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香奈儿流动艺术展览馆看流动几何设计形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香奈儿流动艺术展览馆看流动几何设计形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流动空间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在中国古代便有适应游牧民族迁徙定居的蒙古包,而展览馆的兴起便得追溯到第一届水晶宫世界博览会。由于传统的展览模式有着地域与时间的局限,造成了信息的堵塞和资源的浪费,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流动展览模式孕育而生。其中的经典作品便是扎哈・哈迪德设计的香奈儿流动艺术展览馆,扎哈・哈迪德受至上主义和构成主义的影响,善于运用流动几何设计形式。在香奈儿流动艺术展览馆中她以香奈儿经典菱形手袋为灵感,创造出富有流动感的螺旋形展馆造型以及内部流畅的几何空间。结合其可拆分的单元结构,使香奈儿流动展厅从2008年起陆续在香港、东京、纽约、莫斯科、伦敦和巴黎巡展,轰动了整个建筑行业。

【关键词】流动几何设计形式流动艺术展览馆扎哈・哈迪德香奈儿

一、流动空间与展览模式

在中国古代,蒙古族作为游牧民族从事于游牧生产常需要迁徙定所。于是经过千百年的探索,游牧民族终于一步步建造出了适用其劳作特点,选用木料、毛毡建造的蒙古包。以木杆为主要支撑材料的蒙古包给游牧民族自由迁徙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这便是中国早期流动空间建筑的雏形[1]。在国外,最早提出流动空间的是法国的空想建筑家――尤纳・弗里德曼,他在5O年代末提出的“移动建筑”的设想从而引起建筑界的极大争议。

从1851年英国伦敦海德公园举办的第一届水晶宫世界博览会开始,展览模式作为一个营销和共享并存的新形式孕育而生,给予了商品除了销售价值外还提供观赏价值。传统的展览模式局限于地域性以及临时性,使展览的内容不能得到共享和有效的传播,而且展览设施的短暂性,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于是,居于此类问题,流动展示作为一种新兴的展览模式开始被设计师们运用及实践。其中的经典作品便是由扎哈・哈迪德为香奈儿设计的流动艺术展览馆。

二、扎哈・哈迪德与流动几何设计形式

扎哈・哈迪德,伊拉克裔英国建筑师,2004年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她于1972年进入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学习建筑学,1977年获得硕士学位。在学习期间,哈迪德致力于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和塔特林、康定斯基的构成主义的研究,其今后的设计风格深受其影响。至上主义和构成主义强调情感抽象的理性,反对物象的具象传达。[2] 在动态的、抽象的几何构图中,运用冲突、穿插、叠合与错位的手法,创造出对比强烈、充满动感、极不稳定的视觉形象与构图效果[3]。反应在扎哈哈迪德的设计中是她在整体的建筑形态中十分重视“势”的表达,强调“流动感”的表现。利用动态的、抽象的空间和几何结构,来反映都市建筑繁复的特质。这种流动几何形式在德国的魏尔市维特拉家具厂消防站以及中国的广州歌剧院都有所体现。

德国魏尔市维特拉家具厂消防站的设计是由一系列的三角形、契性这种几何形体的线性板块聚集、交叉和叠合而成。作为墙体的板片之间既相互冲突却又向某一点聚集,给予建筑强烈的方向和流动感[4]。入口处的雨棚形成了整个形式构图的焦点,尖锐的造型像一把飞刀往天空刺出。投射在墙面上的阴影随阳光的照射角度改变而富有流动感。整个建筑在平面上就像几只纸折的飞镖。

广州歌剧院以其“圆润双砾”的设计方案在众多优秀方案脱颖而出并确定为实施方案。建筑的内部、外部以及城市空间看作是城市意象的连续片段,通过刻意的几何切合和连接,形成具有强烈几何形态的流动空间形式[5]。在室外^域,以几何三角形形体天花和具有流动性的倾斜柱体,墙体构成开放的公共空间,成为社会化的城市共享休闲场所。在室内区域中,同样贯彻了整个地景建筑的设计理念,借助大面积的玻璃与室外景观的内外相互交融,模糊了边界,构成流动和连续的功能交织、景观渗透的动态空间。

三、香奈儿流动艺术展览馆

扎哈・哈迪德以其敢于打破现代主义建筑所推崇的“形式服从功能”的思想,创造“功能追随形式”的新建筑理念和流动几何设计形式与香奈儿经典菱形手袋所有表达的含义完美的契合从而受到了香奈儿首席设计师卡尔・拉格斐的青睐,并应邀为香奈儿设计流动艺术展览馆。

3.1 以菱形格纹手袋为灵感

香奈儿流动艺术展览馆建立的目的是为了庆祝香奈儿经典菱形手袋l2.55 50周年而举办的。菱形手袋的设计者是其创始人香奈儿女士,她的设计敢于突破传统,为传统的手拿包加上背链,让女性得以解放双手。在形式上采用立体菱形成格纹由不断重复的几何菱形形成清晰的流动线条,避免了单一面料的枯燥,给予手袋流动活跃感。并且包包细节处理上设置了放零钱的隔层、放口红的小袋、附拉链的内袋、寓意MISS等都是香奈儿女士精心考究而成的。

香奈儿流动艺术展览馆的设计灵感来源于香奈儿经典菱格纹手袋,利用几何形形体构架组成展览馆外形与手袋的立体菱形成格纹相契合。菱形手袋内部这种对细节考究让扎哈哈迪德在展厅内部空间设计中也有所注重。展厅空间的内部与外部、明与暗、自然与人工景观这种人与空间的细节设计也在重塑每个展览空间的特性。

3.2 螺旋形展馆造型

香奈儿流动展馆的弧形流动形体是扎哈・哈迪德近来对自然有机系统的研究成果,在自然界中,有机系统的生长是最频繁的,这恰好适应了建筑周边向外扩展的需要。香奈儿流动展馆的有机形体演变于自然界的螺旋形贝壳。在纯粹的几何造型中,环形地盘的弧形流线有着螺旋形向内运动与集中的趋势。展览馆随着建筑底盘按一定参数变形创造了一个环绕周边持续变化的流动空间。

3.3 流动空间设计

香奈儿艺术展览馆入口处是128平方米的巨大公共区域,弧线性的公共区域自然的引领人们进入内部的展览空间,巨大的入口公共空间设置符合了有机系统的生长,适应了建筑沿周边向外扩展的需要。内部是环绕弧形流线持续变化的多样性展览空间,呈350度以流动的自然几何定律建构成一个流畅而充满动感的相连空间。中心是一个65平面米的中庭。巧妙的引入了自然光线,为参观者提供了一处会面和讨论展览的地方[6]。这样的安排同时也能让参观者在观看展览的过程中,彼此相遇,促进交流。

3.4 可拆分单元结构

为了方便在不同城市间的大量搬运,香奈儿流动展馆是一座预制件组装而成的建筑物。由300片玻璃纤维、750组钢拧⒘串延伸式的弧度组件构成。展览馆有机体的外形由一系列轻质曲面组件构成。当展览馆需要在世界各地巡展时,组件可拆分成结构单元,方便运输管理。每个结构单元的宽度都不超过2.55m。拆分的接口既成为展馆外立面的主要特征,也为展馆内部营造空间透视的节奏感[7]。其可拆分的单元模块便是香奈儿流动展厅从2008年起陆续在香港、东京、纽约、莫斯科、伦敦和巴黎巡展的结构基础。

四、总结

香奈儿流动艺术展览馆是扎哈・哈迪德在过去30多年里对自然环境与人工系统相结合的的不断探索的成果,利用数据成像软件及施工技术的复杂性和先进性使流动艺术展览馆的建造成为可能,其几何形态的流动空间,实现了展览空间的持续蜕变,它打破了传统设计的局限,它不再是20世纪工业时代的重复建筑。而是运用新型空间理念和大胆创新的流动几何设计形式,改变了我们对未来展览空间的憧憬。

参考文献:

[1] 常莉. 浅谈移动展览模式[J]. 科技信息. 2010(17)

[2] Martin Ruestchi,刘胜杰. 扎哈・哈迪德与至上主义[J]. 城市环境设计. 2010(09)

[3] 任小君. 我国城市消防视觉文化形象价值研究[D]. 西南大学 2014

[4] 何亚男. 自由与重生――德国维特拉消防站建筑空间的解读[J]. 大众文艺. 2011(22)

[5] 黄捷,张广源. 艺术性与自然性的表达――广州歌剧院设计创新与实践[J]. 建筑技艺. 2012(04)

[6] 一本 .流动的艺术香奈儿当代艺术展览馆[J]. 明日风尚 2008年01期

[7] 杨鑫. 香奈儿流动艺术展览馆[J]. 风景园林. 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