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泰安市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概述了泰安市茶产业在全国、全省所处的地位以及泰山茶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历史机遇,分析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中图分类号:S571.109.9-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3)10-0129-02
泰安地区种茶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60年代大规模的“南茶北引”中,泰安成为五个引茶地区之一并且引种成功。在90年代山东茶大规模发展时期,泰山茶顺应发展要求,努力打造“泰山茶”品牌,使泰山绿茶焕发出勃勃生机,收到企业增收、茶农受益的双赢局面。
1 泰安茶产业发展概况
1.1 泰山茶在全国及全省茶产业中的地位
由表1可以看出,山东作为全国很小的一个产茶省份,其面积只占全国茶园面积的0.88%,产量只占0.84%,而创造的产值却占到了3.4%,说明山东茶作为名优绿茶,单位面积产值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多。因此作为一个高效的生态农业项目,在山东大力发展茶产业是可行的,并在市场经济中得到验证。
泰安作为山东的一个产茶区,茶园面积只占全省面积的4.1%(表2),但茶叶单位面积产值却比全省平均水平高近1倍,充分保证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再加上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持,每年新增茶园面积呈几何式增长。茶业企业收益提高使之不断扩大再生产,避免了由于种植面积的增加而造成的原料供大于求和“茶贱伤农,退茶还林”的局面出现。
1.2 泰安市茶叶消费及出口创汇情况
在全国产茶大省中,福建、云南、浙江位居前3位。在人均消费方面,广东省人均消费1.2 kg,居首位(表3),山东省人均消费0.68 kg,略高于全国0.60 kg的平均水平,泰安基本上和全省平均持平。但泰山茶在泰安市的人均消费不足50 g,所以泰山茶的市场前景广阔。
近几年中国茶叶年出口量一般维持在30万吨左右,创汇8.3亿美元。出口以绿茶为主,占到了全世界绿茶出口的75%,但价格较低,平均在2 287美元/吨,合人民币20元/千克,远远低于国内名优绿茶的价格。所以泰山茶作为大宗茶品出口创汇是行不通的,扩大内需、挖掘内在消费潜力是今后泰安茶产业发展的首选。
2 泰安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历史机遇
2.1 泰山茶发展现状
自2011年始,泰安市每年财政拔款400 万元作为专项资金扶持茶叶项目,2012年对全市新增的160 hm2茶园进行了集中扶持,2013年更是拿出650万元用于新建茶园、精品茶园、茶叶加工企业的扶持。经初步统计2013年新增茶园面积233.3 hm2,新上加工企业10余家。2012年9月,首届泰山茶展示会召开,40多家规模化茶企业以展示企业文化、打造泰山绿茶为目的,集中亮相泰安。大力发展茶产业已经在泰安各界形成共识。
2.2 泰山茶发展的历史机遇和有利条件
泰安是历史文化和旅游名城,但是泰安的旅游商品品味始终得不到提升。茶叶作为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产品,如能与旅游完美结合,对泰安来说可谓文化和经济双丰收。泰山茶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泰安集中了三家茶学研究机构: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学研究中心、山东农业大学茶学系、泰安市林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为泰安茶产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3 泰安茶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泰安茶产业近几年发展迅速,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对品牌的认识程度不够,没有地方标准;茶园环境不够优美,吸引不了游客;茶树品种过于老化,新品种很难推广;配套种植技术落后,产量不高等等。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3.1 标准化生产,形成地域品牌
形成泰山绿茶的地域品牌,认证地理标识。从种植模式、加工流程、包装设计到品牌营销等都应该形成固定特色,从而提升地域品牌优势,助推产业发展。
3.2 生态茶园建设与旅游资源结合
生态茶园和旅游度假村式的厂房建筑可进一步丰富泰安的旅游资源,“茶园能采茶,茶厂能炒茶,茶亭能喝茶”,形成集休闲、旅游、度假为一体的近郊游、乡村游。
3.3 引种推广优良品种及配套种植模式
泰山茶品种中无性系良种的种植较少且分散,造成泰山绿茶外观参差不齐、内质差别较大。因此,新建茶园应尽量选择长势一致、内质相差不大的无性系良种或者是纯度较高的有性良种,并对其种植实行规范化管理,从而达到精品茶园的建设标准。
4 展望
泰山绿茶和日照绿、崂山绿共为山东三大地方公共品牌,虽然较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 云南普洱等全国知名地方品牌有较大的差距,但所创造的产业价值远高于南方的一些地域品牌。所以大力发展泰山茶,对弘扬泰山文化、做大做强泰山旅游产业、繁荣茶业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段家祥.山东省茶产业的发展建议[J].落叶果树,2012,1:30-31.
[2] 张丽霞,曹德航.泰安茶产业发展战略[J].落叶果树,2012,2:33-35.
[3] 谢思惠,张丽霞,唐艳梅.山东茶叶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J].山东林业科技,2007,3: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