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野鹤无粮天地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野鹤无粮天地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教育说到底就是培养人。任何学科教育都应牢牢把握这个根本。然而,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忽视了阅读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意义,忽视了阅读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构建价值,导致了阅读教学的技术化操作。这种背离人的发展需要的教学,与时代需要的创新精神格格不入。

关键词:阅读教学 创造思维 训练

一、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陆机在《文赋》中说:“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则说:“训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阅读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这都说明了想象与创造在阅读教学和写作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当前阅读教学困扰语文教师的问题有两个:一是作品分析模式,每一篇课文都要围绕主题思想、人物性格、写作特点,从头至尾分析一遍,这种多年形成的固有模式,积习甚深;久而久之,学生也按这个套路去学语文,教师讲得十分吃力,学生学得索然无味,大量宝贵的教学时间被无端地耗费掉,学生对文章的感知、体验、感悟乃至与作者、与主人公等对话等被忽视了;二是学生没有真正认识和掌握好学习语文的规律和特点,过于追求语文学科知识体系的完备,错误地认为系统地掌握语文知识就能形成语文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方针,尤其是忽视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开发,应当引起中学语文教学的高度重视。

二、如何解决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阅读教学中为学生营造创新思维培养的氛围与条件

1 以人为本,张扬学生个性。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而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就必须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就必须给学生自主活动、自由创造的条件,就如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斯洛等人认为的那样:“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勇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热情的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而且,语文教材是情感和思想的载体,所以语文课又很注重感性和理性的训练。要求学生情感的真正参与,要求学生真切地以我口讲我心。而这首先就需要一个轻松、民主、和谐、诚信的课堂范围。

2 整合课程资源,构建开放课堂。

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提供贴近生活、灵活多样、为学生所关注的材料,让他们有更广阔的空间发展自己的才能。

传统语文教育混淆了语文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三者的界限。这种理解把课程与教材、教案完全等同,认为执行教案内容、完成教材内容就是语文教育的全部。其实,书本之外的语文课程资源十分广泛,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这一切与语文教材合起来构成了完整的语文课程体系。基于这样的课程观,我们就不会把读解文本教材当作课程的唯一任务,教学的唯一对象;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有关文本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情感、态度等才是课程的内容,而阅读文本只是学习以上方面内容的途径之一。为此,要具备一种开放的理念,打破原来的照本宣科,提倡“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这是教学中的基本任务。

3 转换师生角色,培养自主创新精神。

转换师生角色是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创新能力的重要突破口。目前的阅读教学是:串讲串听,串问串答;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课堂教学的双方发生严重错位。这种现状必须改变。一方面教师要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平等参与者,把提出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使他们有足够的机会去发现、去研究、去创造。另一方面,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之路上“把机会留给学生,把苦难留给自己”的陪伴者。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是课文的解说员,而要把任何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的机会都留给学生,将学生无法解决的“苦难”留给自己。

教学中,教师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敢于对教材及教师的讲解提出异议,大胆发表独立见解,积极寻求其它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等。如通常我们进行小说分析,都会着眼于人物性格。这固然没错,人物性格是我们理解人物、把握小说主题的重要方面,但仅仅停留在人物性格、尤其是思想性格分析上,似乎就显得简单了些,也概念化了一些。深入一步,走进人物心灵,探寻人物的心灵历程,得到的可能是比人物性格分析更鲜活也更宝贵的东西。因为,文学就是人学,人的心灵是最为复杂的。走进人物心灵,才可能对人物性格有更准确的把握,对小说主旨有更深切的体悟,对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再如要重视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独特体验,对于同一段内容,不同生活经历、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要“蹲下身来”充分尊重他们的见解与观点,切不可强求统一。

一位老师指导学生朗读《夜宿山寺》,一个学生把“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句读得非常响亮高昂;另一个学生却读得低沉轻缓。当问及他们为什么这样读时。他们都各执一词,据理力争。前者说,登上这样高的楼。诗人心里一定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自然会高声地吟诵诗句。后者说,连高声说话都担心惊动了住在天上的仙人,所以读的时候必须把声音压低,这样才能把诗里的感情表达出来。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解,一种从自身感受出发。另一种则从诗的感情而言;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但讲得都有道理,这位教师都充分地给予肯定,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

4 引导畅抒己见,构建和谐课堂。

课堂不是教师展露才华的地方,学生也不是坐“冷板凳”的看客。课堂不是平展着展开的,不是教师讲几分钟学生学练几分钟的技术操作;而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文本与生活的对话,课堂是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交叉地、立体地向前推进的。课堂上,如果我们不能关注互动中生成的资源,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学生能回答出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切实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独立思考,课堂教学将永远波澜不惊。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会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这是一位真心为他真心着想的引路的教师,是学习之路上不可或缺的陪伴者。否则,就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切断了学生自主探索的道路,人为地拉开了学生和语文阅读课的距离。

在阅读教学中,应尊重学生思维活跃、思想创新的权利。让他们的心灵在语文课堂上飞翔。与其煞费苦心地“引导”学生找这个“关键词”,寻那个“关键句”,不如让学生各抒己见;宁肯让阅读课成为学生精神交流的论坛,也不要让它成为教师传授阅读心得的讲座。尽管在课堂教学中,受教学等因素的影响,不可能使语文课成为纯文学课,但可把阅读还原为生活的过程,把阅读课堂还原为生活需要,把阅读活动还原为生命活动,为学生发展“打精神的底子”;通过引入生活事件,设计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营造逼真的阅读环境,使学生在特定的阅读情境、角色、任务中展开阅读,变狭小的课堂为广阔的交际场所,使阅读不再是孤立绝缘的操作,变成活生生反复经历体 验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升其素养。

(二)阅读教学中学生创造思维培养的训练与技巧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求阅读教学从着重对课文内容的分解性讲析转化到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受上来。学生通过熟读以至背诵课文,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使优美的语言和文章本身的逻辑思维规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和思维,从而提高自身的语言素质、语言能力、思维经验和审美情趣;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克服学习中的各种疑难问题的自主精神。

1 孕育高潮,激励创新,突破一点带动全文。

阅读课堂最易引起高潮,或在动情处,或在人物形象评价处,或在情理交融处,这些点蕴藏着无限的解读契机,也能够使学生见仁见智。高明的教师能敏锐地发现并安排高潮,尤其是对那些极具高潮之处,教师在设计时可以做大文章,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这些凝聚点上激发学生思考,消除学生的思维障碍,成功实现师生思路的对接。

突破一点即要抓住要害的地方带动全文。譬如教《祝福》,有的老师就从对祥林嫂称呼的三个相似的句子中来突破;第一句,“大家都叫她祥林嫂”;第二句,“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第三句,“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通过这三句对称呼的不同描写,带动全文,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女人的悲剧命运。这最能引起学生深思,让学生充分展示创造思维和创造才能。

2 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进行求异训练。

求异思维训练法。任何事物总有其两面性,我们往往只重视其中一面,忽视了另一面。如果我们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从另一个角度、另一个方位、另一个侧面来考虑事物,致力于达到一种新的境界,往往能独辟蹊径、发现新结果,从而进入求异思维。

同样,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还可以进行发散思维训练,鉴赏苏轼的《题西林壁》可用此法。它是对事物各个侧面、不同层次的形象阐释。这种训练法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敏感地发现同一对象随着立足点不同鉴赏方法也随之不同。

3 展开想象的现代技巧。

想象是作者对自己心中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整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过程。它是阅读教学中也是写作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思维活动,“再造”就是想象的技巧之一。“再造”是根据一定的语言文字、图画、图样、符号等对事物的已有描绘,这些描绘也许未直接感知过,只是在头脑中想象为这种事物,并把它描绘下来,便成了从未见过的事物的形象。这样的想象要靠推测,即根据已知想象未知,要着眼于可能发生的事情。

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象或别出心裁的念头,让学生知道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还要善于引导,抓住阅读材料中最能“借题发挥”、“见仁见智”的地方做足文章。比如教学小说《孔乙己》,可以让学生续写结尾;教学《祝福》,鲁四老爷听说祥林嫂被婆家抢走以后愤愤地说:“可恶!然而……”“然而”什么呢7作者没有说,可安排学生揣测,同时可以让学生想象祥林嫂死去的情景;教《药》时可让学生改写夏瑜的故事,把暗线写成明线,而作者又未到过现场,这主要靠推测来进行再造想象。

加强思维训练的想象技巧还有扩展、补充、接续、夸张、对比等。

4 创新思维的意境再现。

“意境再现”是一种常用的创造性鉴赏诗歌的方法。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在原作的基础之上进行再创造;或者借古人‘东风’,来催开自己园中之花。这是一种在前人基础之上的创新,是种‘站在巨人肩上’的创造,是一种富有创意的‘取巧’,体现出的正是一种可贵的创新的思维品质”。

余秋雨就惯常使用“意境再现”法,如《阳关三叠》中他这样写道: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道:“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再来一杯吧,阳关之外,就找不到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一饮而尽的。

“这里,余先生依据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一诗的意境,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联想,再现了豪迈放达的唐人风范和原作的诗情画意,像影视中的特写镜头一样,把豪放的饮酒场面一下子推到读者面前,使读者如身临其境,耳目为之一新,也使文章显得意境高远,耐人品读,让人陶醉于其文化文学意蕴之中。”

5 变阅读的过程为文本再创作过程。

语文教育名家刘建松老师开设的《流泪的滕王阁》公开课,从“流泪的滕王阁”出发,以它的流泪讲述了王勃的不幸:怀才不遇、仕途坎坷、英年早逝,最后把悲剧归源于王勃对生命的态度与选择上,从而得出一种与我们一般观念不同的人生哲理:选择的,放弃不合适的,学会选择是一种生命的成熟,并用文中作者的话“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属于不同的风景”来佐证。刘老师在课文的结尾,联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明星,牛群与施瓦亲格的鲜明对比,使这篇文章多了一份生活的气息,也让学生在喜闻乐见之时与时代和社会更贴近了一点,这引起了听课教师的强烈共鸣。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文本,不同的老师给予学生的也总是不同的人生体悟。如果老师给学生带来的是充满思维冲击的震撼与教学方式的突变,把学生的视野无限地拓展,从而把他们从文学的范畴抵达生活的层面,这必是个大胆创新的教学实践问题: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一个高度而又不落窠臼。”“我们的语文教学除了带给学生文化知识和审美感受外,还应该给学生指向一种如何选择人生道路的方法。教育应该是使人幸福的事业。这种幸福是使他们懂得接近生活,辨别生活,评价生活,驾驭生活。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文学又何尝不是,谁又说得清,对学生的将来有价值的是文学知识,还是生活体悟”

6 读写结合,培养学生创造力。

“语文教育人文性、实践性很强,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多重功能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读写结合,重视积累、感悟,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读写口语交际活动中,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感受、体味、揣摩、把握,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阅读与表达的能力。如阅读《宇宙里有些什么7》一文后。再以《记我的一次宇宙航行――太空遐想》为题,让学生进行大胆的创造想象,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必要的语文知识须掌握,但要强主干、删繁枝、去烦琐、除重复。学习的内容应眉清目新;如果藤攀枝蔓,胡子拉碴一大片,学生就会被缠绕其中,难以脱身,学习的主动权也就不知不觉地受到抑制。

参考文献:

[1]何贤寿.语文学习-具体厚质的语言怎么表述,2005,02.

[2]高天友.创新作文.一种富有文化底蕴和文学色彩的写作方法.2004.07.08.

[3]从文学走向生活――评刘建松老师的公开课《流泪的滕王阁》.新浪“文苑采撷”博客论文,2007,03.

[4]于漪.我看新课程标准.中学语文,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