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马岩松 10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马岩松 10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于北京的马岩松,被誉为新一代建筑师中最重要的声音和代表。至2004年回国成立MAD建筑事务所以来,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广泛展出。马岩松在不断寻求一条与环境共存的道路,以东方的自然体验为基础诠释着未来主义建筑,践行“山水城市”的理念,在高密度大城市中引入自然模式,以城市山水构建未来的城市体系。值得一提的是,本次D21中国建筑奖的获奖项目——骏豪集团的“骏豪·中央公园广场”项目也是出自马岩松之手, 再次表达了城市山水的观念,代表了新的城市美学发展趋势,使得中国人的绿色建筑观也有自己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这为探索当下中国的世界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极富启发意义的参考作用。

马岩松曾就读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后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并获硕士学位。他曾在中央美院任教。2001年马岩松获得美国建筑师学会(AIA)建筑研究奖金,并于2006年获得纽约建筑联盟青年建筑师奖。2008年他被ICON杂志评选为全世界20位最具影响力的青年设计师之一。2009年Fast Company把他评为世界十大最具创作才华的建筑师之一。2010年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RIBA)授予他RIBA国际名誉会员。

建筑设计是一种智慧的阶段性到达

马岩松的建筑事务所在北京板桥南巷胡同的一个单位大院里,他租了两层,把室内所有能拆的墙都拆了。“有人问我为什么不去写字楼,我说我又不写字。在这里每天能感受到城市的生活和变化,这对我来说挺重要的。”

马岩松小时候的理想是当画家,长大后又想拍电影。1994年,19岁的他去考北京电影学院,考官看他有美术功底,建议他学建筑。结果他真的考上了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毕业时,马岩松不知道自己该去哪儿。“一看他们设计的那些建筑就不想去设计院,也不知道怎么改变。”他选择了出国读书,一开始是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待了一段时间后觉得跟在国内差不多。“都是固定的老师,没什么挑战。”后来他去了耶鲁。“耶鲁的核心精神就是任何想法都不能打压下去。”

耶鲁给了马岩松随意发挥的环境。2002年,全世界的建筑师都在研究纽约世贸大厦的重建。还在读书的马岩松拿出了一个重建方案——“浮游之岛”。他认为,最好的纪念就是发展:原来的双塔是现代派建筑的极致,他就要设计一个未来派的极致;纽约的高楼都像棍子一样竖着,他就来一个横着、漂着的。

从耶鲁毕业后,马岩松在导师的事务所短暂工作了一段时间,2004年回国创建了自己的事务所——MAD(英语意为“疯狂”)。最初两年,MAD处于一种纸上谈兵的状态。客户认可他们的创意,但实现起来很困难,因为那些前卫的建筑造价太高。

马岩松的创意和前瞻性建筑理念在设计界也众说纷纭。直到2006年,他带领MAD在加拿大一个超高层公寓设计竞赛中中标,成为首个在海外赢得标志性建筑设计权的中国设计师。那幢建筑被他设计出水波纹一样的曲线外观,当地媒体起了一个名字——梦露大厦。

31岁的马岩松一举成名,也有了更多的建筑话语权。这是中国建筑师首次通过国际公开竞赛赢得设计权的项目,他的成功让国际建筑界看到了中国年轻建筑师的前卫设计理念和实力,为中国建筑界赢得了荣誉。

从这栋大厦可看得出他受老师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建筑风格的影响,但是骨子里充满了对中国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思考。马岩松说他从来不关心形式,而是作品是否能解决当代问题。“比院子是否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更重要的是:你如何考虑当代中国城市的密度问题、人际关系、权力和自然的生活方式。”

“中国处在一个焦躁的时代,很难产生严肃的思考。建筑设计是一种智慧的阶段性到达,把功能和对美的认知融为一体,让建筑升华为像诗一样的视觉装置,需要想象力和挑战。特别是在缺少接受先锋设计思想的中国,兼有热情和坚韧双重素质的建筑师非常难得。而直到今天,马岩松一直是两条线并行,即左手托着梦想,右手持着现实。”这种独立精神和梦想合并就是马岩松和他的团队MAD能够出世的原因。最早关注马岩松成长的知名建筑艺术评论家、策展人方振宁对本刊记者说:“常常会有人这样问到怎样看待马岩松这个人和他的设计,而最睿智的回答是,你告诉我还有谁可以值得被这样议论。”

对话马岩松

L=《楼市》杂志M=马岩松

L: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建筑?它应该表达什么内容?

M:建筑不是象征性的纪念碑,而是没有轮廓的有机体,像生命一样。讨论建筑是方的还是圆的没有意义。我们应当回到建筑思考的原初:建筑不再作为物体存在于城市景观,而是成为一种观察与体验。建筑不是一个简单的产品,它是一个很重要的媒介,与人的精神和梦想紧密结合,是一个我们生存在其中,并不断与之发生交流的世界。建筑是一个时代极为重要的指向标志。所以建筑还有社会性。为什么说建筑师应该对未来负责,因为你在做一个属于未来的东西,必须要传承这种精神影响,而且这个精神能带现在的人去一个更好的未来。

L:城市和自然的关系是什么?

M:在未来的城市和建筑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精神层面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是我关心和要表达的。建筑应该成为人的情感和环境的一部分。“山水城市”这个想法是科学家钱学森提出来,我觉得是相当了不起的,因为二十年之后,他的预言被证实了——“难道我们未来的城市就是钢筋混凝土的灰色之城吗?”如今,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充满钢铁水泥的方盒子,人们在城市当中没有归属感,人与人、人与自然有隔阂,而“山水城市”就是解决人与未来城市之间情感上的沟通。我提出山水城市,是一种传承,同时也是对这个时代的挑战。这个理念如果能在现代以及未来的中国建筑中体现出来,应该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为世界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L:现代城市的问题是什么?

M: 现代化其实是商业化,它以技术和资本为支撑,而不是以文化为支撑。比如全世界都可以开快餐连锁店,只要它能给人们带来活力,而人们又认可这种活力,它就可以把全世界都变得一样。只有当人们认为一个城市的精神、价值观和文化是第一重要的,才能对抗这种蚕食,这是现代城市的一个问题。北京二环以内慢慢被蚕食了,必须到很中心的位置才能找到那种老北京的感觉。有历史传统的北京尚且如此,更别说其他城市了。对一个现代城市来说,建筑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必须有一个城市布局的问题。不是像现在这样,如同在一片荒地上画格子,然后一块块卖了。每个城市的格局不一样,才让每个城市有自己的性格和灵魂,今天中国的城市缺少格局上的东西,更缺少灵魂。

L:如何保护老城发展新城,重建人文的、有灵魂的城市?

M:北京传统的城市肌理是四合院和胡同。然而这种由单层的砖瓦房屋所围合的庭院空间以及四合院之间纵横的道路所构成的独特城市肌理,正在遭受大尺度、纪念性建筑的破坏。现代城市开发所追求的单体建筑容量与老四合院的小尺度密集结构之间的冲突,如同肿瘤对城市细胞结构的入侵。陈旧的建筑、混乱的搭建、邻里关系的变迁、必要卫生设施的缺乏,导致这种原本美好安详的生活空间变成了很大的城市问题——四合院正在逐渐成为老百姓的地狱、有钱人的私密天堂、游客们的主题公园。面对这种源自城市细胞的衰退与滥用,需要从生活的层面去改变现实。并不一定要采取大尺度的重建,而是可以插入一些小尺度的元素,像磁铁一样去更新生活条件、激活邻里关系;与其他的老房子相得益彰,给各自以生命。通过改变局部的情况而达到整体社区的复苏,这些元素也将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成为新陈代谢的城市细胞。

L:面对当下经济发展推动大规模城市开发,中国城市建设未来的挑战在哪里?

M:如果说古典城市是关于神的,现代城市是关于资本的,那么未来城市就是关于人的。中国城市有自己的一种独特的气质,在这里应该有一种人和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把现代城市生活跟自然山水中的情感体验结合起来,让建筑成为自然的延续。让人跟环境、建筑、自然的关系在现代城市中表达出来,这是中国未来城市的真正挑战,研究出这个问题就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要做到这点,先要有研究、创新的精神,还要有开放的环境,包括失败都能接受。中国必须做好准备,要有远见,照搬别人的东西肯定是很低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