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教师流动该如何野流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教师流动该如何野流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中提出,“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虽然这项政策还没有全面普及,但是在我们周边地区已经存在着若干教师流动的迹象,对之加以分析,给我们颇多启示。

一、是被环境改变,还是改变环境

某地教育在90年代声名鹊起,涌现了多位特级教师,冒出了一批特长学生,相比较于其他地区的学校,水平高出了一大截。为了推广该地教育经验,教育局大量抽调管理人员到其他学校,一些骨干教师也纷纷外流。由于人才大量流失,再加上自身培养的“断层”,造成了该地学校管理的全面滑坡,一度处于全市垫底的位置。因为师资水平不高,导致了大量优秀学生到外地就学,学校的声誉一落千丈。就在这样的“差教师”教“差学生”的恶性循环中,教学质量常年没有得到“翻身”。有些专家把这样的现象归纳为,该地经济状况落后,留不住人才,这种现象是必然的……总之,教师的流动必然受到环境的制约。

可是,就在该地附近有这样一所学校,他们紧紧抓住了学校管理这根“弦”,下好校本教研这盘“棋”。几年来虽然教师流动频繁,但是说也怪,即使一些民办教师进入该校,教学质量也在全市处于领先位置。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XX模式”。要说该校也是地处经济薄弱地区,教学条件也比较艰苦,但是用教师的话来说,正是由于学生家境不好,所以静得下心来,能够下大力气,教学质量也有保证。周边地区的家长也纷纷把孩子送过来,“让孩子吃吃苦总没有坏处”。于是,“好学校”培养了“好老师”,“好老师”也促进了“好学生”的成长,学校一片欣欣向荣。他们用一系列的事实证明了,教师的流动也不一定受到环境的制约。

教师流动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但是反过来也能够改变环境。也许上述两个事例中同时存在着这种现象,但是前者有一种“顺流而下”的屈服,后者却有一种“逆水上溯”的勇气。

二、是“良币”促退,还是“良币”促进

为了打造市区品牌学校,某地教育局将全市教育精英汇聚一校,短时间内该校被迅速打造成为一所全省名校,每个学科都有名师领衔,每名教师都是市级骨干教师,每项工作都做得精益求精,每次师生竞赛都如同探囊取物,每次评优评先都当仁不让……全市教师都以调入这所学校为荣,广大家长都以入校就读为首选,该校的“老师”都以“良币”的姿态展现在大家面前。可是,随着教师工资改革的推进,政府调拨给学校的资金都统一分配,原本的财务优先待遇被取消了。教师看到同类学校的教师,工作轻松做,工资平均拿。而自己工作多、任务重,今天上级单位检查,明天外校教师参观,后天专家调研,大后天家校共建……谁叫学校是“明星”单位,大家的眼睛都盯着呢。年终一算,工资奖金却拿少了。你获得的荣誉再多,加班再多,到结算的时候只能“打折”———总体的资金就那么多,你多拿了,他人就只能少拿。教师虽然“多收了三五斗”,但是“年景却一年不如一年”。于是,大家有了情绪,产生了怨气,甚至妨碍了正常工作。

该校的“良币”由开始的受“追捧”,变成了后来的遭“鄙弃”,这样的现象与经济领域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类似。其原因是,在具体的工作中,“良师”的工作不如“劣师”的工作价值高———同样的工作量,在“良师”学校拿的钱少,相反,在“劣师”学校拿的钱多。结果造成了“良师”在“良师”学校的贬值,“劣师”在“劣师”学校的安于现状。笔者认为,正确的做法是把“良师”调进“劣师”学校,把“劣师”调进“良师”学校,只有如此才能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教师的调动可能造成“良币”的促进,也可能造成“良币”的促退,关键在于“良币”和“劣币”的合理搭配,让“良币”有“良币”的发展,“劣币”有“劣币”的发展。

三、是正熵,还是负熵

某校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一所新校,在招聘新教师时,要求教师年轻、学历高、业务强、容貌端正……在这样的标准下,经过层层选拔,一支青春靓丽的教师队伍就出现在了学生和家长面前。按理说,这样的精兵强将无论在实干,还是宣传方面都是出类拔萃的,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管理者还是发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由于教师都是各个学科的尖兵,都有自己的教学见解,在教研活动中常常出现谁也不服谁,各自为政的状况。教师都是80后一代,在工作中不缺少干劲,在活动中也很有个性,但是普遍缺少老教师那种甘于平淡、默默奉献的精神,学校总感觉少了一份底蕴和厚度。聘任的年轻教师流动性很强,常常出现随意调动的现象,教师队伍不够稳定。再加上青年教师生育高峰期的到来,常常使教导处焦头烂额……

这种流动中的拥堵现象,是教师队伍结构单一化造成的。某种人才的集中出现,某个年龄段教师的大量涌入,某种性别教师的绝对强势,造成了这种耗散的趋势,以致出现了负熵的结果。这就好像是混凝土的配比,各种材料只有达到最佳的比例,才能增加牢固度。教师的流动也是一样,老教师有老教师的厚重,年轻教师有年轻教师的活力,男教师有男教师的阳刚,女教师有女教师的细腻,骨干教师有骨干教师的“明星效应”,普通教师有普通教师的“基础作用”……而这些教师在学校教育中“一个也不能少”。

在教师流动中,“熵”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关键是这种“熵”是以“正熵”还是“负熵”的形式出现,这关系到教师流动是取得“正价值”,还是“负价值”。

四、是表面,还是实质

笔者曾经到某地支教,带去了一个讲座和几节课。该地领导听了讲座后说,“校本教研”好是好,不过我们教师学不来。该地教师听了课以后说,这样的课学生很喜欢,可是考试成绩上不去。那么,该地的学校究竟需要什么呢?听一些支教的“前辈”说道,该地教育局是通过统考的形式对学校评价的,学校领导因此对学生成绩非常重视。什么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多元智能的教育理念,在这里没有任何市场,成绩才是唯一的法宝,考试就是唯一的手段。的确,当地校长对于我们的支教也很头痛,让支教老师上课吧,怕会影响学生成绩,不让干吧,又说不过去。根据笔者的观察,当地教育形式比较严峻的是,师资队伍的大量流失,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说白了,他们更加欢迎的是物质上的帮助。

不能否认,我们有些地区的支教在走形式、走过场,有些地区的教师交流在做“花架子”、表面文章。常常更加关注拍个照片,举办一个仪式,成立友好交流单位等。虽然“交”得不可开交,“流”得不亦乐乎,但是对学校的发展,教师的提高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甚至有曲于委蛇和忙于应付的嫌疑。这样的交流即使是表面的流光溢彩,也掩盖不了一潭死水的实质。

任何教师交流都有表面的影响,也有实质的作用,关键是,不要用虚假的表面掩盖低下的实质,而是要取得表面和实质的一致性,获得两者的共同进步。

五、是流走,还是留下

某校某教师虽然在学校不受重视,但是工作轻松,在闲暇之余也爱涂涂写写,不知不觉间就闪现出了文学才华,常常有美文佳作“飞上”报刊,在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这个特长被市区某所学校领导看中,不久之后就被“挖”了过去。可是,新校管理严格,工作紧张,在上课中多了一分中规中矩,少了些许自由创造。在工作之余增添了许多公文杂务,少了些许闲情逸致。该教师竟然长久写不出一篇有思想有见地的文章来,他的这项写作特长也悄悄地溜走了。

某校创办之初,教学质量不高,为了改变这个现状,举办了多次拜师会议,让青年教师与他校名师结成对子。在一次次的听课、上课和研讨活动中,名师的一些先进经验、思想和做法留下了,青年教师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业务能力。名师来了又走了,徒弟们去了又来了,从开始的模仿,到后来的成熟,再到创新发展,渐渐的,一些青年教师的成就超过了名师,成为特级教师、知名专家。从这样的交流中我们不难发现,能力在转化,经验在积淀,自身在成长,精神在凝聚……这些方面在流动的同时,也在积淀。

教师的交流必然会留下什么,也必然会带走什么,在这得失之间,我们需要做出选择,这关系到我们的做法是得不偿失,还是有失有得。

成功的教师交流不正需要这种选择的智慧吗?正是这种流水的载歌载舞,才冲刷出砾石的五光十色;正是这种群体的交流合作,才孕育出教育的万紫千红。

(作者单位:江苏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