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上宫金矿床深部矿石矿物及围岩蚀变特征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上宫金矿床深部矿石矿物及围岩蚀变特征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项目(项目编号:2007-040、2008-125)资助。

作者简介:李红松(1966-),男,汉族,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地质矿产勘查及资源开发工作。

摘 要:上宫金矿床的矿石矿物组分及结构构造复杂,矿石中金矿物主要为自然金、银金矿和碲金矿,金的赋存状态有两类,即可见金和次显微金。物相分析结果标明,金矿物多以粒间金和裂隙金的形式赋存,包裹金相对较少。石英和黄铁矿是最重要的载金矿物;主要蚀变类型为硅化、黄铁矿化、铁白云石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等。蚀变分带现象明显,与金矿化关系密切,蚀变带中心金矿化最为富集。

关键词:上宫金矿 围岩蚀变 矿石类型 赋存状态

中图分类号:P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c)-0000-00

上宫金矿位于河南省洛宁县,其大地构造位置属华北地台南缘、华熊台隆熊耳山隆断区,地层区划为豫西分区熊耳山小区[1]。区内地层主要为太古界太华群、中元古界熊耳群及新生界新近系,以单斜形式产出。区内断裂构造较发育,包括北东向、近南北向及东西向三组,北东向断裂为主要控矿构造。本区岩浆活动强烈,表现为火山喷发及火山岩侵入,岩石蚀变较强,其中中生代燕山期酸性岩浆的多期、多阶段侵入不仅为区内矿床的形成提供了强大的热源,同时也携带成矿物质在断裂构造带内富集成矿,因此,对本区金矿的成矿过程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1 矿石性质

上宫金矿床属重熔岩浆热液构造蚀变岩型,矿体产出受构造控制,赋存围岩主要为熊耳群火山岩及太华群角闪斜长片麻岩。金矿体由金属硫化物型构造角砾岩、碎裂岩、构造蚀变岩等组成,呈透镜状、脉状或平行复脉状。矿石类型与矿体赋存深度关系密切,中浅部以氧化矿石居多,而深部矿石则以混合型和原生矿石为主,随深度变化特征较为明显。

1. 1矿石类型

1.1.1矿石自然类型

根据上宫金矿床深部矿石结构、构造及原岩性质,可分为角砾岩型、碎裂岩型、泥砾岩型、蚀变岩型、蚀变糜棱岩型等矿石自然类型。其中角砾岩型矿石最为常见,泥砾岩型、碎裂岩型、蚀变岩型矿石次之,蚀变糜棱岩型矿石相对较少。

从矿石氧化程度看,矿床深部以混合矿和原生矿为主,两类矿石约占矿石总量的83%左右,其中混合型矿石最多,高达76%;氧化矿次之,约为17%左右。

1.1.2矿石工业类型

矿石中与金关系较为密切的金属矿物尤其是金属硫化物含量较低,一般为2-4%,因此,矿石工业类型应属少硫化物型金矿石。

1.2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结构以自形一半自形晶粒状结构、它形晶粒状结构及碎裂结构为主,包含结构、网脉状结构及交代残余结构次之;矿石构造主要为角砾状构造、细脉-网脉状构造、稀疏浸染状构造等,次为团块状构造、蜂窝状构造及条带状构造和土状构造等。

1.3矿石的化学成分

矿石主要化学成分见表1,由表中可知,上宫金矿床的矿石主要成分为SiO2、A12O3、Fe2O3、FeO、CaO、MgO、MnO、TiO2、K2O,Na2O、P2O5等,占矿石化学成分总量的90%以上,此外,还具有明显的富铝及高烧失量等特征。

表1 矿石化学成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分 SiO2 P2O5 K2O Na2O TiO2 A12O3 MnO Fe2O3 FeO CaO MgO LO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含量 57.67 0.10 2.45 0.74 0.68 11.90 0.10 8.24 1.83 5.33 2.96 8.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表中数据由12个样品分析结果平均求得,含量单位:%.

矿石中的成矿元素以金为主,伴生元素有银、碲、铅、锌、铜、钴、镍、硫等。其中银的含量约为(3.0-102)×10-6,以碲银矿、碲金银矿、银金矿及自然银、辉银矿等形式与金属硫化物、碲矿物、石英、绢云母、铁白云石等共生,分布极不均匀。部分以次显微银赋存于方铅矿及闪锌矿、黄铁矿等矿物中,以方铅矿中含银最高,可达333.6×10-6,故可作为有益伴生元素加以综合回收利用。铅(0.011-0.35%)、碲(0.00036-0.017%)、硫(0.01-5.27%)、锌(0.014-0.54%)、铜(0.0009-0.24%)及镍(0.0003-0.0176%)、钴(0.0016-0.0066%)等其他组分因含量较低,无综合利用价值。

有害元素主要为砷,含量约0.014-0.17%,存在于黄铁矿及方铅矿中,以固溶体产出,偶见有辰砂。其次为锑,含量约0.0001―0.03%,赋存于黄铁矿、方铅矿、石英、铁白云石等矿物中。由于砷、锑含量甚微,对选矿无明显影响。

1.4矿石品级

从大量样品分析结果看,该矿床的金品位一般在(2.0-8.0)×10-6,矿石品级中等,仅局部矿段品位相对较高,矿体分段富集特征较为明显。矿石中除银以外的其它有用元素含量均未达综合利用水平,有害元素砷、锑含量极低,属易选矿石。

2矿物特征

据野外及室内镜下观察和分类统计结果,该矿床的矿石中已发现金属矿物48种,占矿物总数的61%,总含量一般不超过4%;脉石矿物30种,占矿物总数39%,含量大于96%,包括热液交代矿物、原岩残留矿物、次生矿物等。金属矿物以金属硫化物为主,主要为黄铁矿,次为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黝铜矿等;金矿物主要为自然金、银金矿,次为碲金矿;氧化矿物主要为褐铁矿。脉石矿物以石英、铁白云石、绢云母为主,次为绿泥石、白云石、方解石、萤石、长石及其次生矿物等。

2.1主要金属矿物特征

黄铁矿(FeS2):黄铁矿为矿石中最常见的金属矿物,灰绿-淡黄绿色,在矿石中分布不太均匀。多呈自形-半自形晶粒状,晶形多为五角十二面体,以星散浸染状分布,局部形成不规则细脉。根据黄铁矿的粒度大小可将其划分为两期,其中粒度细小的黄铁矿与金矿化最为密切,是最为重要的载金矿物,该期黄铁矿粒度一般为0.002-0.1毫米,少数为0.15-0.3毫米,主要形成于黄铁绢英岩化阶段,局部可见含金矿物在黄铁矿裂隙及晶粒间嵌布。除少数黄铁矿Au含量为≤50×10-6外,该期黄铁矿含金多在(476-1236)×10-6,最高可达1267×10-6。与该期黄铁矿相比,粒度较大的黄铁矿含金性较差甚至基本不含金,可能形成于矿化早期。

方铅矿(PbS):矿石中方铅矿分布广泛而不均匀,含量仅次于黄铁矿,一般均

闪锌矿(ZnS):呈灰黑色,有时呈棕黄色,它形晶不规则粒状,粒径多为0.01-0.5毫米,少数达0.8-1.6毫米及0.003-0.008毫米,呈不均匀浸染状及不规则细脉产出,与方铅矿、黄铜矿、黝铜矿、银金矿共生,明显少于方铅矿。较大闪锌矿晶体中见有黄铁矿小包体,也见其穿插、包裹方铅矿。据单矿物分析,闪锌矿中含Au2.5×10-6,Ag为22×10-6。

黄铜矿(CuFeS2)、黝铜矿(3Cu2S・As2S2):含量少于方铅矿、闪锌矿,呈它形不规则粒状零星散布于脉石中。粒径0.005-1毫米。与方铅矿、闪锌矿共生。呈浸染状、细脉状产出。统计结果表明,该矿床黄铜矿中Au品位约为9.6×10-6;Ag 品位90×10-6;Pb含量约1.615%;Zn含量0.1375%;Co含量0.0019%;Ni含量0.00335%。

褐铁矿(Fe2O3・nH2O):分布于地表氧化带,主要由黄铁矿氧化形成。多呈土状、隐晶质集合体状,使被交代矿物呈假象或残余。褐铁矿中Au含量为51.5×10-6,为氧化矿石中次显微金的主要载体矿物。

2.2主要非金属矿物特征

石英(SiO2):为该矿区的主要脉石矿物,也是重要的载金矿物,多为乳白色-灰白色,呈柱状或它形-半自形粒状,粒径一般为0.2-20毫米。多以不规则脉状、透镜状、团块状集合体分布于断裂构造中,有零星黄铁矿伴生。

绢云母(KA12〔A1Si3O10〕(OH)2):与金矿化关系密切,鳞片状或显微鳞片状,多与铁白云石或绿泥石交织共生并交代近矿围岩。形成黄铁绢英岩化铁白云石化金矿石。绢云母含金1.91×10-6,为上宫金矿床的载金矿物之一。

铁白云石(Ca(Mg・Fe)〔CO3〕2):为该矿区的主要脉石矿物,灰白色,局部氧化后呈铁红色。与金矿化关系密切的铁白云石呈不规则的微细粒,大多数颗粒的粒径为0.003-0.08毫米;而粒径较大的铁白云山则多为不规则中粗粒粒状,以细-中脉、细网脉状沿裂隙充填、交代分布于石英蚀变岩、黄铁矿化绢英岩化角砾岩及碎裂岩中。偶见方铅矿伴生。铁白云石中Au含量为0.72-8.3×10-6,并有Ag、Pb、Zn、Cu等杂质。

萤石(CaF2):萤石在该矿区分布较少,仅在部分工程中见到。紫、绿色常见,黄色及无色较为少见,它形不规则粒状,粒径一般为0.3-5毫米,多以不规则团块状或脉状分布于铁白云石石英蚀变岩中,可见其被铁白云石交代现象。偶见黄铁矿、黑钨矿、白钨矿与其伴生。萤石中Au含量最高可达3.01×10-6,因此,是该矿区的载金矿物之一。

2.3金矿物特征及赋存状态

2.3.1金矿物特征

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矿石中金矿物包括自然金、银金矿、碲金矿等,其中以自然金和银金矿为主,碲金矿次之,其它金矿物较为少见。自然金、银金矿分别呈金黄色和浅金黄色,多呈它形晶片状、圆粒状、不规则粒状及麦粒状、网脉状、针线状等形态。

2.3.2金矿物赋存状态

金矿物粒度变化较大,从微粒金-巨粒金均有分布,粒度一般为0.005-0.8毫米,最大可达1.2毫米。根据粒度特征和赋存状态,可将其分为可见金和次显微金。矿石中粗粒一巨粒金矿物颗粒体积比约为27.52-92.24%,其中巨粒金为19.3-52.82%,粗粒金为27.52-50.18%。两者在可见金中占主要地位;中粒金为4.26-27.98%,明显少于前两者;细粒金为2.17-18.33%,微粒金为0.84-26.16%,均居次要地位。金矿物粒度与赋存矿体标高间具有一定的成因关系,在矿体中浅部及地表金矿物颗粒相对较为粗大,成色较高;而随着矿体向下延深,金矿物粒度明显变细且成色降低,该特征与区内相邻金矿床基本一致[2-3]。

2.3.3金矿物嵌布特征

金矿物在矿石中的分布极不均匀,根据其嵌布形式可将其划分为粒间金、裂隙金及包裹金等三种形式[4-6]。

(1)粒间金

金矿物颗粒单独嵌布在两种以上矿物晶粒间,偶见与其它金属矿物形成连晶。与金粒毗邻的矿物主要有:黄铁矿、方铅矿、黄铜矿、石英、铁白云石及碲金银矿、碲银矿等。金矿物颗粒形态较简单,以它形晶为主,粒度相对较大,最大约1.2毫米。粒间金为可见金主要嵌布形式。其中自然金、银金矿占60.94-78.70%;碲金矿占37.20%。

(2)裂隙金

金矿物颗粒呈它形晶不规则状、细脉状及细网脉状充填于矿物裂隙中。常见载体矿物主要为黄铁矿、石英,方铅矿、闪锌矿、碲矿物等次之。金粒最大粒径为0.25毫米,小到0.001毫米。自然金、银金矿占13.25-20.95%;碲金矿占23.26%,稍高于前者。

(3)包裹金

金矿物颗粒结晶形态多样。自然金、银金矿以它形晶粒状为主;碲金矿自形程度较高,最大粒径为0.15毫米。包裹金主要赋存于石英及碲矿物、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黄铜矿、黝铜矿等矿物中。其中碲矿物中以自然金为主,而硫化物中以银金矿为主,而石英中的包裹金则包含自然金、银金矿,碲金矿等多种形式。包裹金是碲金矿的主要嵌布形式,占39.53%。自然金、银金矿占8.02-18.09%,为次要嵌布形式。

自然金、银金矿主要呈粒间金产出,次为裂隙金、包裹金;碲金矿主要以包裹金为主,次为粒间金、裂隙金。

金矿物分布特征见表2。

表2 金矿物分布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 矿 物 可见金 次显微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含 量(%) 13.65 86.35

主要镶嵌于石英、黄铁矿、碲矿物及黄铜矿、 主要赋存于黄铁矿中,次为菱

赋存状态 闪锌矿、铁白云石、绢云母粒间和石英、黄 铁矿、长石、石英等矿物中,

铁矿、碲矿物裂隙中;次为包于石英、碲矿 少数见于方铅矿、闪锌矿、铁

物、闪锌矿、方铅矿中。 白云石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围岩蚀变特征

受热液活动影响,上宫金矿床围岩蚀变较为强烈,主要呈面状、浸染状、透镜状、细脉-网脉状分布在矿脉及两侧围岩中,蚀变类型多、强度大。蚀变类型主要包括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绢英岩化、铁白云石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赤铁矿化等,而重晶石化、绿帘石化等蚀变在区内零星分布。

蚀变分带现象较为明显,自含矿断裂构造中心向两侧围岩,围岩蚀变呈现由强变弱的规律性变化,且两侧蚀变带的出现近于平行和对称分布。其中含矿断裂构造内为含金硫化物铁白云石绢云母石英蚀变带,向两侧依次为绢云母绿泥石化带、绢云母铁白云石化带、弱铁白云石化带。赤铁矿化主要分布于绢云母铁白云石化带及弱铁白云石化带中。上述蚀变分带均呈渐变过渡,无明显界线。各蚀变带含金性差异明显,矿脉中心蚀变较强,蚀变矿物组合主要为黄铁矿等金属硫化物及石英、绢云母等,含金性较好,多形成工业金矿体;而两侧随着蚀变程度的减弱,蚀变围岩含金性较差甚至不含矿,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4 结论

(1)上宫金矿床深部的矿石类型以混合型和原生型矿石为主,氧化矿较少;矿石中矿物种类丰富,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等,脉石矿石以石英、绢云母、铁白云石居多,金矿物包括自然金和银金矿、碲金矿,以粒间金、裂隙金及包裹金等形式嵌布于矿石中。

(2)围岩蚀变强烈且具显著的带状分布规律,由含矿断裂向外,蚀变程度渐弱,矿石含金性也明显下降,两者正相关关系明显,金矿化与硅化、绢云母化及黄铁矿化等具有密切的联系。

参考文献:

[1] 河南省地质矿产局.河南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

[2] 吴长航,方念乔,金云霄等.吉家洼金矿床围岩蚀变与金矿化特征研究[J].有色金属(矿山部分),2008,60(5):19-22.

[3] 王君宪,杜河川,刘新会等. 河南栾灵金矿矿石矿物特征及成因分析[J].黄金科学技术,2011,19(6):12-17.

[4] 胡海祥,牛桂强,刘洪澜等.焦家金矿主矿区金矿石的赋存特征[J].岩矿测试2013,32(6):931-937.

[5]梁俊红,刘海波,王建国.自然金的标型及成色特征在金矿床研究中的意义[J].黄金,2000,21(12):1-4.

[6] 谢玉玲,陈 伟,李腊梅等.弄如日金矿矿石矿物组成、金银赋存状态及工艺特性[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0,32(5):543-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