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闪”出一派新气象――闪光灯正确使用大起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闪”出一派新气象――闪光灯正确使用大起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看电视台体育赛事转播时,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画面―运动员冲过终点的刹那间,看台上各种闪光灯立刻如满天繁星般跃动起来,此起彼伏,久久不绝!

闪光灯作为数码相机的标准配置,我们大家都在经常使用,但是,你是否真正了解闪光灯并且正确使用它了呢?恐怕不一定。就以上面那个情况来说,实际上看台上所有相机的闪光灯都是在白忙活―因为看台距离运动员最少也有几十米,闪光灯根本不可能照射到如此远距离的任何物体!事实上,要用好闪光灯,我们需要了解的不光是距离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彻底摸透闪光灯的脾气,让它好好为我们闪出一派新气象

“近视”的闪光灯

我们通常使用的消费级数码相机,闪光灯大多内置在相机里。无论闪光灯本身的体积还是闪光灯泡的功率都十分“可怜”,造成其闪光指数(即GN指数,闪光灯最大照射距离的标准单位)大多极低,绝大多数都在2~5之间,最大也很难超过10(专业闪光灯大多超过20,高级的甚至可以达到60),因此极少有数码相机厂商会提及它的闪光指数。通常厂商在产品的技术指标列表中还是会标注闪光灯的有效工作距离,为了方便普通用户理解和正确使用,厂商都将GN指数转化成了更为直接的“闪光有效距离/焦段”的形式。我们在拍摄时,一定要随时牢记这个距离参数。

“眼高”的闪光灯

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闪光灯在相机上的位置也大有学问。固定式的闪光灯大多都被安置在镜头的正上方,但也有一些是在镜头一侧的上方;还有一类弹出式闪光灯,它们大多也被设置在镜头正上方。无论是哪种设计,闪光灯距离镜头越远,对拍摄越有利,尤其是闪光灯在镜头正上方的设计。这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实现防红眼功能,因为“红眼”的产生就是由闪光通过眼睛的虹膜反射造成的。闪光灯离镜头越远,光线的反射角就越大,红眼现象也就越轻。

“弱智”的闪光灯

在实际使用中,自动闪光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因为它是否确实是在我们需要它的时候点亮,这一点它可一点也不智能;而在我们自己确认需要闪光的时候,可以把它设置为强制闪光。而防红眼功能是比较常用的,不过一定要记住,只有在环境非常昏暗或者全黑的时候,才需要打开这个功能,而且用完了最好马上关掉。

“慢性子”的闪光灯

在昏暗的环境下,使用强制闪光或自动闪光,往往会导致前景主体光照不自然(比如人脸看起来“油光水滑”)、背景一片死黑;而慢速同步则可以兼顾前景主体和背景光照自然。但慢速同步闪光由于不会提高快门速度,所以最好用三脚架来配合这种模式。

高级闪光应用技巧

逆光时给脸部补光

阳光下逆光拍摄时,如果不对准脸部进行点测光(大部分小数码相机都没有点测光),就会导致背景曝光正常,但脸部过暗甚至全黑。此时打开闪光灯,就能很好地给脸部补光,拍出漂亮的照片来。此时,最好用慢速同步模式,左上为慢速同步闪光效果示意图,左为不闪光,中为普通闪光模式,右为慢速同步闪光。此外,同步闪光也多用于逆光时给人像脸部补光,或者用来消除光线造成的阴影。

拍好玻璃箱中的物体

在水族馆、商场、博物馆以及展会上,我们经常都会对玻璃橱窗中的物品产生拍摄的兴趣,但这些地方灯光往往都比较暗,需要使用闪光灯。但如果闪光灯使用不当,就会造成画面上出现大片光斑的情况,而且玻璃上的杂物也会严重影响成像,结果什么也照不下来。这是由于玻璃反射闪光光线造成的,此时,只需将相机侧一些角度,让反射的闪光不进入镜头,就能得到满意的照片。

排成行,别成列!

在黑暗的环境下使用闪光灯时,一定要注意闪光灯的一个特性,就是距离相机越近的物体越亮、越远越黑,而且这种效果在相机离被摄物体越近时越明显。所以,此时最好让被摄物体排成一行,并与相机保持平行,让每个个体的受光保持均衡。

自制闪光柔光效果

有时相机距离被摄物体非常近,但又不能不使用闪光 (比如在黑暗的环境下微距拍摄),为了不使物体过曝,需要对闪光灯进行一些特殊的处理,以减弱闪光强度。最好的办法是使用如白色纱布、乳白色的塑料片或者白芷等半透光的薄片遮挡闪光灯,如果实在什么也找不到,用手指挡一下也行!

闪光灯的应用是多种多样的,用好闪光灯,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我们都能拍出最佳的效果。当然,用好闪光灯并不容易,需要大量的摸索和总结。还有一些非常高级的闪光技巧,比如多灯协作闪光营造专业效果、多次闪光配合超长曝光时间拍摄超大型物体、频闪捕捉连续的运动轨迹和利用前后帘闪光凝固物体运动的起/始状态等,这些闪光模式和闪光应用需要更为高级的相机或者功能更强大的专业闪光灯才能完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购买专门介绍闪光灯摄影的书籍来学习。其实就是我们使用的小数码相机,只要勤于练习,掌握好了窍门,一样能拍出一派新气象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