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盘点“十一五”:中国煤炭工业改革发展成就与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盘点“十一五”:中国煤炭工业改革发展成就与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十一五”期间,在我国宏观经济持续向好和相关政策支持下,煤炭行业科学化发展理念发生了较大变化,市场化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煤炭产量大幅增长,建立了矿区环境恢复与治理机制,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对外开放稳步推进,在有力地保障了国家煤炭稳定供应的同时,煤炭工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回首“十一五”中国煤炭工业亮点纷呈

煤炭工业发展理念发生了较大变化。“十一五”期间,煤炭行业最大的变化就是理念的变化。全行业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加强发展战略研究,超前谋划,形成了比较清晰的发展思路;更加注重煤炭市场化改革,推进煤炭成本完整化,基本建立了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更加注重煤矿安全生产,加大煤矿安全投入,促进了安全生产形势的稳步好转;更加注重绿色开采和生态矿山建设,从设计理念更新入手,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了上下游产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民生与和谐社会建设,提高煤矿职工收入水平,职工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改善;更加注重扩大开放,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我国由传统的煤炭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煤炭企业“走出去”战略取得进展。

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十一五”以来,煤炭行业完成国家863计划、973计划等科研项目3l项,重点科研课题336个;实施国家科技大型示范工程项目13个。建成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其中国家级技术中心12个。2006~2010年共计评审出煤炭工业协会科技奖974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0项。煤矿装备国产化水平不断提高,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炭直接液化和煤制烯烃技术取得突破,煤矿充填开采、矿区环境治理等绿色开采技术研发取得进展。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全国煤矿数量由2005年的2.48万处减少到目前的1.5万多处,平均单井规模由9.6万吨提高到20万吨;大型煤炭基地产量达到26亿吨,占全国的87%;年产量超过千万吨的企业由2005年的30家、总产量8.1亿吨、占全国的总产量的35.8%,提高到2009年的43家、总产量17.28亿吨、占全国的58.12%;2009年,年产量超亿吨的企业有2家,超5000万吨的有7家;年产120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矿由2005年的285处、核定能力8.43亿吨、占全国煤矿总核定能力的37.3%,增加到2009年的434处、核定能力12.63亿吨、占全国总能力的50.6%;煤炭企业多元产业发展格局初具规模,煤电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新型煤化工产业逐渐兴起,初步建立了煤炭上下游产业联合发展机制,多数大型煤炭企业非煤产业产值已超过50%以上。

煤炭供应能力大幅提高。全国煤炭产量由2005年的23.97亿吨,增加到2009年的29.73亿吨,增长24%。全国煤炭铁路运量由2005年的10.7亿吨增加到2009年的17.5亿吨,预计2010年达到19亿吨;主要港口煤炭转运量由3.7亿吨增加到4.7亿吨,预计2010年将达到5.5亿吨。煤炭进出口由2005年的净出口4555万吨转为2009年的净进口1.02亿吨,预计2010年净进口1.2亿吨以上。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为77.2%、70.3%。我国煤炭产量和消费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45.6%和46.7%。

煤炭行业在保障国家煤炭供应的同时,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较大贡献。初步统计,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安排就业570多万人,为2000多万人提供了生活保障。大型煤炭企业积极利用国家支持政策,加大棚户区改造投入,一大批煤矿工人喜迁新居;职工年平均收入由2005年的2.15万元提高到2009年的4.16万元,增长了93.5%。如同煤集团计划投资100多亿元,用3~5年时间,彻底解决10万户、30万员工家属的居住条件;目前一、二期工程已经完工,7万户居民喜迁新居,三期工程已经开工。

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兖州煤业收购澳大利亚菲利克斯资源公司,开滦集团在加拿大开展煤炭资源并购取得成功,神华集团在印尼投资年产150万吨露天煤矿开工建设,江西煤炭集团在印尼形成了年产120万吨产量规模,以及徐州、中煤地质总局等企事业单位都在积极开展境外资源开发工作。中煤装备、郑煤机、三一重装等煤机企业的技术装备已出口到主要产煤国家,取得了良好的信誉。

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稳步好转。全国煤矿死亡人数由最高的6597人大幅下降到2009年的2631人。全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由2005年的2.77下降到2009年的0.892,首次降至1.0以下。其中,原国有重点煤矿由0.919降至0.374,国有地方煤矿由1.993降至0.809,乡镇煤矿由5.158降至1.689。

展望“十二五”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发展的机遇看,一是煤炭总量增长的机遇。“十二五”期间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制期,这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科学判断,我国经济仍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煤炭需求仍将保持适度增长。初步预测,到2015年,全国煤炭消费总量将达到38亿吨,在2009年煤炭消费量的基础上,净增8亿吨左右,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为5万亿吨,其中,已探明资源储量占一次能源资源总量的94%左右。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资源特点,决定了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的地位很难改变。为此,我国政府制定了“煤为主体、多元发展”能源战略。在今后较长时期内,虽然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下降、增幅回落,但总量还将保持增长态势。

二是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的机遇。随着我国煤炭科技进步加快,自主新创能力提高,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不断涌现,千万吨大型煤矿技术装备制造能力提高,电液控制阀等关键部件逐步实现国产化,一些制约煤炭工业发展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逐渐被攻破,煤炭清洁开采、高效、低碳利用技术研发取得成功,将为煤炭工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空间。

三是煤炭结构调整带来的新机遇。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推动下,煤炭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快速壮大,企业规模效益逐渐显现;大型煤炭基地内产业集群发展,上下游产业一体化联合经营,产业衔接更加密切,互利共赢发展趋势明显,以煤基多联产为方向的煤电、煤化工产业发展更为成熟;产业集中度逐渐提高,市场秩序更加稳定,为稳步提升煤炭经济运行质量奠定了较好基础。

四是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支持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机遇。近年来,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有力地支持了煤炭工业发展。煤矿提取安全生产

费用政策,为煤矿安全提供了资金保障。初步统计,全国煤矿已累计提取煤矿安全生产费用超过1800多亿元。国家推进煤炭市场化改革,取消政府主导的订货制度,放开煤炭价格,为推进煤炭市场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出台棚户区改造支持政策,使长期生活在棚户区的矿工生活条件得以改善。产煤省区政府也配套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安徽省出台支持政策,煤矿安全费用上不封顶,将煤炭资源价款省级分成部分返还给煤炭企业,支持企业发展。这些政策措施的效应在“十二五”期间将逐渐显现,也将成为煤炭工业发展机遇。

五是煤炭运输条件改善的机遇。根据中国铁路网建设规划,规划新建铁路4.1万公里。今后一个时期,在原规划的煤炭外运基地基础上,增加了新疆地区煤炭外运基地,并重点强化“三西”地区煤炭下海和铁路直达中南、华东内陆地区通道。规划新建内蒙古中西部、山西中南部煤运铁路和乌鲁木齐一哈密一兰州铁路等。“十二五”期间,全国煤炭铁路运输网将逐渐完善,煤炭供应保障能力和供应效率将大幅提高。

从面临的挑战看,一是煤炭结构性过剩压力增大。近年来,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煤炭产量持续以年均2.0亿多吨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0年底,全国煤炭总产能接近38亿吨,与“十二五”期末规划产量相当。且煤炭生产越来越向晋陕蒙宁等西部地区集中,煤炭生产供应区与主要消费区的距离增加,煤炭结构性过剩的压力加大。

二是安全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压力增大。我国煤炭资源赋存条件与主要产煤国家相比相对较差,煤层埋藏深、自然灾害多,且随着强度开采,深度逐年增加,条件越来越复杂,煤矿安全生产的压力加大。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国际社会碳减排压力加大的背景下,高强度的生产和消费煤炭,生态环境和国际社会舆论的压力增加。2007年,全球排放CO2总量为208亿吨,其中,中国排放53亿吨,美国排放59亿吨。我国碳减排压力增大。同时,高强度开发煤炭资源,富煤地区环境承载能力面临挑战。

三是煤炭工业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依然艰巨。近年来,虽然煤炭行业经济效益提高,多元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但煤炭行业发展多元产业仍然面临技术、资金、人才等诸多因素制约,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依然艰巨。

四是煤炭生产力总体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不高。我国煤炭基础理论研究滞后,煤矿大型装备和关键部件的国产化程度偏低,人才供应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高的问题依然突出。

五是煤炭行业管理弱化的问题突出。“十一五”期间,全行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同意在山西省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意见的批复》精神,煤炭行业管理体制改革迈出了较大步伐,取得了较好效果。但随着新一轮体制改革,一些主要产煤省区相继调整了煤炭管理职责,将原来煤炭工业局的行业管理职能分别划分到多个部门,行业管理弱化的问题突出。建立统一、精简效能和权威的行业管理体制尚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