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籼型三系不育系黔丰1A的选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籼型三系不育系黔丰1A的选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黔丰1A是贵州省黔南州农业科学研究所通过复合杂交方式及多代回交筛选培育而成的新质源不育系,具有株型紧凑、剑叶直立、育性稳定、配合力强、柱头外露率高、易于高产制种等特点。介绍其选育过程、繁殖技术要点,以促进黔丰1a的应用。

关键词 籼型三系不育系;选育;新质源;育性;配合力

中图分类号 S511.0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8-0053-01

在杂交水稻选育过程中,新不育系虽层出不穷,但不育系类型仍以野败为主,产量也就难以有所突破,选育新类型不育系也就成为大幅度提高产量的途径之一。2003年,黔南州农科所在海南三亚南繁育种基地发现自育恢复系QN2100(明恢86/QN20200)行内出现败育变异株,除花药瘦小呈水渍色外,其余性状与QN2100极为相似,通过镜检典败为主有少许圆败,在确定该植株为败育后,就用本所选育保持系西玛B与其杂交并命名为QN2100HA,代号100A,达到保种和判断败育类型的目的[1]。当年在贵州种植F1代,该杂种表现终身败育,从而基本确定为新胞质不育材料,因QN2100的母本为明恢86,故命名该质源为“明败新胞质不育材料”,简称明败质。黔丰1A即为用本所人工制保的新保持系“黔丰1B”与QN2100HA多年回交转育而成。

1 选育过程

选育不育系基本要点是育性稳定、高配合力、米质优、抗性好的保持系,对现有亲本进行有目的的改造,基于此,2001年贵定正季用中九A中的可育株与自有材料L90进行杂交,当年三亚种植F1代。2002年贵州正季F2代入选单株45株。2003年贵州正季F4代筛选株型好、米质优、柱头外露高的优良单株与本单位不育系新质源100A进行测交,以后每年2代镜检和择优成对回交。2005年春三亚用BC4F1与本单位自育恢复系进行配组,2006年贵州正季种植F1代杂种优势明显,组合米质好,当年命名“黔丰1A”。2007年“黔丰1A”已达BC8F1,为02G3621―5后代,黔丰1B已达F12代。同年由贵州省农业厅现场验收通过技术鉴定。

2 特征特性

2.1 农艺性状

黔丰1A田间农艺性状稳定,株高78.5 cm,株型紧凑适中,茎秆粗壮,分蘖力较强,成穗率高,剑叶直立,平均主颖花数达147粒,千粒重达28 g,颖尖无色,谷粒细长无芒,贵州贵定县多年观察全生育期86 d左右。

2.2 育性和开花习性

黔丰1A不育性稳定,花药瘦小呈水渍状,花粉败育基本为典败少量圆败,柱头白色,柱头外露率83.5%,其中双边外露率42.0%,异交结实率高,套袋不实率达100%。黔丰1A花期集中出穗整齐,群体始穗到齐穗5~6 d,单株花期7 d[2-3]。花时晴天9:30始花,11:00―12:00为盛花期,开颖时间长且角度大,闭颖较好。柱头发达活力强,利于高产制种。

3 配组表现

2005年与自育恢复系QN2058测配,2006年种植F1代400株,生长势强,目测与CK比较优势较为明显。2007年与5个自育恢复系测配小面积制种,品比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黔丰1A可恢复性好,配合力强,所配组合产量较高,其中黔丰1A/551、黔丰1A/576、黔丰1A/451均比CK增产10%以上,拟在2015年进入贵州省区域试验。

4 繁殖技术

4.1 隔离要求

繁殖田选择前作未种过水稻田块,繁殖时自然隔离应在500 m以上,异品种花期时间差20 d以上,严防异品种花粉混杂,做好田间除杂工作,确保种子纯度。

4.2 建立合理父母本结构和播差期

黔丰1A开花较集中,父本分2期播种,一期比母本早2 d,二期比母本晚2 d,保证母本开花期间有充足花粉。父母本同期插秧,采用2期父本分行插植,父母本配比1∶10[4]。

4.3 科学喷施九二

黔丰1A对九二较敏感,喷施量以150 g/hm2左右为宜,父母本各见穗10%左右时分别喷施,连续2 d即可达到完全吐颈且出穗开花集中,利于人工授粉,提高制种产量。

4.4 防治病虫雀害,适时收割

苗期使用扑虱灵防治稻飞虱,50%杀螟松乳油防治卷叶螟,在破口期和齐穗期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2 kg/hm2重点防治稻瘟病。由于近年环保力度加大,而黔丰1A生育期早,成熟时易被雀鸟啄食,建议采用人工驱赶或田间架设防鸟网防雀鸟。种子成熟后及时收割,先确定父本收割干净后收获母本,杜绝人为机械混杂,确保种子质量和产量。

5 参考文献

[1] 水稻籼型优质不育系宜香1A特性研究[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7(1):86-90.

[2] 杂交水稻Ⅱ优1577高产制种技术[J].种子世界,2002(9):38-39.

[3] 水稻恢复系宜恢1577配合力及稳定性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05(2):138-140.

[4] 水稻杂种优势与遗传分化关系的研究[J].作物学报,2000(6):641-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