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马岩松 造一座山水城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马岩松 造一座山水城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曼哈顿的时代过去了

摩天大楼,这四个字好像是一座现代城市的标志。一座想冠以“国际化大都市”名号的城市,如果没有几座地标性的现代建筑,没有一座高度名列前茅的摩天大楼,何以担得起“国际化大都市”?于是,现代城市里,摩天大楼鳞次栉比是毋庸置疑的事情。然而,人们也经常形容这样的城市是一片钢筋水泥的森林,这里是冰冷的、没有感情的。

“鸟巢”、“巨蛋”、“裤衩”,在北京这些是无人不晓的昵称,也是在这一轮摩天大楼竞赛中傲人的成绩单。最新登上这份成绩单的,包括了两座由伊拉克女建筑师哈迪德打造的梦一般的建筑:坐落在朝阳门的银河SOHO和坐落在望京的银峰SOHO。这位建筑界最炙手可热的“解构主义大师”,恰是马岩松回国前所在建筑事务所的老板。

“其实现代城市最杰出地成就莫过于曼哈顿,但很多人只看到了曼哈顿的高楼大厦,忘记了曼哈顿还有一个巨大的中央公园。而且,曼哈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马岩松位于东四板桥南巷的事务所办公桌上,放着一张他特别喜欢的照片。那是艺术家蔡国强1996年在曼哈顿创作的作品《有蘑菇云的世纪》,照片上世贸双子塔还在,蔡国强就站在曼哈顿的对岸,点燃了一个烟火。“我觉得这张照片非常有力量,面对强大的现代城市,特别是曼哈顿,他好像提出了一个质疑:我们未来的城市,难道就是这样吗?”

从工业革命至今的两百多年间,是一段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历史,扶摇直上的钢筋水泥大厦,成为赞美权力和资本、蔑视人性和生活的纪念碑。近年来流行的“逃离北上广”,便是一代人对现代城市恨并热爱着最有力的证明。“去国还乡”四个字,大有壮志未酬身先死的不甘。但城市的脚步从未停下,即便如今那些在现代主义时期崛起的北美大城市都正在走向衰落的时候,中国的城市却依然争先恐后地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美国式中国梦”发展着。

对摩天大楼的疑问一直盘踞在马岩松的心头。2004年,马岩松带着这个疑问回到北京,建立了MAD北京事务所。在那个空旷静谧的空间里,他不疾不徐地开始了自己的事业。“那时候国内的建筑设计师们都忙着满大街盖楼,我不愿意像大多数人一样,就开始一门心思设计作品参加国际竞赛。”

这样的另类,是马岩松身体里不安分的基因。初到美国留学时,马岩松在亚利桑那大学还没毕业,就跳去了耶鲁大学;耶鲁毕业之后,同学大多去了薪资高的大公司工作,他却跑去哈迪德事务所做了一名收入微薄的实习生。即使在“梦露大厦”一战成名之后,马岩松也要保持孤独状态下的清醒,摩天大楼成为他从学习、批判到挑战的对象。

摩天大楼是西方现代建筑体系的集中体现,在这个体系里中国毫无后来居上的可能。“其实中国应该看得远一些,再过五十年、一百年,当城市化进程告一段落之后,我们得实践能给人类的城市文明留下些什么?”在这十年间的实践中,马岩松一直在找寻属于东方、属于自己的建筑语言,直到“山水城市”的概念浮现在他眼前。

山水城市才是未来

马岩松的童年,是在北京皇城脚下度过的。每个四合院里都会有一棵大树,人们的生活仿佛就发生在大树下,这里成为家庭、邻里关系的中心。“小时候我从家到学校要经过景山、北海,冬天我到故宫的护城河滑冰,夏天我在什刹海学会了游泳,在银锭桥边钓鱼。现在回想起来,在这么一座大城市的中心,有山有水有桥,真的是很乌托邦。”

儿时的美好记忆,在马岩松心里播下了希望的种子,但现实却残酷无情。“曾经,胡同和四合院是老北京的血脉,现在却正在沦为游客们的主题公园。世代在这里生活的普通百姓,还过着没有淋浴和卫生间的生活。他们中的很多人,因为拆迁被放逐到城市边缘。”高楼、汽车和雾霾,成为北京城新的特征,然而城市的意境却消失了。

后来马岩松去到巴黎,他眼中的凡尔赛宫代表了西方设计理念,自然是可以被人工雕琢的元素。但在苏州,建筑的概念其实很模糊,自然元素和人造景观融为一体,即便是自然也不是人造的自然,却又不着痕迹。在马岩松看来,自然与城市从来都不是割裂的。“山水,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传统的文化。但我不这样看,我想有一些东西本来就没有成为过去,而且仍然连接着未来。”

对面急剧扩张的城市化进程,归隐山间或者退居园林,只是少数人的旧梦。在马岩松看来,“应该有一批建筑师为未来城市描绘新的理想,并逐步建立新的城市环境,那里既有现代城市所有的便利,也同时有东方人心中的诗情画意,将城市的密度与功能和山水意境结合起来,建造以人的精神和文化价值观为核心的未来城市,并可以为每一个城市居民所共享,我觉得可以称之为山水城市。”

其实,“山水城市”的概念并不是马岩松首创的。2010年,在建筑学家顾孟潮家里,马岩松第一次看到了钱学森关于“山水城市”的大量亲笔信件。在1990年一封钱学森写给吴良镛院士的信中,他这样写道:“我近年来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

在这些信件中,钱学森不仅创立了“山水城市”的概念,还对建设山水城市提出了不少设想,比如将高楼建得错落有致,并用高大树木点缀。钱学森所谓的“山水城市”,就是要把山水画移植进城市建设中来,并将现代建筑技术和中国园林学说相结合。然而,就在他提议后的几十年里,山水城市的理想作为现代中国唯一具有原创性的城市设计思想,却完全没有得到任何的响应。

“我去过很多城市,它们给我的印象像极了超市里的货架,虽然琳琅满目,却也大同小异。一个城市和另一个城市都在复制同样的东西,它们在我脑中留下的印象是混沌的,好像去过,又好像没去过。对我来说,这些城市都是没有灵魂的。”但是,在看见钱学森先生的那些书信之后,马岩松心中自儿时埋下的种子萌芽了:“一个新的思想应该诞生了,不是靠山寨西方,不是靠实用主义,也不是靠往回看。”

让建筑与环境对话

尽管直到看了钱学森先生的书信之后,马岩松才真正形成“山水城市”的概念。但他回过头来发现,过去这么多年,他其实一直在实践着山水城市的理想。最早是他还在上学的时候,9・11事件世贸双子塔倒塌,老师要求建筑系的学生根据这个事件做一个作品。马岩松提交了一个“漂浮的公园”,公园下面全是方形的土地和楼房。学生时代天马行空的设计,似乎冥冥中引导着他发现山水城市的理想。

就算是后来一战成名的“梦露大厦”,其实马岩松也不是按照纪念碑式的摩天大楼来设计。“我希望这座摩天大楼与众不同,所以在我们的设计中,每一层都有阳台,看上去不像一个纪念碑,我追求的不是传统摩天大楼的那种力量感,而是更自然一些、更柔软一些。”在当地的儿童画里,梦露大厦有着非常婀娜的身姿和轻盈的颜色。

在“梦露大厦”之后,马岩松对未来城市的探索更进了一步。在2011年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个竞赛项目中,马岩松提交了一个与当地环境直接对抗的设计方案。“我去过那个地方,环境非常冷酷,不是很人性的感觉,但我觉得人们的生活应该是美好的。所以我要用这个设计来消解都市的冷漠无情。”在这个城市综合区里,马岩松在建筑中心设计了山谷式的城市空间,与建筑外部的网格式空间形成了巨大反差。“这个竞赛的业主是一对姐妹,她们觉得一般的城市都是男人做的,但未来的城市应该是自然的。

不仅要用建筑与环境对话,马岩松还尝试用建筑改变环境。在广西北海的一个像山的沿海住宅项目,他提出了一个“假山”的方案。“那个地方其实非常荒凉,有人觉得这栋楼挡住了后面的视线,其实这里原来根本就没有人。现在这个楼前方变成了很好的公共空间,每天都有很多人来这里,他们认为这儿是一个有水有山的好地方。”马岩松的这座“假山”由很多平台组成,可以在平台上看海,建筑立面上的洞可以用来攀岩,屋顶上还有游泳池,像一个微型城市。

在北海建山,去贵阳造瀑布,马岩松的每一个设计方案,几乎都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贵阳的“山水之城”,是一个从中国山水画衍生而来的作品。“我们将各层错开,让公共空间、花园能出现在高层建筑上。现在我们都探讨高层建筑的舒适性、环保和节能,我们这个建筑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技术,每层花园会为下面一层提供遮阳,而电梯也不是很舒适,因为没有那么大的核心筒,我们只是想让人少停几层,所以电梯会每四层、五层停一次,然后人们从电梯下来步行走上去两层,因为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互相见面。”

马岩松一直认为,北京城之所以漂亮,不仅仅是因为这里种了很多树,景山、北海,这些都是景;一座园林能作为文物,不仅仅因为它是一座花园,还具有一种精神性。“我觉得我们既然能在不同的尺度中融入精神性,小到一个盆景,大到一座城市,那如何在现代的高密度城市中达到相同的境界?这是现在亚洲或世界高密度城市应该直面的问题。”

当马岩松重新看到自己学生时期的作品时,他发现所有的图里都有同一种理想在里面。“这个理想就是,城市能变成开放、文明的、有情感的城市。我心中的山水城市,就是这样一个理想中的未来城市。”2006年的时候,马岩松做过一个设计方案叫“北京2050”,在那个方案里,北京城又回到了他儿时记忆里的可爱模样。“我还是希望,到那时候我能实现这个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