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杰里米·里夫金: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笑容憨态可掬,略显富态。杰里米・里夫金的长相绝对符合中国人对一个六七十岁老者的审美。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里夫金在中国的走红绝对与他的外表无关。也许里夫金自己也不会想到,自己一个研究社会经济趋势的未来学者,怎么就在中国成了几乎是全行业追捧的能源权威专家了呢?
这绝不是贬低里夫金的学术成就,恰恰相反,从国内的情况来看,专注于宏观经济或是社会经济的学者一般来说很少有能够对能源问题有着较为深刻理解和研究的。里夫金的出现仿佛恰恰填补了这一块的空白。
这是偶然,也是必然。在里夫金之前,另一位在中国走红的外国能源专家是获得普利策奖的《石油大博弈》一书作者――丹尼尔・耶金(一个有趣的事实,丹尼尔・耶金比杰里米・里夫金还要年轻2岁)。和里夫金不同,耶金的研究I域是完完全全的能源。其扬名世界也是因为他对于石油和国际关系的研究。
从丹尼尔・耶金到杰里米・里夫金,恰恰反映了中国能源圈关注的焦点从较为单一的石油向更多元化的能源和能源与宏观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一个趋势。如果没有中国可再生能源在2008年之后飞速的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和里夫金在中国或者说中国能源行业中没有那么容易被人接受。
打开新世界大门
《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是里夫金和中国能源行业相互了解的一个桥梁。总理的荐书让大家知道大洋彼岸有一个美国学者对未来能源行业的发展有如此颠覆性的猜想和认知。而里夫金恐怕也是通过这本书在国内走红之后,深入了解中国和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处在了一个多么令人激动人心的时代。
对于国人来说,里夫金和他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还有另外一层重要的意义。在书中,未来趋势学家里夫金描绘了一个由可再生能源(主要指光伏、风电)占据可主导地位的未来社会。
2014年11月,里夫金的另一本专著《零边际成本社会》在国内出版发行。在里夫金看来,能源互联网是把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在能源开采、配送和利用上从传统的集中式变为智能化的分散式,形成能源共享网络。到那时,能源边际成本为零,能源企业将拥有全新的商业模式。
随着两本书的火热售卖,能源互联网的概念第一次在中国的能源界被广泛认知。从时间维度来看,能源互联网在中国的火爆并不是偶然。在这两本畅销书中,里夫金几乎认定中国即将引领由能源和互联网作为支柱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一时之间,业内为之疯狂!若干年后,如果中国能源行业要再度编写一部能源断代史,2015年很可能会被定义为“能源互联网年(或能源互联网元年)”。概念热炒、企业躁动、言必称能源互联网成为那一年能源人不可磨灭的记忆。
里夫金就像是给人类带来火种的普罗米修斯亦或是分开了红海的摩西,为中国人打开了通往能源新世界的大门。
局限与不足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洋和尚”念出来的经也许好听,但不一定管用。2015年热议的能源互联网到了2016年就“退居二线”。如此直观的现实让大家意识到,全新的好概念不一定适合当前的中国能源行业。
首先,里夫金的理念太过于超前。即便是在分布式能源发展最成熟的欧洲,集中式的电力供应依然占据相对主流的地位,在美国更甚。除了在技术上有需要改进的空间之外,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在经济上依然没有能够和传统集中式电力供应正面对抗的能力。
分布式能源固然是趋势,但是对当下的中国乃至世界来说,变化仍然处在进行时,并且远远没有到尾声。当企业一窝蜂的冲向能源互联网的时候,发现自己中间的过程不能跳过,外部条件也不具备,那就只能回过头来老老实实的重新开始。
另外,里夫金对于传统能源和大公司的判断可能有些激进。化石能源未来会被淘汰是行业内没有被回避的事实,即便是NOC也不会否认这一点。因此它们才会有意识的进行清洁能源的投资。
不过,煤炭在成为人类主导能源(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150多年后,依然是世界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石油主导世界才半个多世纪,天然气刚刚进入黄金时代。如果说煤炭的末日我们依稀可见,化石能源还远没有到谈论末日的那一天。
大公司也是一样。因为能源的生产、运输、储藏、配送和消费的分散化,就断定大公司在未来的能源产业中不占优势。这一逻辑可以说很难成立。
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碎片化和分散化已经达到了目前人类想象的机制。但是中国依然有BAT三家巨头,美国也有谷歌和亚马逊。大公司反而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变得更加的“巨无霸”。
以信息技术直接类比能源并不严谨,但是无论能源产业如何分布式布局,大企业带来的管理、人员、物流、供应链、财务等方面的优势是不容抹杀的。因此,对于大公司在未来的境遇,应当做更多的考量后,再做判断。
在结束了十数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能源行业在经济转型时期也迎来自己变革的十字路口。电力、石油、天然气、煤炭、可再生能源,每一个能源种类都有着自己的问题。不知道对于现在的中国能源,里夫金又有着怎么样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