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常微分方程数学建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常微分方程数学建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近年来,有不少科研工作者采用数学方法进行传染病研究,建立数学模型帮助发现传染病的传播机理,预测传染病的流行趋势。文章简要阐述了传染病模型的发展历程,介绍了一些比较典型的模型。文章也显现了数学方法研究传染病的重要性。

关键词 数学模型;稳定性;再生数;地方病

中图分类号U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39-0093-02

1 传染病及其研究

在人类历史上,传染病的多次流行曾给我们人类生存和国家发展带来了巨大灾难。记录表明,早在公元2世纪,瘟疫让罗马帝国由强变弱,最终遭受侵略而灭亡[1]。然而,随着生态环境的的变化,病原体和传播媒介抗药性的增强,国际贸易和交往的发展,原来已经灭绝的某些疾病出现抬头之势。而新出现的性病、艾滋病(AIDS/HIV)更成为人类面对的一大挑战。对传染病发病机理、传染规律和防治策略研究的重要性显得日益重要和迫切。目前,研究传染病的方法大致有四种: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实验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本文简单描述用数学方法进行理论性研究,从疾病传播机理方面来反映流行规律,为人们防治决策提供理论基础。

2 预备知识

我们将某一地区的人作如下划分:易感者S(t),表示t时刻未染病但可能被该类疾病感染的人数;潜伏者E(t),表示t时刻处于潜伏期内的人数;染病者I(t),表示t时刻已被感染成病人且有传染力的人数;移出者R(t),表示时刻已经从染病者类移出的人数。总人口设为N(t)。

假设病人传染是通过与他人接触形成的,单位时间内一个病人与他人接触的次数称为接触率,它通常依赖于总人口,因此,我们将它记为U(N)。如果,被接触者为易感者,就会有一定程度的传染,假设每次接触传染的的概率为β0,此时我们称β0U(N)为有效接触率,他表示每个病人的传染能力,从而时刻在单位时间内被所有病人传染的人数,也就是新病人数为:,并称之为该疾病的发生率。当接触率与环境内人口总数成正比,即,此时有效接触率为,于是此时的发生率为:,称之为双线性发生率。当人口数量很大时,通常采用标准发生率:更为合理。当然,对于不同数量、不同群体、不同疾病等诸不同现实背景的问题而言,疾病的发生率较为合理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比如:、、[2,3]等。

3 部分数学模型、结论

模型一:假设总人口数保持恒定,疾病随时间变化较为显著,出生、死亡忽略不计,患病者被治愈后具有终身免疫。采用双线性发生率,恢复率为,即与染病者人数成正比,比例系数为k。由此,建立人口变化的数学模型(常微分方程组):

分析可知,S(t)有极限。

由此知,如果初始时刻易感者数量大于,假设,则:当时,该疾病就会流行;当时,病人数就会逐渐减少直至为0。此R0称为该疾病的基本再生数。类似的模型还有:

如果患者被治愈后仅具有短暂的免疫期,如果假设免疫丧失率(比例)为,则我们有模型:

模型二、假设人口的出生率系数与自然死亡率系数相等,皆为b,不考虑因病死亡,新生儿都是易感者,患病者被治愈后具有终身免疫。采用双线性发生率,恢复率为,由此,建立人口变化的数学模型:

此模型的基本再生数,无病平衡点,当R0>1时,还有地方病平衡点。通过论证(略)可知,当R0>1时,无病平衡点不稳定,该疾病就会成为地方病;当R0

模型三、如果我们进一步考虑疾病具有潜伏期,假设人口具有常数移民A,自然死亡率系数为d,考虑因病死亡率α,患病者被治愈后具有终身免疫,恢复率为,进入潜伏期后的移出率系数为。采用双线性发生率,则新的模型为:

时,有唯一的无病平衡点,反之当R0>1时,有唯一的地方病平衡点。

可以证明[4],当时,方程组的无病平衡点全局渐进稳定,疾病逐渐会消除。当R0>1时,地方病平衡点全局渐近稳定,该疾病会成为地方病。

参考文献

[1]F Brauer and C Castillo-Chavez.Mathematical Model in Population Biology and Epidemiology,Tests in Applied Mathematics 40.Springer,2001.

[2]Wei-min Liu,S A Levin,Y Lwasa.Influence of nonlinear incidence rates upon the behavior of SIRS epidemiological models.J.M.B.,1986,23:187-204.

[3]W M Liu,H W Hethcote,S A Levin.Dynamical behavior of epidemiological models with nonlinear incidence rates. J.M.B.,1987,25:359-380.

[4]M Y Li,Liancheng Wang.Global stability in some SEIR epidemic models(to appear)

[5]马知恩,周义仓.传染病动力学的数学建模与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6]L J S Allen,A M parison of deterministic and stochastic SIS and SIR models in discrete time.Mathematical Biosciences,2000,16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