老人问题成为老年人问题中的典型代表。空巢老人问题,必会成为目前和将来整个社会关注的伦理问题

关键词:空巢老人;代沟;伦理问题

空巢老人,其一指从未结婚或丧偶、离婚的老人;其二指无子女或与子女分居的老人。我国目前已有近四千万空巢老人,家庭空巢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受社会、经济、文化、观念等多种现代化因素影响,空巢老人的伦理问题亦成为我国将来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空巢老人伦理问题产生背景

1.社会结构变迁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劳动力流动日益频繁,流动频率逐渐提高,“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道德观念束缚被彻底打破,中国正在经历着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大量的农村或小城市中青年人开始进入大中型城市就业,或在就业前景更好的地区学习、工作、成家,这使得原有家庭代际关系趋于松散,代际分开居住,老年人留守家庭中。据2013年全国老龄委统计的数据,目前全国1.67亿老年人中有近一半过着空巢生活。但从客观来看,“空巢老人”现象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2.家庭结构转型

自1980年以来,我国家庭规模有了明显的变化,受计划生育政策的直接作用以及人们生育观念转变的间接影响,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家庭结构与规模出现新的趋势,家庭户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核心化。人口与社会学家指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已实行30多年,若干年后,随着独生子女逐渐步入中年,他们的父母进入老年,“空巢家庭”将越越多。可以想象,“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中老年人家庭的主要模式。

3.思想观念的改变

中国式家庭的传统观念是养儿防老,以血缘为纽带,共同生活。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思想素质发生巨大变化,曾经以“四世同堂”为幸福的传统家庭伦理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从注重伦理关系转变为重视经济关系。父母和子女在生活习惯、价值观念、活动方式上差距加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求时尚和新潮思想,或由于工作繁忙而不愿意或无法和父母居住在一起,也有些老年人不想在晚年还去为子女的家庭、工作和照顾孙辈等所累,希望拥有更多的自由和空间,主动选择“独居”,由此产生了空巢问题。

二、空巢老人面临的伦理问题

1.缺乏精神慰藉,情感无法得到有效满足

“慰藉”就是安慰、抚慰。原则上来说,对空巢老人心理上的伦理问题,子女应该承担责任,去安慰和抚慰他们。法律规定,子女有赡养老年人的义务,这其中赡养的意思,不仅仅局限于对老年人经济上的供养,还包括对老年人心理上的慰藉。

一方面,子女应该在道德行为上给予空巢老人心理上的慰藉。心理空虚寂寞、孤独广泛存在于空巢老人中。空巢老人的子女即使没有跟老人们一起居住,也可以从其他方面帮助他们缓解空虚寂寞感。另一方面,是老人自己给予自己慰藉。空巢老人也应该主动结识一些老年人,还可以参加社区活动或者老年大学,在这些活动中能认识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样,在空虚寂寞的时候,这些业余生活和爱好就能够充实他们的生活,做到自我安慰。

但事实上,在空巢家庭中,子女为了保证老人衣食无忧,往往外出求学、工作,无法时时陪伴在父母身边,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虽然大多数空巢老人都能理解,但也感到十分无奈。而且老人日渐年迈,身体状况不佳,行动不便,活动范围大多局限在屋子里,接触的人可能仅仅是老伴。因此,生活缺乏乐趣,精神感到空虚,导致了各种生理和心理问题。

2.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

空巢老人生活的基本保障是良好的经济基础,而日常生活照顾和非日常生活照顾中,老年人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时主要依赖和求助配偶及子女,但通常空巢老人的子女并不能在身边照料。

大多数的空巢老人在生活上基本可以照顾自己,但也有一些空巢老人自理能力基本丧失,并需要有人在他身边时刻照顾其日常起居。同时,即使是那些身体状况良好、生活可以自理的空巢老人,也有需要被人帮助的时候。

据调查显示,空巢老人家庭的老年人患病率达80.7%,比非空巢老人平均患病率高10.03%。由于老年人机体功能下降及对各种危害因素的抵抗能力下降,没有足够的体力和精力照顾自己,尤其是很多患有慢性病、大病的老人,更无法照顾自己基本的饮食起居,因此空巢老人病情加重或暴死家中的例子也时有发生。

在这种家庭照顾的功能慢慢减弱之下,空巢老人需要社区照料服务的需求就变得较为强烈,且这些服务需求涉及空巢老人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但在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水平有限,儿女不在身边,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很容易使空巢老人患病。甚至一些犯罪分子专门针对空巢老人家庭进行盗窃、抢劫、诈骗等犯罪活动,老人往往求助无门而遭受损失。

3.法律保障制度不完善

我国的养老保险到2011年就实现了全覆盖,但是因为保障水平有限,在某些时候没有起到多少实际作用,并不能真正解决老人的经济问题。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退化,更容易无可避免地患上一些疾病。但现在医疗费用过高,“有病没钱治”这一现状是社会上公认的,空巢老人在经济状况不是很好和身体容易患病的前提下,感觉到了医疗制度的不公平。据有关部门调查,老年人全年人均医疗费占总人口的2.56倍,占总人口10%的老年人口其医疗费用占总人数的30%,目前还有上升的趋势。所以,沉重的医疗负担就成了空巢老人们关心的问题之一。

大部分空巢老人因为有退休工资或子女长期在发达地区工作,生活条件相对较好。但也有部分空巢老人用于资助儿女的费用较高,没有什么积蓄,退休之后,他们的工资收入比在岗时低很多,年纪大了又没有了工作的能力,子女生活状况不好或不关心老人,有些老人连日常生活都成问题,即使生病也只能忍受病痛的折磨,生活拮据势必影响他们的晚年生活质量。

所以,建立健全法律政策,保障空巢老人的合法权益,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三、解决空巢老人问题对策

1.加强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宣扬孝文化

孝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项,对于空巢老人和社会之间的和谐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所以,关爱空巢老人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要大力弘扬中国孝文化这个传统思想,让它广泛存在于社会中,影响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让社会给予空巢老人道德支持。

社会上的道德舆论要加大对孝文化的宣传,加强道德舆论的正确导向作用。比如,在公共场所挂上一些弘扬孝文化的标语,时刻影响人们的视觉,让关爱空巢老人的标语深入人心;或在电视上多播放有关孝文化的知识和公益广告,加强道德舆论的导向作用,指导人们去关爱空巢老人。这样就有利于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们重新认识或者唤醒他们的孝文化。

⑵学校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专门开设有关孝文化的课程。道德教育要从孩子抓起。要加强宣传教育,使年轻人体谅老人,理解老人,从一言一行上孝敬老人,尽可能减少老人的孤寂感和失落感。社会上有着很好的道德氛围,大部分人们都去向老年人尽孝,才能让空巢老人的伦理问题不会在以后愈演愈烈,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

2.建立社区养老服务

构建社区的关爱网络,就是要求社区中的空巢老人和社区中的其他居民,甚至影响到周边地区,在这个大范围内形成一种互帮互助、主动关心爱护空巢老人的道德风气。社区关爱网络的建立,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解决空巢老人的生活困难、精神空虚寂寞和医疗救助等伦理问题,还能够促进社会上关爱空巢老人道德风气的形成。

首先,社区要建立相关的道德制度和配套设施。比如,建立高龄、空巢老人信息数据库,形成高龄、空巢老人探望制度,根据条件安装应急呼救装置等。其次,空巢老人自己要打开心扉去接受这一道德行为,有些空巢老人由于长期精神空虚,对外界的帮助有着抵触心理。他们应主动接受帮助,并和其他空巢老人形成互帮互助的小团体,这样不但能让关爱网络更好地发展下去,也能够帮助他们认识更多的朋友,从很大程度上解决心理的空虚寂寞。最后,社区居民的道德水平要提高。构建社区关爱网络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事情,需要人人都行动起来才能够完成。因此,要加强社区居民的道德教育,宣传社区关爱网络的好处,让社区人员都来参与这个利人利己的行动。

另外,可以开展社区志愿者无偿服务,建立志愿者队伍。比如联系一些高校的学生或者志愿者组织到社区来,让他们到社区去为空巢老人进行无偿服务。这样既能让他们体验生活,又能锻炼他们的能力,最主要的是能够提高青少年的道德素质;也可以在经济上提供一些援助,让社区内下岗或者无业人员积极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让他们对有空巢问题的老人开展有针对性的帮助。

3.制定并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

法律制定的过程是彰显公平正义的价值,也是针对一些伦理现象、道德问题来制定的,以最终到达人人平等的目的。法律应该针对空巢老人的特点设立一些法律法规,让空巢老人权益得到保障。

在经济上的无助感是空巢老人的一个特点。虽然国家也设立了养老保障制度和医疗方面的人性化条款,不过空巢老人相比非空巢老人在经济上更加困难,比如说在吃饭和日常生活用品的开销上,空巢老人只能自己负担,而非空巢老年人就能够跟着家人一起负担,相比之下花费少一些。所以,法律应该本着公平的原则,在养老保障制度和医疗方面的条款中加大对于空巢老人的经济补助,让他们感觉到法律给予的权益保障。

当然,我们还可以学习和借鉴国外在解决空巢老人伦理问题上的成功经验。例如,法国有条件的空巢老人就会让别人搬到自己的家中,组成新的家庭,重温家庭的温暖和亲情。在英国,空巢老人会组成一个“老年村”。“老年村”里面设施齐全,并且还有许多人性化的规定,比如汽车限速、严格控制宠物的饲养等等。

总之,关爱空巢老人只靠单个家庭是不够的,要靠集体的力量和社会共同努力来担当。

参考文献

[1]刘喜珍.老龄伦理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刘海鸥.从传统到启蒙――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近代嬗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俞志新.关于“空巢”现象的分析与思考[J].杭州科技,2002(03).

[4]陈建兰.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社会科学辑刊,2009(04).

[5]刘美萍.社区养老: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主导模式[J].行政与法,2010(5).

[6]亚平.渴望空巢――英国空巢家庭采访记实[J].中国经贸导刊,2001(10).

[7]齐麟.析“空巢家庭”――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的社会问题 [J].南方人口,1999(14).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