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熟悉的廖老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熟悉的廖老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有朋友向我推荐美国人彼得・海斯勒(中文名字叫何伟)创作的中国纪实文学三部曲《江城》《甲骨文》和《寻路中国》。

得空先看了《江城》,试着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来看1996年~1998年的中国,看那时还很闭塞的涪陵小城。这个视角的有意思之处在于,我们司空见惯的一些事情在这个“老外”的眼里不仅是新鲜的,而且是不可思议的,甚至带有一些荒谬的色彩。更有意思的是,经过那双与我们颜色不同的瞳孔的审视,我们也会对原本习惯了的东西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比如说廖老师的授课方式。廖老师是何伟的中文教师,27岁的年轻女性,文静、严谨。

廖老师的每一堂课都要进行两个小时,但第一堂课何伟只坚持了不到60分钟就头昏脑胀了。之后的一个月,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因为学生在老师的否定中完全迷失了。

按说何伟已经是个成年人了,初学奇妙深奥的中文,他应该能够正视老师的批评和否定,但那种否定实在是太密集了,“曾经有人在一个小时内,密集地犯下如此多的错误吗?”他根本就没有对的地方和时候,“声调、语法、词汇、声母全错了!“不对”“不对”“不能这样念”……廖老师很快说出正确的答案,只留给何伟一连串的否定。

何伟曾在自己的国家执教美国文学,他的课堂力求随和,“如果某个学生做错了,我会把他做对了事情指出来,并把他付出的努力表扬一番。”但是在廖老师这里,何伟休想得到一丁点表扬。看着眼前那一堆中文卡片,他看不到一点儿希望。

一个多月后,当他拼尽全力取得了一点儿进步,朗读着一个很短的章节,小小的成就感刚一冒头的时候,“廖老师说话了:不对!”原来他把一个字的音调读错了。深吸一口气,纠正了错误,完整读罢,何伟再一次抬头,期许地看着老师,年轻的廖老师却面无表情,“读下一段。”

看到这,眼前似乎再现了当时的情景,我忍不住笑了。哈,这个已经习惯了自尊得到满足的美国人,算是领略了我们从小就已经习惯了的中国式课堂―学生读对、做对是应该的,有什么了不起?

因为廖老师经常把“不对”挂在嘴边上,何伟甚至对这个寻常的词语产生了深深的厌恶:“它的读音简直就是对我的嘲讽,听起来非常刺耳。‘不’是一个升调,‘对’则是决然地跌落,凑在一起,就像是我开始时信心十足,紧接着全然崩溃。”一个词能被描述成这样,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当时心中愤怒的小火苗。

廖老师后来又在书中出现过多次,形象也越来越丰满。她曾经为了何伟与主任顶撞,只因为那主任对于何伟的嘲讽;她怀孕了,反应得很厉害,但还是坚持在教学楼爬上爬下为何伟上课;她坚持原则,很爱国,经常为一些国与国间的问题与何伟争论……爱岗敬业,正直善良一类的词语都可以用来形容这位年轻的老师。当然,这对异国师生后来也成了朋友。

作者说,他在涪陵生活的时候写了大量的翔实的笔记,但在写书的时候有意隐去了所接触者的真实姓名,这样看来,廖老师一定有其他的姓氏,也正因为如此,这个人物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

(摘自《天津教育报》20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