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圈层分析的芜湖市工业空间拓展模式及其影响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圈层分析的芜湖市工业空间拓展模式及其影响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芜湖市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城市、省域次中心城市,其崛起对安徽省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借助“圈层分析”方法,分析出芜湖市工业空间的演化的圈层特征,并对在工业空间拓展模式影响下的城市空间拓展模式演化做出判断,总结了工业空间变迁对城市建成区用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的影响,为芜湖市工业空间与城市空间协调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 圈层分析 工业空间 拓展模式 芜湖市

中图分类号:F30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1],将安徽沿江九个城市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构成皖江城市带,并将其纳入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在国家战略性规划推动下,芜湖市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面临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转移规划背景,工业用地将进入迅速扩张时期,对城市空间也会产生更为剧烈影响。运用“圈层分析”可以分析总结芜湖市工业空间拓展模式及工业用地变迁对城市建成区用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的影响,为制定合理的规划策略提供理论支撑,对于实现芜湖市工业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工业空间的研究主要以地理研究、经济研究和城市规划三个学派为主,关注角度有所不同:地理研究学者主要通过研究城市地域结构和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结构,从而描述了城市内不同地域内分布的产业情况[2];经济研究学者从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差异方面来解释城市的产业空间变化,基于具有不同经济收益的地区会产生高低不同的地租,提出了城市内不同类型的产业会对地租进行选择,从而在城市内形成产业空间[3][4];城市规划学者在对工业空间的研究中侧重于对空间形态和空间分布进行描述性研究,并发展了一些技术手段,在工业空间研究方法上取得突破,研究对象多为某一特定地区或工业园区[5―8]。对工业空间的研究随着时展不断深入,工业空间的布局模式、影响因素和内在机理方面都有一定的研究,形成了全面的理论体系,对于工业空间研究也从定性分析逐渐开始向定量研究深入,但总体来说在研究方法上仍然存在一定缺憾。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分析

2.1 研究区概况

本研究选择芜湖市区作为研究案例。通过借鉴与参考芜湖市编制的相关规划图纸信

息,利用空间处理方法分析芜湖市工业空间,并对芜湖市区工业空间产生影响进行研究。研究区域面积1064.7km2,包括镜湖区、弋江区、鸠江区和三山区四个行政区。

芜湖市工业发展具有悠久历史,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水陆交通使得芜湖工业发展具有极大优势。随着世界技术革命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不断加速,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从外部环境来看,中央提出的中部崛起政策,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全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等也为芜湖市发展带来难得机遇。

2.2 分析方法介绍

利用“圈层分析”对研究区域内空间进行圈层划分,对个圈层内数据进行数据统计,将最终结果用柱状图或折线图分别予以表现,用以研究工业用地在不同时期内与特定中心距离变化,并且可以用来研究距离中心点不同距离范围内城市用地变化情况,进而总结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

如图1所示,选取镜湖为中心,以该中心为圆心做半径2km的圆,接着以该圆为基础,以2km为间距向外扩展9个圈层,而这9个圈层基本包括了研究区域的主体范围,最后以6km为间距向外扩展一个圈层,包括了研究区域主体的全部用地。同时,为了便于统计,把这10个圈层按从内到外的顺序编为1~10圈层。

2.3 研究区数据分析

芜湖市各阶段的工业用地进行圈层分析,并对工业用地面积进行数理统计,整理出各时间节点之间数据,如表1所示:

表11983―2010年工业用地分圈层面积统计表 单位:km2

3 工业空间拓展模式总结

3.1工业空间圈层分布特征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芜湖市工业空间圈层分布具有三个阶段性特征:

1)1983―1993年:工业空间演化呈现一种由内到外圈层递增的趋势,并在第五至第六圈层达到峰值;第一、第二圈层内城市工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其中第二圈层内减少量较多;第三至第五圈层工业用地有所增加,增加量基本为2~3km2。

2)1993―2003年:此阶段内芜湖市工业用地整体处于增长状态,各圈层内用地均有所增加,其中第四、第八、第九圈层内增量较大;第五至第七 内工业增量居次;第一、二圈层内增量最少;第九、第十圈层内工业用地从无到有,而且用地增量很大。

3)2003―2010年:与上一阶段明显不同的是,第一至第三圈层内工业用地大幅减少,第四及第六至第十圈层内工业用地规模增量很大,均为40km2以上,除第十圈层以外第八圈层内工业用地增量最高,约为84km2;第五圈层内工业用地增幅较小,但仍然增加了约11km2;总体来说这一阶段工业用地规模增幅较大。

3.2 拓展模式

利用圈层数据统计结果,结合芜湖市工业发展历程,可以得出芜湖市工业空间拓展的基本模式。

1)1983―1993年:这一时期内城市内部工业用地规模有所减少,新增的工业企业在区位上纷纷选择了地租相对便宜的城郊用地进行布局。市区偏郊区工业空间规模逐渐扩大,工业的重心逐渐向郊区偏移,工业空间由“市区型”向“边缘型”转变。

2)1993―2003年:随着工业经济的复苏,城市内部工业厂房也通过改造、转型等措施得以重新启动,城市内部工业空间得以扩充,但随着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城市工业空间在形成集聚发展,成为区域内新的增长极;这一阶段的工业用地在整体上进行大规模扩张,体现为各圈层面积总量的增加,尤其,形成工业空间的“远郊型”布局结构,形成圈层式向外扩张的强势发展。

3)2003―2010年:工业空间延续了城市扩张的趋势,在这一阶段的芜湖市工业发展中由于土地竞价、环境、政策等多方面考虑,工业逐渐从中心城区退化,而随着开发区建设完善,在集聚经济作用下,工业企业纷纷选择进入园区发展,此时的工业空间仍然是一种“远郊型”分布,但由于开发区选址不同,促成工业空间形成了一种多中心结构。

这种拓展模式也基本符合工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因为工业早期发展中利用城中发展,可充分利用母城的物资条件,降低建设成本,同时利于城区发展;但由于规模受限,自由度较低,新增工业发展向边缘落户,这样一方面可依赖母城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在空间上又有充分的发展后备;随着工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需要重新选择更大空间进行发展,虽然无法利用母城资源,前期投入较大,但一旦形成集聚效益,可以取得充分发展,并且形成城市新的增长极,带动城市周边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

4 对城市空间产生的影响

4.1 对城市空间拓展模式的影响

工业空间在完善自身发展的同时,依靠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新的发展核心,从而引导城市空间拓展。功能区域内资源、交通运输、规模对城市产生影响,在技术开发与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功能区域内的生产力水平和资产创造能力大幅提高,推动了新经济增长点的产生和该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通过这种发展反向推动人口和经济向具有规模效应的区域聚集。工业作为一种影响力很大的经济手段,促成了城市空间结构演进。与芜湖市工业空间演化阶段相对应的,城市空间结构演进也具有阶段性特征,并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受到工业空间的影响作用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