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的弱化及应对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的弱化及应对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我们开展的教学大多时候还处于伪高效状态。我们在解放学生的同时,由此极端走入彼极端,课堂上的我们陷入了一个“抑师扬生”的怪圈。而事实上,教师主导作用才是有效教学的支撑点。在教师的主导下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主体能力,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伪高效教师的主导性;弱化现象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9-0092-01

观察分析目前的课堂教学,发现在很多所谓的有效课堂上,教师的主导性却被严重弱化。我们对“少教多学”等理念的理解误入歧途,我们偏执地认定教师讲多了的课堂绝不是高效课堂,只要是学生生成的,都是值得鼓励和赞成的。教学失去了目标性,教师成了边缘人。殊不知,在未成熟的学生当中,经常会出现原则性的错误,教师若不加以纠正,则会脱离教学目标。课堂随意“生成”与文本主旨背道而驰,课堂呈现无效,甚至负效应。

一、教师的主导作用才是有效教学的支撑点

有专家告诫我们“你喜欢学什么就学什么”其实是自主的一个误区。自主学习对于学生而言,并不意味着想怎么学就怎么学,而应该是一种具有独立性和探索性的学习。知识上的准确掌握并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思考品质、建构知识等行为的引导与评估。

对学生而言,自主不等同于信马由缰,课堂上没有绝对的自由。对于知识,有时,你尽管不喜欢,也要用心地去学,去用。美国克拉克、斯塔尔等著的《中学教学法》中讲得好:“动机并不包含这样的意思,即学生总应做他们感兴趣的事情,或者教师应当永远让班级感到愉快,真理往前一步便是谬误。常见的倒是学生必须学习他们不喜欢的课程,参加他们不喜欢的活动。”如果我们侧重于教与学中的趣味性,就容易导致追求低层次的教学上的轻松愉快,只是把学生拉到书桌前,并非质的变化。学生不仅收获甚少,还会陷于浅薄,不足于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这样的思想往往会让我们的教学“脱轨”。多元解读不能“无边界”,创造性解读不是随性解读,文本“不确定性”绝不是“随意性”。教学要注意课堂流程的“干净”,教师要明确阅读教W是有一定目标、指向的阅读活动,不是无目的地消遣性阅读。学生的价值取向枝蔓斜生时,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要及时地引领学生回到课堂主题,巧妙地借机促成新生成,点拨引导学生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教中心”变为“学中心”,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弱化。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有清醒的认识,引导帮助学生才是高效上课的支撑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高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对于暂时相对缺乏知识和能力的学生来说,只有借助于教师的主导和帮助,才能以简捷、高效的方式掌握人类创造的基本文化科学知识,迅速提高自己的身心发展水平,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主体能力,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毋庸讳言,我们开展的教学大多时候还处于伪高效状态。课堂充满了生硬灌输、机械训练和应试演练,教师和学生被物化、工具化、功利化,学生心理紧张、疲于应付。学生的主体性无限地膨胀,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在被严重地弱化。

要化解伪高效教学中的教师弱化的症结,我们当然不能重走教师主宰课堂的老路。学生要“多学”,不是师生在占用时间多少上的此消彼长那么简单。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我们就要重建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师要意识到课堂教学中主体性的发挥也包括教师自身。课堂既是学生的天地,也是我们师生互动学习、“智慧通达”的重要场所。

首先,教师与学生的主体能力只有在教与学问题的不断解决中得到相应的提高。教学活动是师生主体能力提升的“源头活水”,它能为师生主体源源不断地注入能量资源,教师能不断地在教学活动中获得成长经验。课堂千变万化,教师就要根据课堂出现的问题,虚心接受挫折并及时改进。其实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培训师就是自己的学生。课堂就是师生相长的“校场”,教师不断地探求、创造,能力得到提高,同样,学习活动中的学生思维也处于活跃状态,他们将要掌握不少学习方法,还要培养合作的技巧和精神,高效地学习思考并解决问题。

其次,课堂实践是培养教师和学生主体人格的主阵地。师生主体人格的进一步塑造和完善的有效途径是互动。任何有意义的成长都必须基于自主、信任、尊重。课堂上的学生因为得到了教师的理解,受到了教师的尊重,并在自己的发展区收获了希望,所以才会喜欢上这门学科。课堂上的师生因为相互间的欣赏,才在情感上相互接纳,互动中,教师与学生的主体人格在得到不断的完善同时,还有力地促进了师生主体能力的提高,让有效教学踏踏实实地接上地气,落到实处。

(责编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