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不简单的简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不简单的简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坐落于山西省五台县境内的南禅寺,重建于公元782年的唐代中期。众所周知,唐王朝在公元618年取代隋以后,其统治延续了28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黄金时代”。人们通常把它区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等几个阶段,其中初唐(公元618―704年)与盛唐(公元705-805年)的187年是上升时期,以后的100年左右就从衰落到败坏。整个唐朝(特别是上升时期)文化繁荣昌盛,诗歌、绘画雕塑都有创新的表现,建筑也不例外。(《哲匠录》中引《语林》称,“武后以后(公元684―704在位),王侯妃主,京城第宅,日加崇丽。”(张钦楠著《中国古代建筑师》114页)。 然而南禅寺在规模与体量上都不大,只是在一个普通小院里。据实际测量,正殿面宽11.62米,进深9.9米。方整的基台几乎占了整个院落的一半。几乎看不出是盛唐时期的风格,倒像是初唐时期,从帝王到大臣所提倡的简朴风格。虽然简朴,但建筑每一部分从上到下、从内而外,都与整体浑然一体,端严而大气。

一、不简单的简朴

1.屋顶。鸱尾:最上端,南禅寺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屋顶的鸱尾。自古以来,在视觉效果上,中国建筑是十分重视屋顶设计的,屋脊的两端,很早的时候便如兽角般弯起作为构图的收束,这个部分后来称为“正吻”。汉代之后,正吻多半装设一种名叫“鸱尾”的图案。《唐会要》说:“汉柏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相于屋,以厌火祥,昔人或谓之鸱吻非也。”据说鸱尾是佛教输入后带来的一种意念,所谓“虬尾似鸱的鱼”就是“摩诘鱼”即今日所称的鲸鱼。鲸鱼会喷水,因此,将它的尾部的形状放在屋顶上,象征性地希望它能产生“喷水”的防火作用。因为,这是一种象征性的防火设备,绝不能说是一种浪费而取消。鸱尾也有索性造成一条鱼的形状或者是龙尾的,总而言之将屋顶象征作为一个海,海就不会着火了。南禅寺屋顶的鸱尾与屋面的曲线结合得非常完美,是一个整体。中部沿屋面方向加上的两道垂脊使其收束得非常有力,是后世所无法企及的。屋面:在中国建筑中,对屋面的曲线是十分重视的。南禅寺屋面平缓,四坡顶,坡度较小,“唐代南禅寺大殿梁架中举高约为檐中矩的1/6,佛光寺东大殿则为1/4.77,宋、辽、金、各代多为1/4~1/3,清代规定为1/3。”由于屋顶的平缓,使它不大的体量,透射出不可思议的力量,向无限空间伸展。

2.屋身。斗拱:在古典建筑中,支柱往往是立面中很主要的组成元素。无论在视觉上、构造上,柱头部分都占着

相当重要的地位。大概从周代至汉代,中国是采用一种斗形或者斗拱形的柱头形式。成为中国特有的形式,也是多有的结构和构造。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它足以象征和代表中国古典建筑的精神。南禅寺共用檐柱12根,四周各柱,柱头微向内倾,四根角柱稍高,与层层迭架、层层伸出的斗拱构成“翘起”。 梁、柱、枋的结合更加紧凑,增加了建筑物的稳固力,又使出檐深远。柱式与柱头辅作简洁、明晰。式样与后世不同,无补间辅作。柱头以上的斗拱和位于柱间额枋上的造型不同,栌斗之上是“泥道拱”、双层的“华拱”再一道“泥道拱”,出檐深远。几乎没有结构外的多余构件。南北朝时应用的人字拱在柱间额枋上象征性地有所沿用,以形成连贯的动式。加强了建筑水平方向的延伸感。斗拱在这里还未被看作是统一的檐口装饰。当心间:南禅寺正立面造型简洁。只有四根柱子,中间两根间距较大,几乎相当于左右两边间距的两倍。加之宽广的木门,突出了当心间的开阔。显示了堂堂正正的威仪。殿内没有天花板,也没有柱子,梁架制作极为简练。窗:南禅寺的窗同样给人印象深刻。窗是封闭的最简单的直线造型。首先,这是因为在中国古典建筑的正面大多数都有“庑”或者说前廊,而且屋面出檐很远,因此大大减弱了风雨直接向门窗冲击的机会。很多时候,窗的作用只是可以透光和通风的内外的分割,并不一定要求带有可以开关的窗扇的。窗的概念于是就包括了今日我们成为“窗花”的大片木格子在内。其次,在唐宋或唐宋以前的时候,一方面为了施工方便,另一方面当时的立面构图崇尚简朴、明快,格子式幕式墙的图案一般都是简单的几何线条组成,《营造法式》上所载的“破子棂窗”、“牍棂窗”、“电窗”就是指这一类的窗格。南禅寺的窗就是典型的“破子棂窗”。窗的方向呈横向伸展。这与唐代长安城横向略大于纵向的城市布局、以及皇宫平面布置向两翼横向发展所呈现的大气是浑然一体的。这是明显区别于竖向构图格局的明清时期窗式。

3.台基。台基最初的作用主要是辟湿,通风及稳定竖柱。以后随庭院大小以及建筑物的高度来调整,突出建筑的性质,显示等级和气派。“周人明堂(帝王建筑的台基)堂崇一筵(九尺)”(《周礼・考工记》)。台基被视为崇高道德的第一步,具成德和合之象。按君子不重不威,德高台基自然厚重。(赵广超《 不只中国木建筑》80页)其美学价值超过了使用功能。南禅寺的台基是平台式台基。方整的基台几乎占了整个院落的一半。加强了建筑的体量感,突出了建筑的端严气象。用方便的夯土技术,造不一般的殿堂。这是小建筑里的大智慧。

二、历史原因及影响因素

与佛光寺不同,“据傅熹年先生介绍,南禅寺“是村落中的小佛寺,相当于村佛堂”“会昌灭法时的幸存者,尤为珍贵。”南禅寺建造于唐德宗建中三年,经过了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唐朝元气大伤,赋敛无常。德宗即位后,励精求治,下令山陵制度从俭,禁宦官出使行贿,收禁兵权,但因用奸臣行两税法,增商税遭拒。“时河南河北用兵,月费百余万缗,库府不支数月。”有记载说白居易,出生于新郑,正值藩镇之乱。12岁随家外出避难。可见当时国力已衰。南禅寺重修时正是新皇帝登基三年,时局动荡,经济拮据。所以从简。另一个因素还要从大家熟悉的佛教影响说起,据史料记载佛教在中国真正流行大概在三世纪三国时代开始,四世纪两晋时,相当普遍,五六世纪南北朝时达到高峰。唐代是佛教中国化的里程碑。自世尊灵山拈花微笑,传法迦叶“以心印心”后,禅宗就于南北朝时期随着达摩祖师来到了中国。其后以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所提倡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南方“曹溪”顿悟法门深得人心,在大江南北掀起高潮,并在其弟子神会等人的宣弘下,在中唐以后的影响不断扩大。此前由四祖道信首倡的“农禅并重”思想使当时禅宗僧人由当初托钵乞食的“印度禅”逐渐转变为建寺安僧、自食其力的中国禅。六祖时在修行方式上也尽量简化“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平常心是道,直心是道场”。“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以及“不异旧时人,异旧时行履处。”随时随处都可修行的方便,使佛教平民化并影响了许多文人。如尽人皆知的唐代文人王维、白居易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可以说佛教禅宗在改变人的思想、心境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把中国的思想、文化、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境界,形成大气磅礴的新气象。更何况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唐太宗即李世民父子曾受恩于僧人。所以,在唐代,除了唐武宗,几乎历朝以来都要建佛寺。南禅寺是不是南宗禅的道场,这不好下结论,但它朴素又不失厚重的风格说明当年道风的深远,因此,受到尊重与保护,并在后来躲过了被毁的一劫。

三、结束语

时光荏苒,小小的南禅寺,虽然在外表上看是如此的简朴,但在艺术内涵上又是那么的丰厚。简朴的材料造型节省了人力物力,但又不失大德风范。它气在天的精神风貌凝聚着中国佛教的大智慧。方正厚实的台基、开阔的当心间、简练的柱式、平缓的屋面像是在告诉我们做人要有深厚的根基、要堂堂正正、去芜存真……在有限的空间里以建筑来说法,启悟心灵。这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最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有丰厚内涵的建筑与环境艺术作品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为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中国佛教建筑的大智慧――唐代佛教建筑的研究与传承阶段性研究成果,立项号为2007231。]

参考文献:

[1]李允:《华夏意匠》,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2]张钦楠:《中国古代建筑师》,三联书店,2008。

[3]张习孔、田珏:《中国历史大事编年》第二卷, 北京出版社,1997。

[4]赵广超:《不只中国木建筑》,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陆 蕾:青岛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郭 明:青岛恒泰装饰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