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向土生土长的民居学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向土生土长的民居学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生态建筑设计,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有选择的去利用好这些技术,通过对传统民居建筑的综合总结,挖掘在民居建筑身上的生态智慧,从而为常规项目与绿色生态理念的结合提供思路

关键词/选择性的技术运用、自然的建筑、自觉的生态规划、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资源、可持续进化

21世纪的今天,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的高效在促进人类文明进程的同时,也使得人类更迫切的汲取地球的资源营养。而随之带来的能源危机、环境危机、生存危机,使人们深深的认识到节能与环保对人类生存的地球的重要性。人们开始关注低碳,大肆的谈论绿色技术――“太阳能、江水源、地热能、风能等”,事实上我们知道对于这些技术应用是要斟酌的,有选择性的。近年来当我们讨论绿色建筑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为了一个局部的目标,从整个生命周期来看,达到这个目标的整个途径和手段,会发现这一路实际上是高耗能甚至是高污染换来的,最终的这个东西可能是有价值的,也可能是没有价值的。例如硅晶板发电在建筑上的运用,但硅晶板的生产污染相当严重。某种程度上高技术可以代表未来的可能性,探索性,但不一定是现实合理的。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但有一点是可以成为共识的,那就是“真正好的生态应该是和建筑所处的环境有着和谐的关系的”。

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如何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呢?人、自然、社会如何协调发展呢?放下对高技的崇拜,在历史中的民居建筑身上,或许我们能够得到更多的启示。

民居建筑作为一种有形式的生活,一种自然的建筑,它们根植于对生活,自然和自然形态的情感中,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真实的反映了人们顺应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所展现出来的创造力和智慧。

千百年来,它以不自觉的形式隐藏于所有的建造方式背后。例如,东南亚的大屋檐建筑是为了阻挡强烈的日照,坡屋顶是顺应多雨气候的形状;东南亚的水上住宅利用了水的汽化热作用;阿拉伯半岛的风塔是将自然风引入闷热室内的装置。在世界各地,能看到许许多多这样与自然共存的智慧。

出于一种自然的文化认同感,或许我们对身边的民居建筑更为感同身受,

回头去看看那些平静的扎根于各地的窝棚、村落、城镇,无不体现着人们应对环境变化所展现的和谐谦卑的自然状态。高昌古城是自然的、江南的村落是自然的、四合院是自然的,他们的自然对应着他们的时代。

在“好看”的局部性感受之外,各地的民居建筑更多的包含了关乎生产生活、关乎自然、关乎一种朴素哲学的建筑智慧。

1 传统风水理论――朴素的生态哲学

在独特的自然条件下,建筑形成独特的空间效果,建筑与环境有机的结合,因地制宜、依山就势、背山面水,通过合理的布局去引导阳光空气,并通过绿色植被去营造场地环境。人们在营造房屋之前总会对基地进行一翻堪舆,经行疏导与改造,最终营造出合符此地此景的风情建筑。江南的秀丽玲珑,塞北的豪气冲天,青藏的舒展圣洁以及西南自然粗犷无不映衬了当地的地域及气候特征。

2 自觉的生态规划思想

细心分析不同地域的民居建筑,我们会发现其聚落的构成,体现了一种自然的场所精神,自觉的生态规划思想。以西南的苗寨侗寨为例,苗寨喜欢依山而立,侗寨则大多修在河溪两旁,跨水而居。独特的生活方式造就了苗族的吊脚楼、侗族的风雨桥、鼓楼,这三种典型的苗寨侗寨建筑方式!而侗寨的住宅构成则往往是以鼓楼为中心而发散建立的,对于侗族人来讲鼓楼是整个寨子生活的中心。这一点与意大利的古城以教堂为中心的城市格局有些相似。

生产生活的地域特征自然资源的特征同样也使得他们对吊脚楼这一木文化的选择性发展。单一的吊脚楼以不同体量不同位置的不断重复,所组合而成的村寨整体与周边的山水却能很好的和谐共存于一片蓝天下,尽管要素很少,可是他们的关系却是丰富的。梯田、水车、民宅、古树、清澈的流水夕阳下共同构成一幅生动的图画深深感染着外来的人们!

从历史上看每个村寨的都是在一定的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自发的演变、发展而来的。这经过了成百上千年的有机生长的沉淀!人们择地而居,自觉地或是不知觉的组织自己的居住环境,大小建筑有机的组合,主动的避让,保证邻里的采光通风条件,建筑物的朝向,中心的行成,与生俱来的审美诉求,可以说这里的一切是一种自生长而非他生长的过程。

在这里,当地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探索和归眷是自觉的,有意识的。他们的建筑来源于他们自己的生活。

3 建筑空间布局的生态体现

中国的南方与北方气候差异很大,北方干旱少雨,南方则不但雨水多,而且树木繁盛,因此干阑式民居是南方民居的代表形式,它与北方住宅有很大不同。云南、贵州等地的民居比较注意房屋的防潮与通风,而与防潮通风相适应的干阑式住宅,均建成开敞的空间形式,以利于通风,使之更清爽宜人。而北方较在意房屋的防风、保暖功能,所以北方民居较为封闭。如北京的四合院、晋中民居、皖南民居等。

4 对土地的集约利用

在川黔在陕甘,人们多生活在山地丘陵地带,为节约用地,人们聚集而居,不利开垦的土地用于居住,将更多适宜的平坦的土地用于耕种。

在晋中皖南,为节约土地,当地的人们都是将住宅盖成楼房的形式,以便在较小的土地上,争取较大的使用面积,并且也是通过缩小院落面积,来增加房间面积。

在福建,为节约土地,人们以土楼的形式聚聚,即节约了土地资源,又起到防御的作用。

5 地方材料的选择

“要创造一种有意义的美好的建筑,我们需要回归本源――自然。我们应该利用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材料和一切新的东西,根据它们的特性物尽其用,而不能仅仅对过去做表面的模仿”。传统民居建筑的形式同样来自于所选择的建筑材料的品质,材料的性质决定了最理想的结构和形态。泥土、麦秆、石材、木材――广泛应用于民居建筑。例如云贵川的木制干阑式建筑、福建的土楼、的碉房、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等。这些民居所选用的材料对应其所产生的地域和年代,它们都是健康的,在生态上可靠的高效的。

6 可持续的进化状态

说起民居建筑,人们往往联想到某一固定的民居形式,事实上,民居建筑的魅力却在于它是一种连续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不断的处于变化之中的可持续进化状态,它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的原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地的人们创造出很多形态各异、能适应严峻气候的风土建筑。今天,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这些智慧。如果加大屋檐,就可以大幅度减少空调负荷;如果引入自然风,就可以不需要冷气;如果将建筑的一半沉到地面之下,与极冷空气的接触就可以减少一半。自然是循环的,将自然的循环引入建筑,可以有效地创造出可持续性建筑。

7 结语

建筑是自然的一分子,人的活动必须和自然建立起一种协调的关系。所以应尊重自然,保护生态,与自然协调发展,尽可能减少人工环境对自然生态平衡的负面影响。综合以上所述,任何一个区域规划、城市建设或者单体建筑项目,都必须建立在对特定地方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其中包括地域气候特征、地理因素、地方文化与风俗、建筑机理特征、地方建筑材料的特性,以及当地的各种限制条件等等。

传统民居建筑是多样的自由的和令人吃惊的,它那无穷的生态智慧都发源于同一颗种子――大自然的灵感。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处理好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显得越发重要,今天我们如何去设计低能耗的、节约资源的、可循环的、环境友好而且是有效的而非简单时髦的生态建筑呢,民居建筑的生态智慧已经给予了我们很多启示。这种古老的智慧恰恰是最直接最朴素的生态策略,传统建筑所传达的这种环境意识,正是体现了场所、人、材料之间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