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与时俱进:让副刊成为报纸的面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与时俱进:让副刊成为报纸的面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副刊必须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和读者的需要,尽可能把副刊办成“精神田园”、“营养社会的血脉”、“脑力激荡的磁场”。

1897年《字林沪报》增出了一张附属报纸《消闲报》,不少报界人士把它认作副刊的鼻祖。但“副刊”这个名词的真正出现,却是二十多年后的1921年。当时北京的《晨报》改版,第7版定名为“晨报附镌”,是孙伏园请鲁迅起的,请精于隶书的书法家题名,可隶书体中没有“附”字,书法家便灵机一动,挥笔写了“副”字,后来徐志摩又将“副镌”更名为“副刊”,至今已经沿用近百年。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有了副刊这种形式,中国报纸才形成了自己的民族风格。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副刊”的释义是:“报纸上刊登文艺性、知识性作品或理论性、学术性文章的固定版面,每天或定期出版,多数有刊名。”用更通俗的话来说,就是相对独立于新闻版块正刊之外的文学版面,它主要由小说、散文、诗歌、随笔、杂文等构成。在过去一百多年里,中国报纸创办的副刊不下五千种。解放前影响较大的有《申报》的“自由谈”、《新闻报》的“快活林”、《时事新报》的“学灯”、《民国日报》的“觉悟”等;解放后著名的有《人民日报》的“大地”、《光明日报》的“文萃”、《新民晚报》的“夜光杯”、《文汇报》的“笔会”、《解放日报》的“朝花”等,其中尤以《北京晚报》的“五色土”由于辟有“燕山夜话”等专栏而格外引人瞩目。这些报纸的副刊,对传播革命思想,弘扬科学民主,繁荣文学创作,培养青年作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教育了整整一个世纪的读者。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始,中国报纸进入了“厚报时代”,报纸从几十年的对开4版或4开4版,迅速扩版为16版、32版、56版,以至百版,而过去一直占有四分之一版面的副刊却成了分母越大,分子越小的分子,其版面由1/4变成1/16、1/32甚至1/56,有的干脆就被终结了。之所以出现这种“减副”以至“终结”的局面,主要是一些办报人认为,由于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副刊已逐渐失去了它在公共领域中彰显的影响力和在文化传播中扮演的角色;副刊已不再是报纸角逐市场的一个招牌,甚至也不再是报纸标榜文化格调的宠儿。

然而实际情况真如这些办报人认为的那样吗?1999年北京晚报扩版时,也对副刊的作用产生过疑问,但晚报编委会没有妄下结论,而是做了一个读者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读者每天必看副刊,而且相当一部分读者订阅和购买报纸的主要动机来源于喜欢看副刊。于是晚报编委会制定了“新闻、副刊比翼齐飞”的战略方针,副刊不但没有缩减,反而扩大为三块版。在其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晚报又委托一家舆情调查公司,每月对部分读者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副刊每月的阅读率在75%以上,喜爱程度在80%以上,两项指标均高过专刊和部分新闻版。

实践证明,即使在高度市场经济化了的今天,副刊依然是读者在阅读报纸时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副刊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启发了他们的智慧,陶冶了他们的情操,也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美学上的享受。正如报业著名人士赵超构所言:“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看不耐看主要看副刊。”但这并不意味着副刊不需要与时俱进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各个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心态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反映在副刊读者群体上,就是纯文学的钟情者越来越少,而希望看到贴近现代生活、贴近群众这类文字作品的人越来越多。如何适应副刊读者阅读心理的这一变化,更准确、更深入地反映社会现实,以鲜明的时代感吸引广大读者;如何既满足各阶层读者的阅读需求,又保持较高的文学品位和格调,我认为这就是副刊与时俱进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要把厚重的传统文化与鲜活的时代气息有机地相切合。传统与时尚看似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副刊的怀旧实际上是时尚的怀旧,副刊的时尚则必须是高雅的时尚,而高雅的时尚随着时间的推移多数都会演变成传统。《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这几年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其编辑原则是:散文讲新故事新感受,杂文谈新观点新视角,掌故与现代生活结合,历史知识与时代挂钩,坚决摈弃卖弄文字、无病的所谓纯文学作品。实践证明,这一编辑思想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从读者抽样调查结果看,喜欢阅读副刊的读者在逐步增多。

其次要积极进行双向交流,以多种形式吸引读者参与办副刊。现在,人们的开放意识、民主意识、自我表现意识不断增强,很多人渴望通过媒体畅述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经历、自己的观点。而纸媒体能够满足这部分人心愿的一块平台就是副刊。《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的做法是,积极为群众来稿提供版面,变单向传播为双向交流,让副刊与读者之间形成密切的互动关系。一开始有人担心,这样做会不会降低副刊的质量?实践证明,读者来稿中不乏上乘之作,质量一点也不亚于专业作家。如在“非典”期间,“五色土副刊”与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举办了“2003北京一日”征文,前后共收到来稿两千多篇,几乎篇篇感人,每天刊登一篇,连续刊登了三个多月,反响极为强烈。再如,近些年来,几乎所有报纸的副刊都不发表诗歌作品了,《北京晚报》副刊从2003年一月份开始,推出了主题诗歌征文活动,使沉寂已久的群众诗歌活跃在“五色土副刊”上,既很好地丰富了版面,又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参与,来稿之踊跃大大出乎预想。现在“五色土副刊”已把主题征文作为经常性栏目,使其成为沟通读者的重要渠道。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吸引读者参与办副刊,这读者不仅是指一般群众,也包括名家;而这名家也不仅指作家,也包括学者、表演艺术家、经济学家、设计家、作曲家、画家、文物鉴定家、语言学家等各个领域的知名人士。这些名家写的文章,思想性、文学性强,内容丰富,见识广博,一方面保证了副刊的品位,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读者阅读。

现在全国不少的报纸副刊都在改革,这是与时俱进的体现。但其中有些改革则完全偏离了“整体上的文化和文化色彩”这一副刊的本体定位,使副刊名存而实亡。比如,有相当数量的报纸把副刊改为每天以房产、服饰、旅游、汽车、美食、健康等为主题的专版,其刊登的并不是围绕上述主题的散文、故事、诗歌,而是消息、信息,外加软广告,这样的版面只能归列为专刊,而绝不能称其为副刊。《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亦有以自然与人、书香、网络文学、名家等为主题的专版,但其刊登的均是散文、故事、随笔、杂文,这样的版面才能称其为主题性副刊。再比如,有的报纸为了吸引眼球,将副刊“改革”成刊登明星隐私、娱乐八卦、小道消息的阵地,使副刊沦为散布低俗之风的源头。

综上所述,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副刊必须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和读者的需要,尽可能把副刊办成“精神田园”、“营养社会的血脉”、“脑力激荡的磁场”。那些打着与时俱进旗号,将副刊偷梁换柱的做法,不是改革而是没落。

(作者单位: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