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简论少儿大提琴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简论少儿大提琴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文章结合少儿生理和心理的成长规律与特征,提出在少儿大提琴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并简要论述在少儿的大提琴教学过程中,要按照少儿自身成长发育规律,科学地、合理地安排教学。

【关键词】少儿大提琴 早期教育 兴趣教学 合理安排

【中图分类号】J6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6-0194-01

艺术教育包括音乐教育,艺术教育又是美育的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艺术教育愈发达,人生就愈美化。”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音乐教育正以突飞猛进及前所未有的热度席卷整个社会。

童年时期的音乐启蒙教育堪称是艺术家成长道路上具有绝对性意义的一个阶段。正如伟大的大提琴演奏家罗斯特•罗波维奇所说:“第一个启蒙老师应唤起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并激励他们继续学习”,为他们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随着音乐教育的升温,学提琴的儿童也越来越多,少年儿童学提琴,培养孩子的审美感,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

通过大提琴学习训练,使他们反应灵活、思维敏捷、聪慧识多,促进少年儿童形象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有助于对少儿进行美的思想教育,提高审美感,陶冶情操,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丰富少儿的精神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促进身心成长。实践证明:孩子在学提琴过程中,其智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非智力(情感、意志、性格、气质)和能力(计划能力、组织能力、适应能力、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方面会得到强化、陶冶、提高。随之而来的在儿童大提琴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笔者结合具体事例,简要论述儿童大提琴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儿童早期适时教育符合儿童生理生长、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接触过许多这样的儿童,他们才三五岁,刚脱离婴儿期,还不太会说话,语言并不流利,却依依呀呀的表现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说:“儿童早期所体验的一切,在他身上得以被唤起和培养的一切对其毕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再也无法挽回的东西可能在这些年里被埋没,此后再也无法被接受的东西,可能在这些年里被搁浅而得不到发展。”对少儿们那些自然、天真、稚拙的举动,应给予适时的鼓励与正确的引导是非常关键的。

这里所说的适时教育是指在适当的年龄段安排儿童学提琴,而不是有些人片面追求的越早越好。挪威的一位学者让一罗尔•布约克沃尔德的建议是,不要过早地让儿童学习乐器。他在《本能的缪斯――激活潜在的艺术灵性》一书中这样阐述他的观点:“人的发育需要时间,而且在一个孩子能够从乐器演奏中获得乐趣之前,其他方面的条件也必须具备。……早早地让儿童学习乐器确实是一条通向音乐之路的捷径,但它往往是一场灾难的前奏。……过早地让孩子们接触钢琴可能对两者都不利:孩子气馁了,音乐停止了,而钢琴――总是满怀希望的父母因一时的热情买来它――最后像一套废弃的家具一样,上面积满了灰尘。”这样的忠告希望能引起那些望子成神童的父母们的思考。

二、少年儿童的心理及生理特征

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三个阶段:①感知运动智力阶段;②前运算思维阶段;③具体运算思维阶段。前运算思维阶段中4~5岁的儿童能够相对地集中他们的注意力,通过观察,提出“为什么”的问题。调查显示,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一般只能保持半小时,而学龄前儿童的有意注意的时间要少于半小时。

学习演奏大提琴是一种手脑并用的具体的实践活动,这里的“手脑”可理解为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手脑并用”,可以理解为生理和心理的结合。儿童和成年人的生理、心理存在很大的差别,儿童期的“手脑”发育有其自身的特征。儿童生理学认为:人的生理发展可分为两大阶段,即出生前和出生后。出生后的幼儿期(2~6岁)的生长相对减慢,肌肉活动增长缓慢,神经协同运动机能及想象能力迅速发展;童年期(6~12岁)以一定速度生长,动作技能熟练,智能发展。相对成年人来说,儿童的骨骼比较柔软,有弹性,但骨化的过程尚未完成,肌肉的收缩能力比较差,脊柱的弯曲还没有定型,长时间保持同一姿态会使肌肉群处于过分紧张状态。儿童受社会和神经系统的制约,动作的发展较为缓慢。

三、根据儿童心理、生理发育特点,科学进行儿童大提琴教学。

1.改变一对一的教学方式

模仿是儿童在游戏中的重要行为之一,儿童之间的行为模仿是本能,是内在的需要,没有额外的压力,不仅接受快、效果好,而且孩子不易感到困难和疲劳。在大提琴教学中也应该重视模仿教学,一是学生对老师的模仿,二是学生之间的互相模仿,这就涉及改变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国内已经有专业的钢琴教师在探讨钢琴教学中的“面对面1+1听悟式钢琴教学模式”,他们认为,日本教育家铃木所提倡的教学法中已经提出过一人上课多人观摩,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的实例。

2.从儿童兴趣出发,提倡兴趣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使儿童对学提琴保持长久的热情。被誉为20世纪大提琴艺术丰碑的西班牙大提琴演奏家帕勃罗•卡萨尔斯的童年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卡萨尔斯从5岁起跟随父亲学习钢琴、管风琴和小提琴,但这些乐器哪样也没有阻止卡萨尔斯对大提琴的着迷。11岁时,他第一次听见大提琴演奏,就被大提琴那亲切、儒雅、深沉而富于人性魅力的琴声所迷惑,唤起了他对大提琴演奏的热情,他怀着对大提琴的强烈向往,开始了拜师学艺的音乐生涯。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大提琴演奏大师。

另一位世界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朱利安•劳埃德•韦伯的学琴经历也令人称奇。朱利安的父亲是著名的音乐家,曾任英国皇家音乐学院院长,母亲是钢琴教师。在这种家庭背景下,朱利安注定要和音乐相伴。他4岁就随母亲学习钢琴,但朱利安并不喜欢钢琴这种乐器。为了摆脱学习钢琴,朱利安提出改学大提琴,他对大提琴的兴趣在于:这个外形笨拙木讷的大家伙挺可爱、挺好玩的。更为有趣的是,尽管朱利安的母亲非常擅长儿童的音乐教育,但却对自己的儿子无计可施。于是,朱利安6岁时改学大提琴,师从女教师埃利森。这位女教师在儿童大提琴教学的启蒙教学方面很有水平,极大地激发了朱利安的学琴热情,从此他开始真正痴迷大提琴。

3.教学应与游戏有机结合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期获得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游戏,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有的大提琴教育专家把4岁半或5岁开始的第一个半年划分为“嬉游演奏期”。提倡游戏教学,就是在教课中刺激孩子游戏的兴趣,把大提琴乐器当作游戏中的玩具,引发重复游戏的需要。

4.科学安排教学进度

这也是儿童大提琴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很多学生和家长往往期望值过高,把培养大师级音乐家当作第一目标,希望孩子成为第二个马友友,导致学琴的功利性过强,从而产生急躁心理、攀比心理。孩子们开始接触音乐,逐步学会掌握一件乐器,这是他们跨入音乐殿堂的第一步,教师除了让孩子在课堂接触音乐,教会他们如何持弓、握弓、按指等基本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对音乐艺术忠贞不渝的感情,发掘他们潜在的音乐才能,使他们逐渐由被动灌输,变为主动学习。

伟大的生物学家巴甫洛夫说:“科学随着方法学上获得的成就而不断跃进,方法学每前进一步,我们便仿佛上升了一个阶梯,于是我们就展开更加广阔的眼界,看见从来没见过的事物。”总之,在儿童大提琴教学过程中,应建立在科学心理学的基础上,要认清儿童生理、心理成长发育的规律,按照客观规律进行科学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