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跨文化交流中的“和而不同”原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跨文化交流中的“和而不同”原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阐述“和而不同”思想的历史渊源并分析其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在跨文化交流中坚持“和而不同”应做到立足本国文化传统,不搞文化霸权主义,求同存异,和谐共处。就当今世界来说,各国同处“地球村”,都在谋求发展,更应该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以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 “和而不同” 求同存异 和谐发展

“和而不同”的历史渊源

中华民族自古以和为贵,“和”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和”的观念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和而不同”思想不仅被人们用来作为自己的处世之道,甚至还被奉为治国、平天下的有效准则。

“和而不同”思想中包括两个主要概念――一个是“和”,一个是“同”。先来分析一下这两个词的意义:

“和”本来和音乐有关,是指声音相和,音乐调和。《广韵・过韵》:“和,声相应。”“和”又写作“”,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经传多借和为。”《说文・龠部》:“,调也。从龠,禾声。”龠,像乐器笙的形状。笙的音色甜美、柔润、音量较小,变化幅度不大,而色泽明亮,能吹单音,也能吹和音。因此笙常用来为唢呐、笛子伴奏,或在乐队中作“溶合剂”,调和各种乐器的音色,饰润、软化某些独奏乐器的个性。后来,“和”由音乐的调和扩展引申为和谐、和顺、和睦等意义。《广雅・释诂三》:“和,谐也。”《广韵・戈韵》:“和,顺也。”

再看“同”的意义。《说文》:“同,合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口皆在所覆之下,是同之意也。”《广韵・东韵》:“同,齐也。”“同”就是齐一、统一的意思,是完全同质的,没有差异的。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和”与“同”的区别。据《国语・郑语》记载:史伯在向郑桓公分析周王朝衰落的原因时,明确指出周幽王“去和而取同”是周王朝衰败的根源。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这也就是说,“和”是不同元素的结合,不同、差别是“和”的前提,这样的“和”才能长久,“和成”的物才能丰长。如果“去和取同”,那就会“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无讲”,以此治国,就会排斥异己、独断专行,这就离灭亡不远了。

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婴进一步揭示了 “和”与“同”的差异。《晏子春秋》记载:佞臣梁丘据对齐景公阿谀逢迎,景公感叹说:“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反驳说:只能是同,怎么能说是和呢,并进一步以厨师和羹与乐师操琴的双重比喻说明了“和”与“同”的区别:“和”就是多种因素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以“相济”“相成”;“同”就是相同因素的简单重复。晏婴进而把“和同之辨”用于说明君臣关系。晏子认为,君臣之间的“和”,不是不分黑白、混淆是非的和稀泥,而是承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和不同意见的合理性,允许存在不同看法和不同意见,在彼此充分发表各自意见的基础上达成和,才是国家政治的应有状态和理想境界。而“同”则相反,它否定不同,回避矛盾,不允许不同意见、不同认识的存在,臣子为利益驱使谄媚君主,不说真话实话,以保持表面上的一致。这不仅表明臣僚人品的低下,也容易助长君主的专制思想,这样的“同”与“和”是有天壤之别的。这些有关“和”与“同”的辩证观点对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和而不同”思想的内涵

孔子“和而不同”的主张是在史伯和晏婴的“和同之辨”基础上提出来的,孔子从做人的角度区分了“和”与“同”,把“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之一。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君子讲和谐但并不盲从附和,小人才盲从附和而不讲和谐。怎样才能做到“和而不同”,做一个谦谦君子呢?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原则。

保持独立。小人对不同的观点是盲从,是苟同;而君子则不然,君子与人和,但是有自己的立场和原则。君子“和而不同”首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主张,不唯唯诺诺,不人云亦云。保持独立还意味着君子应该独立思考,明辨是非,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客观地分析、辨别,要实事求是,就事论事,不以人论事。正像孔子所说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能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但不结党;小人结党,但内心不和。也就是说君子对待别人的观点主张不以对方和自己的私人关系作为判断标准,而是客观、公正。孔子也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由此看来,君子辨别是非一定不以个人利益和喜好为准,而是根据道义,合于道义的就是正确的、应该维护和执行的,不合道义的就是错误的、必须予以反对的。

尊重他人。在保持自己个性独立的前提下尊重他人。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在维护自己的发言权和独立性的同时,也要保证他人的言论自由。所以君子能够认真、虚心地听取不同意见和建议,容许不同观点的存在;能够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也能够态度诚恳地对待别人的缺点和错误。即使自己身处高位,也能允许下属发表不同的言论,决不搞一言堂。明确提出自己的主张,但不过度宣扬自己的观点,否则就会有强加于人之嫌。

共同发展。在明确自己的主张和听取他人观点的基础上,对不同观点认真分析、取舍,于己可以吸收他人观点的合理之处;于人则要坦诚相待,给予应有的帮助,互相促进,和睦相处。只有达到不同观点的和谐统一,才会有创新,并最终实现和他人的共同发展。这就是孔子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在跨文化交流中如何坚持“和而不同”

当今社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以及各族各国人民之间的交往空前频繁,真正进入了“公共外交时代”。各国人民的交流首先表现为文化的交流。文化具有民族性,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历史、地理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文化。在这种全球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各种文化的和睦相处是各族人民共同的愿望,因此“和而不同”思想对我们的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跨文化交流中坚持“和而不同”,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立足本国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是在该民族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历史的积淀形成的,具有浓厚的民族性。而每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又都会与其他国家、民族发生不同程度的交往和接触。在这种文化交流中,我们不免要走“拿来主义”路线,但是“拿来”应该不忘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如果没有了传统,也就失去了该民族的立身之本。

当今世界,在西方强势文化的攻击下,越来越多的国家的民族传统意识被唤醒,开始有意识地加强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宣传和保护。比如在外语特别是英语的冲击下,很多国家加强母语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2007年中国教育部发出倡议,建议大学对所有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以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素质;在社会上近几年也掀起了幼儿“读经热”。这些对提高国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不搞文化霸权主义。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是在特定环境中产生、发展的,都有其合理性。不同文化没有好坏优劣之分,我们不能以自己民族的文化标准来衡量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更不能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强行推行自己的文化,搞文化霸权。我们知道政治霸权主义曾导致两次世界大战,同样文化霸权主义也是一种不稳定因素,是与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两大主题相违背的。

我们从自身出发,坚持不搞文化霸权主义,同时也要警惕并反对某些强势国家的文化霸权主义倾向和行为。对席卷全球的好莱坞电影、麦当劳快餐、摇滚音乐等,我们在享受其有益成分的同时也应保持清醒的认识,必须树立传统文化保护理念。我们从不反对文化的多样性、多元性,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殊的文化,这正是构成五彩纷飞、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化的最基本元素。各个国家可以通过相互尊重与平等的文化交流,达到共同发展和繁荣人类优秀文化的目的。但是,我们对利用文化霸权的手段来达到强权政治的企图,是坚决反对的。我们反对搞文化霸权主义就是要保持世界文化的“不同”,坚持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求同存异,和谐共处。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是这并不妨碍各民族之间的交往,相反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和碰撞往往会对彼此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之前陆续传入西方,对西方科技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前进。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事方面,第三种是在航行方面”。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西方的科学、民主精神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也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科学领域,中国的自然科学逐渐发展起来;在哲学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广泛传播,促成了中国哲学思想的新发展;在社会道德方面,“三纲”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的道德范畴的建立。

由此看来,不同文化在保持各自独立性的前提下,与其他文化接触、交流,“以他平他”,才能达到史伯所说的“丰长而物归之”,这就是“和”的境界。世界各国同处“地球村”,都在谋求发展。发展需要和平的环境,所以我们应该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和谐共处,最终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作者分别为:河北大学讲师;河北大学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