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为中国政治建设出谋划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为中国政治建设出谋划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本刊讯 (霍伟华) 11月27日,由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学会主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承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近60位著名政治学专家、学者各抒已见,研讨的内容几乎囊括了中国政治建设的方方面面。

会议的学术研讨共分为三场。第一场讨论中,学者们围绕政治体制改革、民主制度建设、结构与运行机制、中国政治建设的目标与途径、中国基层政治治理等话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高放教授指出,政治建设的核心是民主制度建设,他着重分析了在中国推进民主制度建设面临的五个观念上的障碍。国家行政学院徐鸿武教授认为,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就必须加强领导体制、新闻体制、监督体制的改革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北京大学李景鹏教授指出,中国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是政治管理权力驯服了民主,而改革的目标则是让民主驯服政治管理权力。中国人民大学李景治教授围绕结构与运行机制的调适问题,指出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就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党的决策权,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决策权与执行权,进一步加强监督权。中国行政管理学会高小平研究员从行政管理学的角度指出,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就要用公共服务建设来使政府的管制行为与服务行为相统一。国家行政学院许耀桐教授对我国十二五规划建议的第41条有关行政体制改革主要任务的内容进行了精彩的解读。北京师范大学施雪华教授从权威、效能、民主、秩序四个方面分析了21世纪前半期中国政治建设的目标任务和途径方法。国家行政学院刘熙瑞教授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必须首先终结西方学者的“历史终结论”,这是研究中国政治的民主模式的前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戴长征教授探讨了现行城乡社区自治体制所面临的若干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框架性的思考和建议。

第二场讨论中,有学者指出我国社会管理体制面临的新挑战;有学者分析了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特征与前景;有学者着重探讨了人民政协的相关问题;还有学者总结了中国政治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国家行政学院龚维斌教授总结了新的社会阶层、新的社会组织、新的社会需求、新的社会事务、新的社会心态、新的社会矛盾对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朱世海副教授和中央党校刘学军教授分别就政协委员产生机制引进选举的意义,以及在协商主体、内容、形式、程序、界别、法律保障等方面推进政治协商制度建设发表了独到见解。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熊光清副教授对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特征进行了归纳并就其发展前景提出了前瞻性的判断。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王继宣教授提炼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经验和道路,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第三场研讨主要围绕当代中国的国家自主性、民族关系发展、外交决策机制、宪法财产权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有关问题进行。中国人民大学李月军研究员着重讨论了中国国家自主性的基本构成、不同层次与向度、影响因素、以及转型和制度化所面临的困境。中央民族大学李俊清教授指出,我国在制定民族政策时有必要重新强调民族概念的历史文化内涵,而淡化其利益关联。外交学院王春英教授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决策机制的变化,她认为,随着民主的扩大,集中的弱化,我国已经初步实现了机制化的外交决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陶庆教授探讨了宪法财产权这一分析工具对于当下中国建设的意义和作用。北京外国语大学史泽华副教授讨论了科学发展观的政治文化价值及实践中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的冉冉博士就环保失责对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合法性造成的不同影响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学会名誉会长徐鸿武对会议进行了总结。他认为,这次会议有三个特点:一是参会人员层次高,不仅有德高望重的学界前辈,更有已经成为科研中坚力量、在各自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著名中青年学者;二是研讨水平高,会议汇聚了有关中国政治研究各个层面――从价值到制度到政策――的丰硕成果,提出了很多深刻的见解和启人深思的问题;三是展现了良好的学风,参会学者们严谨求实的态度为学会的研讨营造了充满浓厚学术气息的氛围。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张新民副校长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学会会长王浦劬教授、名誉会长徐鸿武教授、副会长高小平研究员也先后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