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回归音乐本位 再探主题记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回归音乐本位 再探主题记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轰轰烈烈的新课改十年中,音乐欣赏教学内容不断完善,教学手段不断丰富,但对于学生对音乐欣赏教学的兴趣却远远比不上歌唱教学,孩子们的茫然与低调经常会让我们的课堂变得黯然无色。特别是在欣赏教学中对乐曲主题音乐体验与记忆的过程始终困扰着许多音乐教师,以致学生对作品聆听了一节课,但课后却哼唱不出乐曲的主题旋律,有的甚至连乐曲的题目都抛之脑后。音乐欣赏课应该让学生感受什么?体验什么?记忆什么?以往的“感受与鉴赏”这一块教学内容在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中调整为“感受与欣赏”。虽然中间只有一字之差,但它带给我们更多的却是思考。“欣赏”的意思是“怀着一种喜悦的心情,感受、体验美好的事物”,如何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做到心随乐动,穿“乐”在美妙的音乐中?当我们肩负欣赏教学这个重任时,“名不符实”的课堂却一度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听了这首乐曲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到了什么,你好像看到了什么……”任何对音乐的感受都来自于听,这种体验应该是一种令人愉悦的,实实在在的,也是一个充满情感富于理性的体验过程。摆脱重形式轻成效的教学,我们如何将欣赏变为“心”赏?如何让学生穿“乐”在反复的体验的过程中?新课程新课堂,需要我们能够正确理解新理念,回归到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上,在不断尝试中提炼适合不同年龄学生感知音乐的多方位的音乐体验形式。

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欣赏教学实效性,笔者针对本校四、五年级学生课内外音乐欣赏兴趣方面做了对比性的调查:

通过以上表格的分析显而易见的让我们发现对于学生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众多问题。

原因:听不懂音乐,怕回答错问题,总是反复听反复唱没有意思……

分析:

1、歌唱教学过程中学生有更多自由表现的机会,而欣赏仅仅局限在听的范围内,学生聆听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

2、教学内容单一。缺乏对音乐多方面的体验与正确引导,学生对乐曲音乐要素的感知趋于形式化,不能深入理解作品内涵,导致聆听无兴趣。

3、重形式,轻成效,教师惯于自己的语言解释音乐,忽略及否决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表述。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费尽周折绞尽脑汁地寻求所谓课堂中的“亮点”,而这“亮点”往往点亮的不是学生的兴趣,不是学生对音乐的审美体验的过程,照亮的也不是我们新课程中课改之路,“亮”在教师课堂教学的形式上,“亮”在音乐教学的非音乐因素上。而真正的音乐本位却被遗忘在某个记忆的角落里。喜欢听音乐,但不喜欢听教材上的音乐,这不同的数据向我们显示了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还需努力的方向,兴趣的引导,策略的选择,教材的整合、方法的运用等,需要我们好好思考,细细酝酿。

一直在思考为什么现在如此流行“穿越”这个词,穿越剧、穿越文、穿越歌曲,不同的人群对此回答也是截然不同的。有的说:可以释放压力,也有人说这是一种时代趋势。孩子们却用稚嫩的声音回答了一个既简单而又令人深思的答案:“看穿越剧感觉人很轻松,也很新鲜”。不管穿越剧,穿越小说等在社会中是否得到赞同或批判,它能让孩子们对如此遥远的历史时空产生极大的吸引力。从中给我更多的是启示,能否让我们的欣赏课也“穿乐”一次,穿越音乐的时空,让孩子们走进音乐,在体验中用心去感受音乐带来的无限乐趣。作为主题音乐。它所体现的是乐曲最核心的本质,也体现了作品最根本的构思,在体验的过程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用全部的心智去关注音乐、感受音乐。古人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能主动参与音乐体验的动力之源。众观课堂中这些简单易行的教学手段也恰恰是能够真正引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有效方法。

这些众所周知的教学方法在如今的欣赏课堂中都会或多或少的得以体现,但在我们自认为是精彩瞬间生成的一刻,所谓的精彩又伴随学生的兴趣瞬间消失了。它留给学生的不是对音乐深入的体验,而只是对音乐的一种在听觉、视觉、动觉等感官最表象的反映。回归音乐本位应突出音乐学科的“音乐性”,教学过程的设计应关注音乐本体,教学过程应注重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一切辅助教学的手段都是为引导学生体验音乐而服务的,因此我们应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尝试用新理念来包装这些旧方法,留住瞬间生成的精彩课堂。

一、听唱融合体验,主题记忆系统化

在欣赏教学中对主题旋律的反复听唱是引导学生对音乐理解与记忆的一个比较有效的教学手段,因此听唱并举能够使学生对乐曲有全面感受与提升。能让学生对音乐的表现要素、音乐情感、音乐风格等有更深入的体验,音乐是流逝的艺术,只有耳朵才能捕到它,也只有记忆才能抓住它,而对于音乐记忆最有效的方法是反复听反复唱。如何让这种枯燥的反复变成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

在教育教学展示活动中张越琼老师用一节精彩的《幽默曲》向我们做了最好的诠释,教师充分运用奥尔夫教育体系中的“节奏基石”——最小形态的固定节奏型,将其贯穿在整个对主题音乐体验与记忆过程中,在第一个主题的体验过程中教师只是用了一个简单的设计——模仿,让学生不知不觉进入了学习的状态,在一遍遍的聆听过程中幽默的语言引导学生逐一改变不同的拍打节奏的方式,使学生在反复聆听的过程中兴趣十足,在模唱的过程中教师还是紧紧把握音乐的“骨干”,灵活运用柯达伊教学法中对节奏的读法,并融入乐曲旋律中,使学生对连续附点节奏的旋律准确稳固地得到掌握。之后巧妙的旋律接唱更是让学生流连忘返。教师将乐曲的每小节分配给各组,在教师手势的引导下,学生在演唱的同时用身体律动表现自己的音高,兴致勃勃的孩子们在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中扮演着属于自己的角色,让每位学生在参与中真切的感受到自己就是乐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复的听与唱不但没有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反而成为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这种动力来自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理解与挖掘,来自于教师对学生心理的关爱,更来自教师对教学方法策略的精心揣摩,才使得学生对主题音乐的体验与记忆过程始终保持着“新鲜”。

在感性先于理性,体验先于认知的听唱的过程中。学生对乐段的体验、乐句的体验、要素的感知。都是在教师引领下的参与中由模仿到表现,由节奏到乐段的系统化的体验过程中获得的,学生在每一次不同形式的聆听过程中品尝到体验音乐的乐趣。感受音乐的美妙,同时也在随之自主调动的多感官中,积极主动地聆听和思考,在反复中逐步积累对音乐的体验。最终获得更为丰富的音乐情感体验。

二、体态律动体验,主题记忆趣味化

学生对音乐的感受首先是以聆听音乐接受音乐体验为前提,通过听觉产生印象,同时运用身体动作作为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形式,也是学生对音乐理解由感性通向理性的桥梁。体态律动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发展内心听觉和提高音乐记忆能力,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作品欣赏的需要及学生年龄特点设计简单的体态律动,让学生随乐而动,帮助学生体验乐句、节奏、音高、速度、力度等细微的音乐要素变化,在音乐活动的参与中感知音乐,记忆音乐。在《幽默曲》这节课中。达尔克罗兹教育体系中的体态律动得到充分的展示,在教师示范演唱第一主题曲谱的同时。学生听辨教师所唱的是否与自己组相符的旋律,并以富有动感的站立。坐下,身体提沉等不同形式定位自己的姿态,学生对旋律音高、强弱、速度、情感的表现,在似乎游戏化的学习中不言而喻的体现着,在有目的的聆听与演唱中过程中。快乐体验更成为孩子们学习的“导航仪”,在培养学生内心听觉的同时,不断反复巩固的过程学生对连续附点节奏的旋律曲谱的学唱也是显得那么游刃有余,主题音乐的记忆得到进一步的加深。

音乐是在时间中流动的,如何将乐段聆听得更清楚,将乐句分析的更透彻,也许很多成人可以很快识别旋律或音色变化,但对于一般的儿童却不可能达到这个水准,因此通过音乐声响的体态外化表现能让孩子们在对音乐的体验过程中变得更细腻和趣味化。在聆听乐曲第二主题时教师牢牢把握旋律走向的特点,以“传递转球”的音乐游戏,让学生在传递的过程中轻松感受乐句的划分,形象地表现旋律的起伏、速度的变化等,这个过程都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教师对学生没有过多言语上的要求,更多的是以身示范引领者每个孩子。当孩子们自豪的从老师那里接过那个正在旋转的“球”时,它所体验到的不仅仅是游戏,而是在律动中感受对乐曲中乐句的划分、乐句中音乐要素的体验、音乐情感的表现。和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的完美体现。

三、图谱演绎体验。主题记忆音乐化

乐谱作为记录音乐的符号,其目的是对音乐做出最为精确的反应和记忆,但它却不能直观的反映音乐某种要寨的特点,使其往往成为孩子们体验音乐参与音乐的“拦路虎”。图形谱是有助于学生理解音乐的一种有效形式。往往能直观、形象化的展现音乐中的旋律的不同力度、节奏、旋律走向等变化,还能将乐曲的结构特点清晰的呈现给学生。但有时却成为教师公开课中课件中的“加花”,学生走马观花般的浏览了一次,唯一留给他们的只是画一画——有趣,看一看——漂亮,这种表面上的体验学生究竟能体验到什么呢?学生的回答还是:“优美的,抒情的,我仿佛看到了……”

如果我们能在深入挖掘教材的基础上,在音乐中有效运用与作品贴切的图谱资源,那将对我们的课堂带来焕然一新的感觉。在张蕾老师一节富有人生哲理的欣赏课《如歌的行板》中,让笔者得到了更多的启示。教师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音乐的体验,其中对主题旋律的欣赏时,运用直观的旋律线来表现音乐的行进方向,让学生在连续下行的模唱中体验乐句呼吸中时而气长时而气短,郁闷与压抑的情绪,将人时而忧郁,时而看到希望的内心情绪的变化完全体现在起伏的旋律线中,这种融合不同于往日我们在教学中图谱运用的表体性、孤立性,而是在巧妙有效引导中融合了音乐的要素的体验,凸显出了教学中的音乐本位,一条条简单的旋律线条辅助学生在反复模唱中体验音乐要素的过程中更深入的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心境,这种绝妙的设计让学生对主题音乐产生了尤为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有效运用这些可以辅助教学的资源,将图谱音乐化,借助图谱帮助学生在音乐活动体验中形象地掌握音乐的速度、旋律、节奏、乐句、结构等特点,进一步提高学生音乐记忆能力与审美能力。

四、要素感知体验。主题记忆情感化

当流行歌曲风靡了学生音乐生活空间时,我们那教材中“古老”的作品似乎已被学生视为“昨夜星辰”,经典之作在现代孩子们心中已失去了往日的光辉,也就更谈不上“心赏”了,因此如何架起学生与乐曲情感体验的桥梁,让遥远的经典成为学生课堂中的美味大餐,让学生在有效的参与中感受音乐的美,品味音乐的美、回味音乐的美,对于学生情感体验一般要经历以下的过程:

音乐要素是构成乐曲情感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聆听中关注学生并有效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知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重要性。能够促进学生从情感体验中加深对音乐的记忆,进一步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认识和把握。在《如歌的行板》一课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对主题音乐的聆听中首先考虑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心理发展,分别用了两个温馨提示“我能用什么颜色描绘不同情绪音乐的变化。”“如果我是音乐家,我可以用哼唱和模唱所听到音乐反复的遍数。”让学生的心灵顿时穿越了遥远的时空距离,把自己置身在音乐情感之中。从乐曲主题旋律本身特点入手,在一遍遍聆听与模唱中,潜移默化的挖掘出构成音乐情感变化的诸多音乐要素,教师依次在反复听、唱的过程中从乐句的起伏、情绪的变化中渗透乐曲产生的历史背景,从不规整乐句的不对称的美丽与暗淡的旋律音色特点入手,运用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所表达人的内心情感,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去发现三连音、倚音、休止符是表现乐曲郁闷与不安的因素之一,体验音乐所表现的无助、无奈和对希望的渴求。引导学生在聆听中发现乐曲伴奏织体,感受大提琴固定音型的反复拨奏的背景伴奏使加深了乐曲表现烦躁不安的程度。在主题音乐一遍遍反复聆听、模唱、对比中,通过对乐曲情绪步步深入的体验,学生对乐曲主题音乐的记忆更是根深蒂固了。

对音乐要素的体验,这一切的过程都要从音乐本身出发,首先建立在对学生进行听觉感知的训练中,这个训练不是一个直观的表象,它隐藏在课堂中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的挖掘,隐藏在教师巧妙设计中,隐藏在教师独特的教学方法的运用与循序渐进的引导,还隐藏在教师扎实的基本功与灵活的课堂应变能力中。当孩子们有了音乐的耳朵与开阔的思维时。就能在教师的引领下在体验中从架起的通向音乐情感之桥真正的走进音乐。

欣赏教学绝不仅仅靠教师精彩的语言描绘和五彩缤纷的课件展示。它不需要我们通过音乐课去培养学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能力,它更多的是需要我们能关注音乐本体,让学生学会用耳朵捕捉音乐,用心灵感知音乐,用情感体验音乐。用思维分析音乐,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兴趣、体验音乐的快乐、积累音乐的经验与提高音乐审美的能力,这才是我们音乐欣赏教学真正的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