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董寿平的人品学养及其艺术思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董寿平的人品学养及其艺术思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文化人秉承礼乐教化精神,在美术领域形成了“文人画”的传统。董寿平的书画创作,根植于民族文化,在优良传统理论和技法的基础上,拓展创新,自立风格,形成了文人特色与独创性的完美结合。画风、书风清新典雅,逸笔澹墨,流溢出清芬沁人的书卷气息。画山水潇洒自如,苍劲古朴;画松竹构图妙奇,气韵生动;画梅兰浓淡有致,飘逸多姿;作书法笔酣墨饱,势若游龙。他的书画作品形神兼备,既有传统技法,又具自我性格,有书卷气质、有诗词意境、有哲理思想、有音乐旋律、有时代精神,可谓展浩然之气,传造化之神。

董寿平(1904―1997),山西洪洞人,原名揆,字谐伯。因仰慕清初画家恽寿平之人品、画品,遂改名为寿平。当代著名的国画家、书法家、美术理论家、鉴赏家。

高洁人品

董寿平的魅力,在于他高尚的人格。他一生淡泊名利、不慕钱财、洁身自好、助人为乐。1923年,在北京世界语学校求学时,本准备暑假回晋探亲,因遇到一位燕京大学的同学苦于没有路费不能回四川老家探亲,他便毅然决定放弃自己回家探亲的计划,把路费让给同学。

董寿平在世时,一直热爱和关心家乡文化事业的发展。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先后两次向山西省博物馆捐赠了祖传的古代珍贵字画数十件。其中有明清册页,明万历年间朝鲜画家李滩隐画的墨绢本《赤金竹》及清代画家为其高祖董霁堂画的《抚膝肄书图》《汉书下酒图》等。1983年,他再次向家乡捐献自己创作的精品书画200幅。为纪念董寿平的艺术成就,在太原市有关部门与日本友人的大力合作下,于晋祠公园内建成一座长期收藏和展览董寿平作品的美术馆。

1994年,华南发生百年不遇的水灾,香港《大公报》等6家单位联合发起名家书画赈灾义卖会。董寿平闻悉,画了一幅四尺墨竹《风雨劲竹》捐献义卖。那次活动,共有207名书画家、雕塑家捐献作品200件,义卖款总金额为240.9万港元,而董寿平的那幅《风雨劲竹》由升华服务有限公司主席包玉刚之女苏包陪庆女士以29万港元认购,创当次义卖之最高价。董寿平还在《艺术和书法作品捐赠书》上这样写道:“我的子孙及亲属均不得以任何借口索取或借用、借看;我的子孙和亲属均不得参与董寿平美术馆的管理工作。”这些话充分表现了董寿平的高风亮节。

董寿平生性平易近人、温文尔雅,名高望重而未失本性。耄耋之年还每日接待慕名来访、求教者。诲人不倦,言之必以真善美。

此外,董寿平在中外文化交往中也身体力行,先后12次赴日本举办书画展,进行友好访问和艺术交流,为中日友好和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国际奥比斯组织(Project Orbis)是全球唯一的飞行眼科教学医院,其创办人是美国著名眼科医生戴卫・佩顿。其开始是在一架经过改装的DC-8飞机上,设有手术室、视听教学系统,该组织不得牟利,政治中立。从1982年创办伊始,董寿平即向其捐献字画,协助其在海内外开展工作,为奥比斯长达10年的访华活动,以及成功访问北京、山西等地作出了贡献。

深厚学养

董寿平注重读书,是一位修养全面的艺术家。他在青年时代从艺开始,便养成了半日读书、半日作画的习惯。他博览群书,有渊博的学识,曾就读于南开大学经济系,研究东方哲学,善于将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与现代表现技法相结合。

他以历代经典为师,技道同修,取法乎上,通古今之变后而自成一家。绘画以外,于书法、美术理论、艺术鉴赏等诸多方面均有很高造诣。1928年至1933年间,董寿平从观看、鉴赏、研究和临摹古人绘画作品入手,研究了唐、宋、元、明、清历代画家、流派的代表作,对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在此期间,他还研读了有关金石、训诂、书画鉴赏等方面的书籍,系统研读了包括先秦诸子在内的古代典籍。

董寿平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造诣颇为精深。他填曲经史、诗词文章、音律美术之历代著述皆了然于胸,尤其对《易经》有极深见解,而且以之奉养身心。

董寿平书画十分重视哲学和绘画的关系,他善于运用我国古代的“太极学说”和现代“唯物辩证法”来作为自己作画的理论依据,具体表现在构图的布局、用笔时的力度,用墨时的浓淡,把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灵活运用到绘画创作上。

董寿平技法全面,修养深厚,不仅是书画艺术家,而且是当之无愧的哲学家、美学家,不愧为我国书画史上一座丰碑。他几十年沧桑风雨中辛勤耕耘于书画,留下了成千上万幅雍容恬静、旗帜鲜明的历史名作。

独具特色的书法艺术思想

多练勤思考的书法学习观。董寿平对书法的研习,“多练”是其中一个方面,更多的是他用心分析各家之长。他曾说:“学古人书法,不能从表面上看古人,要看到他内在的东西,外形是由内在的东西引发出来的。”

遍读古帖,方能得其笔墨之神韵。董其昌在《论书卷墨迹》中言,“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然非多见古人真迹,不足与语此窃也。”董寿平认为,这是真知灼见、金玉良言,并说,“30岁之前,由于有特殊条件,得以遍阅故宫的书画藏品,有的反复细细揣度,‘胸有五百幅、下笔自从容’,传统中国书画必从传统中来吸收营养。进入了另一番境界后,也可以出神入化。”还讲到他“与齐白石先生茶叙,白石老人将画箱打开请寿平先生帮他鉴阅自己的书画藏品,同时向董寿平坦言,他不能看太多古画,怕自己走进去出不来。”讲到此处,董寿平说,“白石先生之所以如此,是他有扎实功底,是个书画奇才,不可直接仿之。”

适情自娱的书法态度观。孔子有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董寿平把写字作为作画外的余事,以一种游憩的心态对待写字,不为写字而写字。正如他所言:“写字、画画不可有所求,即便是求‘好’,也会被这一意念浸入,影响了末梢神经,反不能自由流畅,反不能好了。而人之意念,瞬息万变,‘一国三公,从谁为是?’所以写字作画时,决不要有想头,要空空然放笔也。写字、作画,首先要体现你的人格,表现你的思想,如只想写好,当然不能出好作品,思想有一个刻意求好的压力,一味求好忽视了你要表现的思想。你如不信,请看中国从宋到清给皇帝写的字没有好的,但也没有坏的。九天之上有人压着,当然写不好,坏的也不敢献给皇帝,所以平庸的作品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