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女性意识的觉醒:韦瑟罗尔奶奶形象评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女性意识的觉醒:韦瑟罗尔奶奶形象评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是美国南方女作家凯瑟琳・安・波特的知名短篇小说,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一生坎坷、饱经风霜、操劳一生、意志坚强、性格倔强老妇的形象。本文从三个阶段分析了韦瑟罗尔奶奶从丧失自我到发现自我的女性意识逐渐觉醒的过程。

关键词: 《韦瑟罗尔奶奶》女性意识觉醒

凯瑟琳・安・波特,美国著名的南方女性作家,她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性与完美的艺术性的高度统一而获得普遍赞誉,蜚声文坛。波特以中、短篇小说见长,她的《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堪称其短篇小说的典范。在该小说中,作者运用意识流手法向读者呈现了韦瑟罗尔奶奶生命最后一天的内心活动,人们看到了她从20岁在婚礼上遭未婚夫抛弃到80岁因病而终的坎坷的一生。小说中的韦瑟罗尔奶奶经历了向男权社会屈从到追求自己的独立人格再到自我意识的觉醒这一成长历程,成为了南方妇女成长的典型,体现了男权社会向两性平等社会转型过程中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过程。

一、对传统社会的屈从

韦瑟罗尔奶奶生活在20世纪初的美国小城镇,她的生活充满了波折,她一生操劳,生活的全部重心都围绕着她的家庭。她要照顾孩子,料理家务,她清楚地记得“要煮多少人的饭,缝制多少人的衣服,还要种多少菜地”。即使在孩子出生之前她也要骑着马在冬天的乡村道路上奔波,还要一宿一宿不睡觉,坐着照顾害病的马,害病的黑人和害病的孩子,几乎一个也没少。为了家,为了孩子,她把自己的幸福、自由、权利都让给了别人,心甘情愿地付出她所有的爱,而从没想过索取爱的回报。韦瑟罗尔奶奶在丈夫死后独自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至死她都在考虑如何处置家中的田地,怎样安排儿女的生活。她完全可以改嫁,可以去追寻自己的爱情,可是她也没有这样做。她为了家庭的完整和和谐而自愿放弃本应该属于自己的幸福,她的身上有一种传统的美德。对家庭的忠诚、负责,让她默默地忍受内心对爱的渴望和煎熬,而不违背社会道德去追求自己的生活。这样一个辛苦一生的女人,顺其自然地接受了生活中的变故。

正如小说的标题The Jilting of Granny Weatherall所暗示的,她一生都在被抛弃:她在年轻时遭到第一个恋人乔治的遗弃,那是她一生当中最刻骨铭心的事情,她披着婚纱,摆出雪白的蛋糕等着她的未婚夫来教堂娶她做新娘,但最后乔治的身影却始终没有出现。随着岁月的流逝,韦瑟罗尔奶奶最终原谅了负心人乔治,甚至在弥留之际仍要见一见六十年前弃她而去的恋人。丈夫约翰代替乔治进入她的生活后,命运又一次捉弄了她,英年早逝的丈夫没有给她任何死亡的信号,抛下她带着孩子饱尝生活的艰辛,随后她最喜爱的孩子也离她而去。随遇而安、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使韦瑟罗尔奶奶在生活中不主动去寻求改变,而是任由各种变故降临到她的身上。

由于根深蒂固的以男性为中心所形成的女性传统文化和传统意识――女孩子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做好男人的附属品,为了所谓的爱情,她们必须做的就是准备奉献自己,所以在婚礼当天韦瑟罗尔被乔治抛弃时,她一个人默默地承受了一切。在她生存的社会中,男人为所欲为,不必为自己做过的事负责,但社会对妇女的要求却紧紧束缚着她。在丈夫约翰去世之后韦瑟罗尔奶奶也是独立生活着,自己打理着庄园的事物,自己抚养子女长大,教育他们不要浪费,扮演着一个该由男人扮演的角色,温柔的一面渐渐退化。没有丈夫的呵护与分担,自己承受着一切,内心痛苦而孤独。

二、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和当时社会的其他女性相比,韦瑟罗尔奶奶是一个有着鲜明个性的人物,是一个独立、刚强、意志坚强的女性。她留给人们的印象是一个将生活牢牢掌握在她的控制之中的人。她用她的思想和言行控制着周围的环境和人们。她不停地发号施令,把一切都处理得井井有条、妥妥当当,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干,甚至在弥留之际仍想着安排家务事。面对人生无数的坎坷,韦瑟罗尔没有依赖于任何外界力量,没有悲观与绝望,她依赖的是自己。乔治、约翰和她最喜欢的孩子相继抛弃了她,这一切让她意识到了外界的一切都是靠不住的,只有靠自己。这一切造就了她独立坚强的性格。在临死前,她依然认为自己是坚强的,不靠医生也不靠儿女,自己同死亡作斗争。韦瑟罗尔没有让自己的不幸支配自己的生活,在第一次失恋之后,她没有悲观失望,而是选择了新的婚姻。在丈夫离自己而去时,她也没有意志消沉,抱怨上天的不公,相反,她的毅力再一次得到了考验,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很好地维持着家庭的正常运转,并以此为豪,甚至想告诉丈夫她做得很好。在上帝即将抛弃她时,她也付出了最后的努力来证明自己的力量。

在传统文化中,世界是男人的世界,文化是男性的文化。在父权制起主导作用的意识形态领域中,女人应该是女儿、姐妹、妻子、母亲――是人种的附件,处于附属男性的地位。其实性别角色是后天形成的,是社会与文化的产物。法国最具代表性的女性主义批评家西蒙娜・德・波伏瓦在她的著作《第二性》中有一句广为人知的名言:“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这句话的深层含意就是所谓女性本质是根据父权制的需要制造出来的。虽然婚礼上新郎乔治的缺席给韦瑟罗尔以沉重的打击,给她的生活带来了混乱,但此后的60年里,她变混乱为有序,始终按自己的打算生活,一直讨厌措手不及的她把一切安排得有条有理。这种转变实质上显示出女性意识逐渐觉醒。女人不应作为附属品活着,要为自我解放和自我独立而斗争。女性的觉醒是时代的产物,她们意识到妇女人格的问题,向社会发出“妇女人权”的强烈呐喊。作为一名女性,韦瑟罗尔奶奶独立的人生无疑是对父权社会中视女人为低人一等的“第二性”的性别歧视传统的一个绝好的讽刺。作者波特通过这一人物,表达了20世纪初西方女性对精神自由和地位平等的追求,对女性独立的期望,反映了女性反抗传统、寻求自我、追求独立人格的主题。

三、自我意识的觉醒

小说发生在20世纪初美国南方的一个小城镇,美国南方女性总体来说是南方父权制度的产物,是社会制度的服从者,而且她们尚未意识到父权社会强加于她们的“他者”的形象。根据拉康的理论:“认识通过认同于某个形象而产生自我的功能。”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就是不断认同的历程。对于被压抑或被排斥的群体来说,需要有一个理想的目标群体可以认同,从而摆脱社会强加的“他者”形象,实现真正的自我。但是韦瑟罗尔奶奶这一代南方女性是被孤立的群体,她们的生活圈子只局限在家庭。然而她却是一位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尽管这种反叛是自发的,却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她模糊自我的觉醒。

小说中,诸多苦难的磨砺使韦瑟罗尔奶奶愈加独立、坚强和自信,已不再像从前那样把约翰当男子汉了。而且她还想着再见到约翰时指着“活证据”――已长大成人的孩子骄傲而自豪地说:“怎么样,得不坏吧?”更为重要的是,在生命之灯熄灭前韦瑟罗尔奶奶总结自己几十年的人生历程时,对于自己的被男人所弃有了新的认识,对人生的顿悟于生命即将结束之时适时地到来。尽管跟任何别的女人一样有着美满的家庭、心爱的丈夫和乖巧的孩子,弥留之际的奶奶还是意识到了:“除了家庭,男人和孩子之外,还有别的什么哪。那不是一切吧?反正有什么我没到手。”“那不是一切”的诘问表明奶奶的自我意识开始进一步觉醒,她开始明白幸福的婚姻、家庭并非女人生命的全部,而女性的尊严、同男人平等的主题地位同样也是人生的重要追求。死神一步步逼近,奶奶等待着她心中的上帝向她显现奇迹,但同60年前相同的一幕又出现了:没有奇迹。奶奶再次遭遇被弃之痛,不同的是,这一次是被她所笃信的上帝所弃。上帝,以其被父权制社会所创造的男性形象代表了这个社会的终极权威。但对于饱经沧桑、历经苦难却始终坚持抗争的韦瑟罗尔奶奶来说,这再次的被弃只能使她的反抗更加坚决。“哦,不,没有什么比这更残忍了,我永远不原谅它。”这是她临终前的顿悟,随之而来的是她深吸一口气将象征生命的蜡烛吹灭。韦瑟罗尔奶奶在她的一生结束时的觉醒给现代女性带来了希望,那就是女性自己作为“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是她们在观念上心理上对于自身的确立。唯有如此,女性们才能把自己从困厄与悲哀中解放出来,做自己命运的主人。波特通过刻画这一倔强的女性人物来表现女性坚韧的意志和独立的性格特征。尽管经历了风风雨雨,但女性们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战胜磨难,获得尊重,这一切都标志着,随着女权运动的深入发展,女性意识开始觉醒。

这部短篇小说虽然故事平淡无奇,但构思精巧、寓意深刻,波特以她独特的女性视角塑造了一个饱经风霜、倔强的老妇人形象,旨在通过展示妇女生存的艰难来唤醒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批评社会对妇女的不平等对待。波特赞美妇女的觉醒与反抗,讴歌女性的伟大与坚强,表达了现代派主题之一:丧失自我,寻找自我,发现自我。波特把妇女所受婚姻、家庭、社会环境的限制和羁绊,受传统观念与道德伦理的束缚,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提了出来,充分体现出女性意识的本质内涵。正是在这部作品里,波特象征性地表达了自己对旧的精神文化遗产的批判态度,暗示着女性意识所强调的独立的、与男性分享的文化要求与社会意识形态。

参考文献:

[1]邓绪新.英语文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李公昭,朱荣杰.20世界美国文学导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3]张春玲.波特作品中女性意识觉醒的过程[J].学术交流,2004,(6).

[4]刘雪琪.女权主义理论关照下的韦瑟罗尔奶奶形象评析[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12):24.

[5]郑秋萍.不同的个性相同的命运[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4,(2):25.

[6]王黎云.对“真实生活”的追求[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