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凡客做错了什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凡客做错了什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穆胜: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后,资深互联网商业模式观察者。著有《叠加体验:用互联网思维设计商业模式》

互联网商业的世界中,不管商业模式如何纷繁复杂,但其用户体验无外乎三种:功能出色的完美终端、让人愿意归属的价值群落(让人从情感上喜欢产品)和可以无限获取资源的云端服务。

传统企业对几类体验任选其一,深耕到底。互联网思维则是要以互联网技术(屏幕交互、Web3.0等)为基础,将这些不同的体验进行叠加,形成体验之间1+1>2的协同效应。

完美终端和价值群落是端口,分别通过功能吸引和价值认同导入用户,并形成对于用户的影响力。而云端服务是另一个空间,互联网企业在这里匹配用户和资源供给企业,形成交易,雁过拔毛。

这些产品体验一层叠加一层,形成了两类典型的互联网商业模式。第一类是仅仅玩“端口”,即“完美终端+价值群落”,社群就是为了驱动“爆款”出货;第二类是“端口+云端”,即“完美终端/价值群落+云端服务”,可以用任一端口导流,也可以用双端口导流,再为导入的用户提供高增值的延伸产品(或通过为他们推送广告获利),这是在捕获“长尾需求”。

凡客诚品(以下简称“凡客”)正是两类商业模式的实践者。早期的凡客,完美终端简洁(聚焦做出好衬衣),价值群落清晰(韩寒等作为品牌箭头),利用社群拉动了疯狂出货,是第一类商业模式的精彩演绎。中后期的凡客,为了获得更加丰厚的收益,推动上市,转型第二类商业模式,开始扩充产品品类,走向云端服务。按理说,凡客本可以凭借完美终端和价值群落两个端口先行一步的优势,成为电商中的一道亮丽风景。但是,由于其自身的冒进,违背了互联网商业模式的逻辑,失去了对于云端的驾驭,不仅没有像后来的聚美优品一样顺风顺水,反而是走入了其最先模仿的PPG的衰败模式。尽管有着雷军等外力的倾力相助,陈年也在全力主导转型,但是想要再重回往日的江湖地位,恐怕并不乐观。

看来,走上云端的第二类商业模式不是那么好玩的。凡客究竟做错了什么

曾经:事就这样成了

凡客是陈年这个互联网老兵一手缔造的,自卓越网和我有网之后三度创业的他,背后累积了强大资源,这当然为凡客设定了一个耀眼的起点。但是,让凡客真正迅速成长起来的,还是他们“完美终端+价值群落”的用户体验联动的商业模式。

完美终端

2007年10月18日,凡客网站正式运营,上线的只有两款衬衫。陈年的目标是,初期学习PPG,中期学习日本杂货品牌无印良品,最后是做国际服装顶尖品牌的颠覆者。他们模仿PPG模式,砍掉渠道,放弃生产,只做品牌,用电话直销模式来卖衬衫。尽管没有工厂,但当时的凡客走着高性价比的精品路线,标榜着做BOSS或者杰尼亚的颠覆者,用最好的工厂、最好的面料,但价格却是BOSS和杰尼亚的五分之一。

2009年,凡客开始尝试多品类,6月,女装童装上线;9月,鞋类上线。2010年,凡客开始跨界,不再拘泥于衬衫、Polo衫和裤子,而开始卖帆布鞋、短袖T、雪地靴和羽绒服等等。这个阶段,品类的扩张还是比较稳健,而且基本都控制在年轻人的“标配服饰”上。

刚开业时,陈年曾花了20万在《读者》上打了一期广告。但很快,这位熟悉互联网的创始人就意识到网络的力量。2008年1月,陈年摒弃了PPG惯用的电视和平面媒体路径,放弃了电话直销模式,开始尝试在互联网上投放点击广告。一个月后,凡客来自网络的订单达到50%。

除了对于产品本身的专注,凡客是在营造用户体验方面醒悟得比较早的公司。2008年,他们就开始组建自己的物流公司――如风达,坚守住物流配送的最后一公里。经过三年的时间,如风达从北京、上海、广州三座城市的5个站点,发展到了覆盖28个城市的150个站点。依托于如风达实现的“先试穿再签收,快速退换货”成为了凡客的一大卖点,也帮助其聚拢了一大批忠实用户。

一系列的操作后,凡客的完美终端成为“售卖全民时尚的网上店铺”,聚焦目标用户群清晰,体验界面异常简洁,功能也足够出色。

价值群落

严格意义上说,相对产品体验,凡客这家充满互联网基因的公司最擅长的是做营销。这也许与陈年本人的文人出身和互联网经历有关。已经离职的凡客副总裁王春焕对他的评价是:“市场敏感度奇好,而且这还是天生的。”此外,当时的凡客也聚集了太多的营销人才,包括乐视网副总裁杨芳、已经离职的吴声以及许晓辉等。

2010年,凡客诚品的营销能量得到集中爆发。5月,凡客买了一些路牌,准备放韩寒和王珞丹代言的凡客广告。但陈年发现路牌广告的画面有一大片空白,于是就将客户带来的电视脚本的字幕,删减之后放了上去。于是,“凡客体”横空出世。

“凡客体”铺天盖地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并在互联网上迅速掀起了全民造句的狂潮,这成为了当年最热门的网络事件。敏感的凡客营销团队开始紧密关注凡客体的动态,在微博、豆瓣、论坛等互动平台分头进行联动。于是,凡客的品牌被网友们一遍又一遍,自发地传播着。

之后,凡客于2011年5月推出了黄晓明“挺住体”、10月推出了李宇春的“生于1984”,直到2012年韩寒的“春天体”……每一轮的新“凡客体”,都能引发互联网上的传播热潮,口碑营销、病毒营销、达人营销等方式也成为了凡客营销的拿手好戏。

令人尖叫的文案,配合着韩寒、王珞丹、黄晓明的励志形象,明星被拉回“凡间”,与粉丝们共同分享相似的成长经历。这一切为凡客注入了年轻、文艺又特立独行的基因,使其受到一二线城市白领和高校学生的喜爱,大家愿意为自己打上“凡客”的标签,凡客也成为了“平民时尚”。传统服装品牌还在比拼款式,凡客已经开始为品牌“讲故事”了。

完美终端+价值群落

价值群落主张的“凡客”真性情,平凡中对于理想的追求,配合上完美终端简洁但物美价廉的产品,两者完美地结合,结果就是疯狂的出货,疯狂的“平民时尚”。如果我们不看后面的故事,凡客将第一类互联网商业模式演绎到了极致,我甚至认为,单单以凡客截止2010年年末的表现为样本,任何价值群落拉动完美终端出货的例子都不能够超越其表现。以下几组数据可以说明一切:

2008、2009年,凡客销售额分别为5亿和6亿,复合增长为150%;而在2010年,销售额达到20亿,复合增长为300%。

2010年,VT(凡客T恤)卖了230万件,仅上线当天带来的新用户就过万。

2010年用户的总增长,是2007-2009年三年之和的两倍。

还有一个证据可以说明当时价值群落对于完美终端出货的拉动――据陈年在2012年的描述,凡客80%的销售额来自二次购买,这在B2C行业里极为少见,说明凡客的货物基本都是粉丝在买单!

当然,不可避免的,每一次狂欢的背后凡客也付出了相应的代价。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凡客在营销上的费用达到4.64亿元,接近销售额的20%。2011年凡客的营销费用达到5亿元。但不管如何,此时的凡客,的确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路上迷失:一步错,步步错

但是,第一类商业模式不是他们的终点。T恤、帆布鞋平民时尚的“标配”创造的销售数据规模太小,显然不能让凡客迅速实现上市。于是,陈年开始带领凡客转型第二类商业模式,狂热地扩充品类,走向云端。但是,正是这个决策引发了一连串的问题,让他们深陷险境。

狂热冒进

2010年,凡客疯狂出货,好像做什么都能卖出去。当时流传这样一个故事。陈年去义乌转了一圈,回来和两个员工说,“你们去做丝袜吧。”两人晕头转向开始行动,稀里糊涂也做成了2010年的畅销品。这种SKU(库存单位)的迅速扩张意外地给2010年的凡客带来了巨大变化和收获。陈年发现“产品驱动”替代“用户驱动”,正在成为推动凡客高速发展的动力。2010年年底,陈年一再调高2011年的业绩目标,从40亿提高到60亿元,再提高到100亿。彼时,所有凡客管理人员对此都信心十足。

2011年陈年的自信达到顶峰,他描述当时的心态:“我们认为自己会迅速变成一个制造企业,什么都由我们下单,什么都由我们设计,什么品类都可以做,只要贴上LOGO就能卖。”

于是,为了扩大销售额,陈年放权了。2011年,凡客开始了疯狂的品类扩张,他们招入了大量的员工,将不同的产品线拆分出更多的事业部,开始放任这些团队不断地在品类上开疆扩土,猛冲销售额。员工们也开始了狂热,从男女装,鞋子、家纺,到化妆品,甚至还开始卖电饭煲、拖把。反正开一条产品线就能多5000万的销售额。最多的时候,凡客有30多条产品线,SKU达到24万个。有些品类的试错成功了,比如T恤和帆布鞋。一个号称卖了1000万件,一个号称卖了500万双。但大多品类失败了,比如电饭锅、拖把。陈年回忆说,当时就有投资人反对,但他是公司的第一大股东,而且拥有的投票权比股份还多。所以,最终投资人妥协。

一些不该开拓的品类开拓了,直接的后果就是带来了错误的库存。

故土沦陷

除了品类扩张的失利,凡客最得意的产品也开始出现了质量失控。其实,凡客的高管,大多还是当年从卓越网或其他互联网公司而来,更擅长的是互联网的运营,而来自传统服装行业的人少之又少。正因为这样,凡客在对服装生产的整个流程上都缺少足够的控制力。

在生产上,凡客的代工厂与采购和生产人员驻地分离,采购和生产人员对于质量控制也不够专业。于是,产品质量问题开始频频爆发,衣服缩水、变形、褪色,鞋帮和鞋面分家,甚至断裂。

在设计上,凡客也是能力薄弱。除了帆布鞋上有一支成型的设计团队之外,其它品类的服装基本上都是靠买手去合作伙伴那里采购现成的产品。一直到2013年6月,凡客才建立起自己的版房,而此前诸如版式设计这种服装的关键环节也是草率地交给了代工厂。由于缺乏设计能力,从产品的角度来看,凡客的服装没有什么特点,甚至都不如同样是做服装电商起家的裂帛和韩都衣舍等“淘品牌”有号召力。

渐渐地,消费者对凡客产品的认知,从文艺范、性价比、舒适与自由,变成了质量差又土气的廉价品牌。从前积累的一大批用户从品味、需求到经济实力都在增长,凡客却在倒退;追求性价比的用户去了价格更低的淘宝,追求品牌的用户投向了zara、H&M、优衣库……

奋力自救

凡客并不迟钝,事实上,2011年的下半年,他们就已经嗅到了危机,开始自救,主要是调整品类结构与组织架构,砍掉膨胀时期的非服装类产品,并重塑公司组织架构。但是,这种自救显然不足以解决问题。2012年,自救继续,陈年开始压缩广告、进行裁员、消化库存,并进行供应链优化。

为了更好地管理供应链,供应商数量从200家砍到100家,优质供应商集中在了杭州、广州、北京三地,同时增加了速度快成本低的小型供应商。此外,还在缩减配送和物流。8月起,凡客全资自建的配送公司如风达全面收缩,经营快递的城市由26个减到6个,仅保留北上广深及西安和武汉。12月进行的大促销几乎是不惜一切代价的甩卖,终于将凡客积压的库存清空,回笼了十几亿元现金。到年底,凡客甚至连年终奖都没有发。

透过凡客一系列的调整战略不难看出,为了压缩成本,凡客不惜牺牲用户体验和物流配送速度。正是这一过度的收缩战略,才让凡客在去年12月19日遭遇订单积压的尴尬。2012年12月19日14点,凡客系统显示,各地仓储积压的待处理订单接近100万单。也就是说,有近百万用户的订单将会延迟送达。无奈之下,凡客CEO陈年第三次因为订单延迟向用户道歉。

拷问数据处理能力

这次疯狂扩张所带来的危机很快显现出来,2011年凡客的最终销售额为39亿元,与百亿目标相差甚远,而且为凡客带来了6亿元的亏损和14亿元的库存。糟糕的财务数字也让凡客上市的预期落空。

陈年在事后的反思中,多次将失利归咎于供应链失控。

当时的凡客,无法预测在两周以后某个产品的销量规模能有多少量级,只能是凭着感觉去预测哪个产品会火,哪个产品能卖多少。也就是说,凡客当时只能是凭着感觉,给代工厂下订单。这种没计划的生产,导致了运营系统的混乱,产生了大量库存积压。

最初,陈年说,凡客的库存问题并不严重,是服装业普遍的问题。在他看来,库存问题的产生,跟凡客的高速增长有关。如果凡客放缓发展步伐,肯定没有库存问题,但那不是凡客要走的路。但最终,他不得不承认凡客最缺乏的是“数据处理能力”。

这的确是事实,供应链失控的背后是玩不转数据,是互联网思维的缺位(或者说不成熟)。面对完美终端和价值群落导入的大量用户,陈年和凡客依然是用经营线下的思路来“赌概率”,在完成导流后,将一切自己认为可能的产品都向用户做推送。

一方面,这样的“强行推送”效率极差,导致大量上线的品类都无法实现出货,反而影响了用户体验,形成了库存。例如,有用户就反映“挑花了眼”。事实上,了解互联网用户体验规律的人都知道,并非更多的选择代表更好的体验,过多占据用户的眼球其实很危险,最好的体验是“直接给到我想要的”。

另一方面,这种“强行推送”降低了用户对于两个端口的感知,在、电饭煲和拖把之间,用户几乎忘记了凡客的完美终端是卖“平民时尚”的产品,也忘记了这是个“凡客”的价值群落。2012年上半年,凡客流量相对去年同比下降,几乎回到了2010年以前的水平,其百度指数也出现滑坡。

事实上,2011年7月,凡客数据中心就已经成立,陈年也越来越强调数据的重要性。但缺乏数据基因的企业,数据中心的任务被定位在“报警”上,仍然缺乏对业务的控制。

现今的摇摆:自营or平台

2011年至今,陈年已经反复三次对凡客进行反思,从盲目扩张到管理失控,再到虚荣心,几乎每次都能切中要害。凡客的收缩改革也在不断进行,甚至于2013年9-10月将办公室搬到了更便宜的亦庄。但是,年年反思,不断调整,却是年年亏损,上市计划屡次搁浅,只能靠融资输血来度过危机。2013年8月,凡客库存比上年同期减少了80%,这意味着亏损大大降低,但是,随库存同时降下来的还有销售额,也意味着离上市越来越远,凡客进退维谷。

从资本的态度中也可以看出凡客的困境,在2011年7月危机全面爆发后,居然没有资本再次进入,直到2014年2月,才由老友雷军领投带来1亿美元解困(但融资规模已经相对计划缩水一半)。

小米化改造

雷军在投资之后,毫不客气地指出了凡客的问题,希望他们回归产品。陈年显然也听进去了雷军的忠告。2014年,凡客试图用一款号称由奢侈品才敢用的300支面料打造的衬衫,来换回消费者的信任,其他的羽绒服、免烫衬衫等“极致产品”也开始向市场推出,这些产品都采用了“预订+限售”的饥饿营销模式,并取得了不错的销售成绩。

其实,小米化的路径显然无法立竿见影地解决问题,更多应该被看作是收缩战略的延续,是回归第一类商业模式。但是,布局在云端的资源又怎能轻易撤回?而与此同时,凡客要求上市解套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小天猫化改造

2013年年初,凡客认识到自己能力的短板,也意识到四面出击可能带来的风险,于是决定将自营模式转型为平台模式。2013年3、4月间,陈年公开称,要将凡客这一平台开放给更多的传统品牌,而且称佣金扣点应该降到5%以下。到了今年5月,陈年又称,凡客2013年的战略重点是:开放与合作。

不过,凡客显然并不仅仅是补短板,与凡客自有产品有强烈竞争关系的产品也被引入了凡客,以至于业界都预测凡客会转型为“小天猫”。的确,此后的一段时间内,凡客站内的大量资源都分给了第三方品牌,这甚至冲击到了自有品牌的出货。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凡客利用进入的资源供给企业,实现了品类的恢复和扩张,重开了原已关闭的美妆频道,原本并非重点的家居频道的品类也有增加,其中的子品类包括汽车用品、小家电、数码办公。到2013年5月,凡客的销量中,已经有30%来自第三方品牌。

线上百丽?

到底是要做自营还是要做平台?陈年解释为要转型为“线上百丽模式”。香港上市公司百丽国际旗下既拥有Belle、Tata等十几个女鞋自有品牌;同时也是一家商,耐克、阿迪达斯等多个国际品牌;还是一家渠道商,拥有上万间连锁零售店。“百丽模式”是一种混合式的商业模式,表面上看,可以解决做平台还是做品牌的争议。

但是,陈年忘了一点,百丽模式对于自有品牌和引入品牌的分割是异常清晰的,他们尽量避免了同位竞争,但凡客的模式却太粗暴。虽然这些产品多来自第三方,使凡客没有库存压力,但对凡客作为一个服饰品牌的形象显然有混淆和稀释作用。如果要建设B2C的平台,凡客以现在电商中排名第十的体量和消耗殆尽的用户忠诚,也没有太大优势。如果要让资本介入,帮助凡客打价格战,以其当前的表现,又不太现实。

至今,凡客已经放弃了广告模式,陈年将其视为成本,却忽视了“凡客体”式的营销为他们搭建了一个价值群落,导入了大量“忠实的流量”。在完美终端上,他们已经随意扩大了用户的体验界面,把小商铺变成了大超市,但却没有意识到,用户有可能会不知道“凡客现在究竟是什么”,导入流量会失去效率。两个端口的优势消失后,云端的数据处理能力又没有显著提升,随着资源供给企业越来越多,会大大降低用户体验。凡客本可以走入聚美优品式的集约型发展路径,但却一路粗放狂奔,冒进到险局中。

凡客的未来,实在是让人难以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