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备课须备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别恩的研究结果指出:人们获得信息总量分配=文字7%+声音38%+姿势、表情55%。这位研究者从听者(学生)这个角度,道出了伴随语言的重要作用。这就告诉我们:老师只有有表情的朗读(包括适当加点手势等动作——这一点对低中年级儿童尤为重要),才能充分地表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甚至能表达言语所难以表达的情态,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学生也只有耳听老师读的声音,眼观老师读的表情和形体动作,才能充分获取老师所传出的信息,深刻地感知课文。
朗读,对学生来讲,是阅读课上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对教师来讲,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对学生理解课文,发展语言,陶冶情感有巨大作用,而且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阅读能力和良好习惯的形成,也有着直接的、巨大的影响。此外,“看老师读”还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孩子们朗读的积极性。因此,教每一篇课文,作为语文教师先得下工夫把课文读好。这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前提。
有些老师备课,往往只在课的结构安排、教法运用、板书设计等方面煞费苦心,巧妙设计,却独独不备朗读,只是以看代读。这不能不说是备课的一大缺陷。“看”只能会义生情,而“读”能表义传情。只有出声地读,才能找到正确的感觉;只有读出声来,才能发现自己读的毛病。即使已经教过多次的课文,如再细读几遍,也往往会有新得。自己读懂了,读好了,就会找到适当的教学方法,也才能给予学生正确的示范和指导。备课备读,当从三方面着手。
一、备语音
教师语音的正确与否,对学生的影响特别大。我们不能要求每位教师都读得像播音员那样正确、规范,但作为人师,应对自己提出严格的要求,起码不能读错。备课时,对读音吃不准的字,不能想当然,而应该查一查字典,以免以误传误,闹出笑话。学生跟着读错了,就很难纠正。所以,如课件中有范读的,最好先听一听,再对着读几遍。总之,我们要求学生正确地读,那教师自己先得读正确。
二、备感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朗读课文,是与文本对话的有效途径,要做到入境人情,不能无动于衷。也不能篇篇都是一个调子,要因文而异,因情而异。备感情,首先就是要从整体上正确地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语言风格不一,情感色彩各异,有的欢快明朗,有的悲壮深沉;有热情奔放,有的冷峻恬淡。备课时,要反复朗读体昧,吃透全篇的主旋律。情感基调把握得不准,就不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审美感受,受到正确的思想教育。
其次,要掌握课文情感的发展变化。课文情感的表达,就像一支乐曲,总是有起有伏,逐步发展,不断变化的。备课时,应深入钻研,正确地把握课文各个段落、各个部分的不同情感,并考虑如何采用不同的读法,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有的老师对此不加研究,读课文自始至终是一种腔调,或全篇都慷慨激昂,或句句都软语轻声,其效果自然不会好。多年前,曾经听一位年轻教师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开始范读课文时,教师就带哭腔,从头“哭”到底,毫无变化,听课者非但不感到悲痛,反而差点儿忍不住发笑。所以,如何有分寸、有层次地读出课文的情感变化,也是备课时必须认真加以考虑的。
三、备技巧
朗读有一定的技巧,没有技巧就不能读出感情。备技巧,是指具体地设计每个句子的读法,并考虑如何对学生进行指导。内容包括声音的轻重高低,节奏的快慢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褒贬喜恶,等等。有些老师对这些不太重视,对学生缺少这方面的训练,只要读得响就是好。从而使学生的朗读缺乏停顿、重音、语气等方面的知识,读起书来,有的句号、逗号不分。有的一字一顿,有的拖调、唱读等不良习惯。因此,应当重视朗读技巧的指导。备课时,要在深刻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认真设计每句、每段的读法,特别是一些重点句和突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语言,更应进行恰当的处理,切实把它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正确地表达出来。认真备了课,才能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指导。
总之,备课备读,主要还在多读、熟读。课文读得熟了,熟能生巧,正确的示范和指导也就在其中了。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三牌楼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