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观赛事 话传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观赛事 话传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陕西省文化厅举办的“陕西省秦腔琴师鼓师大赛”于2001年12月18日正式开幕,历时八天,12月25日落下帷幕。但其意义、价值并不因赛事的开始才开始,也不因赛事的结束而终结。眷眷之中,几多感慨。留下诸多联想,也留下诸多思索。

大赛之前,省文化厅振兴秦腔办公室王军武主任召集我们五位(肖炳、吉础⒀盥元、马凌元和我)公布了大赛的意向,并就如何具体实施进行商讨。

戏曲音乐对于戏曲,特别是地方戏的重要性愈来愈为人们所认可,所看重。戏曲演奏员从事“曲”的职业,但因演奏处于“伴”的地位,于是他们的位置被锁定在侧幕条以内,或者乐池之中,远离了观赏者视角的涉猎范围。举办这次大赛的初衷之一就是要将他们从幕后推向前台。“满园春色关不住”,大赛提供给当今中青年一个充分展现自身价值的机会和空间,以便使更多的人真正了解、理解和认识他们,并对于他们的造诣和奉献,从以前口头赐予的“幕后英雄”虚名落实到以政府名义给予的认可,还一个应有的公道,很具有开创意义和突破意义,是对世俗偏见的挑战。

王军武主任谈及举办这次大赛另一意义时说:“戏曲音乐目前面临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欲求得革新发展,首先要解决好继承传统的问题。通过大赛的形式,把参赛者的注意力吸引到重视传统遗产的切入点上来。”从秦腔界的现状讲,传统遗产面临岌岌可危的境地,继承传统的确迫在眉睫。

秦腔传统音乐是我国民族文化百花园中一枝绚丽夺目、溢光流采的奇葩,它得益于周秦神韵、汉唐遗风。其中,部分应用伴戏,有极大的实用价值;部分演化为纯粹的音乐作品,风靡海内外;部分列入音乐院校教科书,成为必修必奏课目;部分作为影视音乐创作素材,作曲家的触觉经常地、太多地光顾其间……。我接触到的老一辈人把传统遗产的积累和演奏看得很重,视其为财富和身价的象征。但常常听他们说其先辈拥有的更多,却没有被全部继承下来。可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所有的文字记载并不是实际遗产的全部。

老一辈中之卓越者,大都以口传心授为唯一途径,承传交接受到很大的局限,难以完全保留、推广普及。因此,仙逝一位前辈,便同时带走一笔无形资产。积累一生,毁之于一旦。任凭传统多么丰富,无论如何经受不起这种“损耗”。

原先秦腔音乐(包括西安鼓乐)界有种重要而特殊的承传运作机制,即家庭式的,宗族式的。靠这张关系网,使承传有牢固的社会基础作为保障。社会的发展变革,使原先的机制不复存在。早在延安时期,特别建国以后至今,大量的知识分子涉足秦坛,记录整理并出版了许多有关秦腔音乐方面的论著,难能可贵,令人由衷敬仰。但是,民族民间音乐个性特强,泥土味特浓,不容易掌握。戏曲音乐几乎无有机械速度,渐快渐慢、忽快忽慢,其力度有强有弱,忽强忽弱,但这恰好是其魅力所在,如何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忠实反映出传统的原始风貌?目下仅靠纸面符号,上述种种基本上都做不到,可见口传心授不可或缺。

上世纪60年代以后,众所周知的天灾人祸,“四旧”、“封、资、修”等罪名,使人们对秦声秦韵莫敢问津,惟有远离。“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这持续的20年间,“原汁原味”的老一辈们,先后撒手人寰。曾经接受过他们熏陶而今尚健在者,寥若晨星。至于新生一代,更是扑朔迷离,茫然无知。原先数百首散曲和数十套套曲,眼下能拿出手的估计不多,套曲连一套像样的也拿不出来,甚至将变成绝响。“越传越少,越传越无”无情地持续着,持续着!

繁华掩盖了苍白,辉煌潜藏着黑子。

就在这个“生死”关头,省文化厅新一届领导班子于2001年3月在厅长会议上将赛事列入正式议题,决定在立足传统的基本点上搞一次秦腔琴师鼓师乐手大赛,两次向省属各地、市文化局下发文件。由孙豹隐副厅长亲自挂帅,王军武主任、胡安忍处长、武元(省剧协编审)、张平(省戏剧创作中心主任、一级编剧)和我们五位一起组成了评奖委员会。

参赛通知下发后,在关中、陕南、陕北引起相关人士高度重视。迅即掀起了演前的、大范围的学习传统遗产的热潮,仿佛又回到从前以老带新、以大帮小、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岁月。许多选手节日不休息,不少单位每天三晌持续月余,切磋琢磨,已经到废寝忘食地步……。一位老同志不胜感慨地说:“40多年没有听过这样的声音了。如今听起来格外耳熟、格外亲切。哎呀,好得很,太好了!”

赛前报名者比预料的多,实际参赛人员93名。年幼者10余岁,年长者近花甲,并出现了女琴师、女鼓师。一个个相继登上舞台中央那块特设的一米见方的红色平台,展现“幕前英雄”的独特风采。也许多少有点紧张、或者不大自在,但毕竟体验了一回做“主角”的自豪。

赛事对于评委和参赛者都是一次测试。总体讲,是在公开公正公平的良性中进行。不少选手表现了很高的演奏水平,不少选手的新思维、高境界,令人生发“青取之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的感慨。另一面,也存在参赛者对传统的理解和表现尚浅、欠修饰,水平良莠不齐、底气不足等疵。

只要领导重视,凡事容易形成气候。通过赛事学传统、学知识的举措的意义远远超乎大赛本身,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拯救工程,复苏工程。给损毁以补益,给干涸以雨露。面对千百年来不断被随意抛弃的艺术遗产,不少人从麻木和糊涂中惊醒,方知遗产之可贵,顿悟自身之不足。

我想,如能将本届赛事制度化、定期化、规范化,那么这次的赛事就是开始的结束,而不是结束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