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如何指导小学生写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如何指导小学生写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过程。”教师应从这个高度去激发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但是,目前的教学现状是:学生普遍感觉没有内容可以写,写作成为小学生的一个老大难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小学生的经历比较少,生活不够丰富多彩,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还很弱,很难写出内容情感很丰富的作文,而且写作文对于小学生而言是一个艰苦的创作过程。面对这样的情况,该怎样加以改善?

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首先把着眼点放在文本中精选的范文上。学生学习的文本就像一座丰富而亟待开发的“宝库”,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我们教师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做个有心人,去努力开发,就能时时处处利用它来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既然是个例子,教师不仅要引导同学们向“例子”学习,还要指导学生用好“例子”,把从“例子”中获得的启示,用在练习写作上。这样不仅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1 充分发挥课文“例子”作用,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我一直认为,让小学生写作文,首先要引导他们写出自己积累的美丽的语言。否则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只有积累没有运用。另外还要求他们注重篇章结构的构思,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挑选一些美文让他们借鉴,仿写例子。《与象共舞》是按先概述后分述的顺序叙述的。特别是课文2至5自然段,每一自然段都有一个明确的表明该段主要意思的中心句,且都放在该段的开头,是非常典型的先概述再具体叙述方式。这样读起来就能较快的抓住课文的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可引导学生在写景状物的习作训练中运用上这种结构形式,但不要让学生机械模仿,形式要为表情达意服务。

《桂林山水》是一篇文情并茂的美文,自然会给同学们留下美好的印象。这篇课文运用总分总的结构,抓住桂林的山,漓江水的特点进行描写,最后又把山水结合起来写。整篇文章结构简单,内容浅显易于理解。在学完本课后,我指导同学们仿照课文的作者运用的对比、排比、比喻、拟人等写作技巧,去留心观察家乡的荷塘、柳树、果园、山丘、古木等有特色的景点,抓住事物的特点,展示自己的才华,仿写一篇家乡的“桂林山水”。

对于生活的感悟主要是来自于学生的内心世界,但是小学生的生活面很是狭窄,直接接触社会的层面很窄。因此,通过教材可以体会或者说认识到更多的人生,这是间接体会生活。所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感悟例子,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锐的感触力。怎样让学生充分感悟生活,老师可以积极加强引导。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我引导同学们说出对小女孩的感情。一般的学生都会同情那位美丽、可怜的小姑娘。在同情之余,我就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你也是处于那种境地该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如果你遇到这样的小女孩,你想对她说什么呢?这样有的学生就会陷入沉思。我再让他们和小女孩的处境相比较,想想自己现在的学习,生活。请他们把要说的话写下来,结果一篇篇很有真情实感的读后感就写出来了。

2 充分利用文本中的省略号,进行习作练习

许多课文中会用到省略号,或表示语意未尽,或表示心理活动的断断续续等等,使文章显得意犹未尽,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拓展的空间。学这样的文章时,可找准这些地方,让学生把文章中意犹未尽的地方进行填充。如《老人与海鸥》课文共六处用了省略号,作用也有所不同,阅读时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仔细体会。第4自然段的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第11自然段有两处使用了省略号,表示话未说完;而第15、16自然段的两处省略号,则表示语意未尽;最后一处省略号用在17与18自然段之间,单列一段,也表达了未尽的语意。教师可相机指导学生补写相关的句子和段落。

如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这是什么?”他伸手拿起了我的诗。

“亲爱的,发生了一件美妙的事情。巴迪写了首诗,精彩极了……”

“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的。”父亲开始读诗。

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很长时间。

“我看这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放回原处。

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亲爱的,我真不懂你这是什么意思!”母亲嚷道:“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

这段话中只有一处提示语,留下了许多处空白,如:我的心理活动,爸爸、妈妈省略的话语等,也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在学习时,教师适时利用这些空白,让学生补写一些对话中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3 引发学生内心的体验,写出自己的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也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有效的抓住文本中经典名句,或含义很深的语句,在情景中指导学生写出自己内心体验。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不少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以“情”来观照文本,寻找出为深化文本 “架 桥铺路”的“读写结合点”。教师的精当讲解,学生的熟读体会,都会使学生与课文的作者和课文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受到 感染。学生完全沉浸在课文的意境之中,有许多话要说,正是练笔的好时机。把“点”选择好了,训练到位了,便有可能产生“四两拨千斤”的神效来。

如《金色的脚印》一文,情节生动,有不少的地方都给我们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小练笔。如,正太郎去牧场的路上从悬崖上摔了下去,失去了知觉,他是怎样被救的呢?正太郎与小狐狸一家分别的情景一定十分感人,能把它写具体吗?狐狸一家回到密林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悟写成短文。

如 《白杨》一课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时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是全文理解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突破,使理解得以深入?在学生经过朗读体会,对这句话有了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可安排了这样的课堂练笔:当爸爸 看到高大的白杨树身边,有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时,他会怎么想,怎么说呢?请同学们以爸爸的口吻写一段话,写出自己当时的内心活动。学生们有的借白杨树抒发了“自己(爸爸)”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情怀;有的由小树的成长联想到“自己”孩子的成长,并表达了“自己”对孩子的期望……通过交流,评议,学生对“爸爸”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的了解,对“爸爸”嘴角浮起一丝微笑的原因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不用说,对最后一句话及至全文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4 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改写文本

对于情节曲折,文章内容很长的课文,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改写文本。如《清平乐.村居》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情趣。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积累,大胆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注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

如《小抄写员》一文情节感人,细节描写真实,符合儿童心理。教师应鼓励学生可以把它改写成剧本,演给家人和朋友看。文本中许多古诗词都是一篇篇优美抒情、叙事的散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同学们改写诗歌练习。对诗歌进行再想象,再创造。如在学完古诗《望洞庭》后,我指导学生把把诗画成一幅美丽的画,再改写成优美写景的文章。

《草船借箭》以“借”为线索,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的清清楚楚。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在学生充分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试着对课文进行缩写。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只要善于灵活运用“例子”,充分发掘文本的习作资源,调动学生的习作积极性。这对同学们习作水平的提高大有益处。在训练的过程中,也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学习课文不仅仅记住文中的词句,了解文章的内容,还可以利用它进行写作。可谓是一举两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本资源取之不尽,只要从学生、学校、教师的实际出发,有效地利用好课程资源,深入挖掘课文的文化内涵,把握文本,发掘文本,那么无论从哪个角度去选择语文课程的内容,都将会开辟出一方新的练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