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形势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建设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形势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建设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形势的变化,高职学生的总体素质明显下滑。文章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探讨了新形势下高职专业建设的思路。

【关键词】新形势 高职 酒店管理 专业建设

近5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受高考生源总量减少,新建本科院校数量增加及家长对高职教育的偏见等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的生源数量、质量急剧下降,学生入学的录取分数线越来越低,个别省份的录取分数线低于200分,有的省份甚至没有录取分数线,实施注册入学。以陕西为例,2008年高职文史类录取分数线为300分,理工类280分;2012年高职文史类录取分数线240分,比2008年下降20%,理工类200分,比2008年下降28.57%。随着录取分数线的不断下降,高职学生的基础越来越薄弱,他们的学习能力、学习主动性、自我控制能力等明显下滑。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针对学生现状,实施人才培养已成为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探讨了新形势下高职专业建设的思路。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决定了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决定了专业需要构建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建设什么样的师资队伍、创造什么样的教学条件、采取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专业建设的根本。目前,关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存在三种误区:第一种误区是定位模糊,即笼统地定位为“培养酒店管理人才”,但究竟培养哪一类、哪个层次的管理人才,含糊不清。第二种误区是定位过低,这类定位往往是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为依据,过分强调专业培养目标为一线操作、服务性人才,甚至定位为酒店服务员。显然,16号文件中关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的描述是针对大多数技术性较强的专业而言的,这一定位并不适合酒店管理这一特殊的专业。第三种误区是定位过高,即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酒店中、高层管理者,这种定位明显脱离了高职学生的实际,只能是一种理想。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既不同于中职酒店管理专业,也不同于普通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更不同于普通的技术流的高职专业。因此,专业定位既要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又要符合酒店行业的实际。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应为“培养四、五星级酒店前厅、客房、餐饮、康乐等部门的基层管理人员”,再具体一点,即定位为培养四星级和五星级酒店各部门的主管,主管这一定位既不拔高,也不降低。根据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已毕业学生的跟踪调研,80%左右的学生在酒店工作2~4年内能达到主管这一位置。由此可见,主管这一定位是非常适合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

课程设置

结合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的实际,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遵循以下思路:

1.淡化专业概念,强化通识教育

纵观各院校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几乎没有明显的差别,而且过分强调了专业的概念,开设的专业课程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但课程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淡化专业概念,加大通识课程的比例。如增加《社交礼仪》、《办公自动化》、《职业素养》、《交际与沟通》、《演讲与口才》等课程。

2.淡化管理类课程,强化业务操作课程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加大业务操作课程如《餐饮操作技能》、《客房操作技能》、《前厅操作技能》等课程的比例,而将侧重涉及酒店中、高层管理者内容的管理类课程如《酒店公共关系》、《酒店战略管理》、《旅游经济学》等毫不留情的“割爱”。

3.淡化理论课程,强化实践课程

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构建“课内实训—校内实训—酒店参观认知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的立体化、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校学习2年,利用1年时间到酒店实习。1年的酒店实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专业顶岗实习,时间为半年,这一阶段实习的主要任务是在酒店前厅、餐饮、客房等几个核心部门的一线岗位轮岗实习。通过实习,了解酒店的组织结构,掌握酒店各部门的运作流程和操作规范。第二阶段为毕业实习,时间为半年,这一阶段的实习重点应与第一阶段不同,应尽可能在酒店的基层管理岗位上实习,如担任领班或主管助理,通过这一阶段的实习,使学生掌握酒店基层管理的基本内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根据学校的教学实际和酒店的需求,可灵活安排实习时间,既可在最后1年连续实施实习,也可将两个阶段的实习安排在不同的学期。

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高职院校在酒店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上的思路主要是建设“双师型”素质教师。虽然从数量上看,“双师型”素质教师的数量、比例在增加,但所谓的“双师型”教师大多只是持有某类职业资格证,并没有实际从业经验。真正既熟练掌握酒店的操作流程和技能,又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双师型”素质教师仍然是凤毛麟角。

为解决这一难题,突出引进、培养、聘请三条途径:一是柔性引进在酒店界颇有影响、实践经验丰富的业界人员作为专业带头人,实现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提升学校实践教学的整体水平;二是通过到企业轮岗工作、挂职实践的方法,培养整个教师团队。每年选派1~2名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时间为半年到一年;同时鼓励教师寒暑假到合作酒店进行实践锻炼,力求使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师100%拥有企业实践的经历;三是聘请一批酒店行业一线管理人员或部门经理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一方面通过他们生动活泼、密切结合酒店实践的案例教学来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实践氛围,另一方面是通过他们对学生的顶岗实习进行指导和管理。经过几年的努力,使酒店管理专业形成一支既能从事学做合一课程教学、也能从事技能实训指导,既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又拥有行业技术职务证书的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在学生培养、专业教学、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安排与管理、学生就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促进学生的成长与专业的建设。

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1.建设生产型校内实训基地

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建立了酒店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训室,这些实训室在学生餐饮、客房等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就其功能来看,只能在提高学生具体的操作技能上发挥作用,如餐饮的托盘、斟酒、摆台,客房的清洁程序等。这些基本技能的掌握尽管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因其是学生进入酒店行业的必备技能。然而,客观地讲,这只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最基本、最初级的能力。一个对酒店行业一无所知的打工人员,在酒店中只要进行最多两个月时间的培训与实践,就可熟练掌握这些技能。因此,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绝非单纯的操作技能训练场所,而更应该重视对学生具备更高层次实践能力的培养。比如对学生酒店实际经营运作能力(销售、成本控制等)的培养。因此,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而言,建设生产型校内实训基地是实现专业综合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

对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而言,什么是生产型实训基地? 简而言之,就是在校内投入实际运行的酒店、餐厅或酒吧。在建设生产型实训基地过程中,应遵循以下思路:

首先,学校自建酒店,从功能上看,不仅要满足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需要, 更要面向社会,成为一个独立经营核算的企业。目前,不少学校建造了“学术交流中心”,但普遍现状是更偏重经济效益, 诸多原因导致专业教学与实际运营很难结合。当然,作为独立核算的实体,注重经济效益无可厚非,也是其生存的根本。但不妨可以拓宽思路,除了酒店传统的业务之外,借助专业丰富的教学资源, 在酒店从业人员培训方面可以大做文章,既深化了校企合作,又能带来必要的收益。

其次,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客观情况来进行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酒店投资过高,可以选择投资相对较低的餐厅、酒吧等。另外,还可以进一步扩展校企合作的覆盖面,积极探索引入社会资本在学校投资兴建酒店、餐厅,构建“互惠互利,校企互动”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新模式。

2.建立合作共赢、区位合理的校外实训基地

近年来,随着我国酒店业的迅速发展和酒店“招工难”的现实,高职院校比较容易地建立了较多的酒店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满足了学生的认知实习、毕业实习,实现了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满足了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等工作。但同时也普遍存在校企合作形式单一,合作层次不深的事实。在合作过程中,大多数合作酒店把学生当成廉价的劳动力,与学校合作的目的是降低人工成本。学生在长达半年或一年的实习过程中,往往被安排在某一固定的一线服务岗位上从事单一的工作,没有机会轮岗,关键能力未得到培养,导致学生流失和抱怨严重,校企双方疲于应付学生的心理疏导。因此,学校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时应树立战略眼光,遵循以下原则:

(1)择优

在选择合作酒店时,优先选择五星级酒店、国际知名品牌酒店管理集团管理的酒店作为合作方。由于五星级酒店、国际知名品牌酒店管理集团在管理运营上相对规范、科学。因此,与这种档次的酒店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大有裨益。

(2)共赢

在与酒店合作中,涉及到酒店、学校、学生三方的利益,任何一方的利益受损都会影响合作的长久性。因此,在合作过程中,应综合平衡各方利益,实现共赢,从而保证校外实训基地的稳定性和长久性。

(3)区位合理

酒店区位是保证酒店获得投资回报的重要因素,目前以北京、上海、广东为中心的区域板块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酒店数量最为集中的地区,也是酒店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在选择校外实训基地的过程中,除考虑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因素外,还应与中国酒店业的发展主流相适应,校外实训基地的区位应当布局合理。

合理的区位分布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范围的不断扩大,生源已不局限于某个省份,在实习就业的选择中必然会出现多区域选择的趋势。因而高职院校在实习基地的选择和布局中应当从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角度出发,兼顾不同区域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可能性,建立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基地,避免校外实训基地区位分布过于集中的情况。

参考文献:

[1]周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选择性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8(11).

[2]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探讨[EB/OL]

[3]张煜.“双证书”导向的实训基地建设——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浅析[J].太原大学学报,2011,(4).

[4]张建庆.能力本位下的酒店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J].职教论坛,2009,(29).

作者单位:西安思源学院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