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跨专业科研探究”课程的进展与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为提升本科人才的综合素质和科研素质,打破专业化定向培养,整合应用技术型高校不同专业的教师资源及科研资源,将教学、科研与实践三者紧密结合,钦州学院提出以特色学科和科研项目为课程依托的“跨专业科研探究”课程,实现理工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与融合,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扩充学生的知识结构并启发创新思维,促进应用型本科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跨专业 科研探究 教学改革 应用型
【基金项目】广西区教改项目(2015JGA363)“‘跨专业科研探究’课程研究与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02-02
引言
2007年,清华大学在全国高校首次开设“实验室科研探究”课程,以实验室为依托,以典型的科研项目和成果作为教学单元,全方位的向学生展示科研过程,以助力学生形成跨系统、跨学科和跨专业的大思维[1];2012年,上海交通大学开设“工程技术探究”新型通识课,形成融合学生能力、兴趣和创新的工程技术拓展项目。国外在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中,高年级学生不仅参与企业培训还参与科研项目。
2013年,我校成为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联盟单位,逐步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向转变,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为此,2015年在我校特聘教授傅水根的提议和学校主管部门的支持下,首次开出“跨专业科研探究”课程。该课程以不同学科科研项目为基础,构建起学科之间的关联性,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我校理工科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科研能力及人文素养,同时文科学生也能从参与工程实践和科研探究中,了解现代制造业的主流技术和前沿性科学技术,使得学科之间“隔行不隔山,隔行不隔理”。“跨专业科研探究”将教学、科研和实践三者互通互融,不仅是一个值得探索和推广的本科教学改革方向,还将推进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转型升级[2]。
1.课程建设
2015春,征集单元课程,汇总专家评审,从16个部门61位教师的76个单元项目中择优选出30个课程单元,其内容涵盖了文、理、工各学科,涉及基础人文科学、科研项目探究和前沿科技等教学内容。任课教师中80%为教授、副教授,保证了单元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实验室操作探究性单元占有量达23%,有利于培养工程素养。2015春季末,开展了关于“跨专业科研探究”课程的内涵、上课形式、作业内容和子项目结题等事项的课程建设研讨会,现场邀请三名教师试讲,专家们给予点评和指导,为课程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进展
“跨专业科研探究”于2015秋季学期正式开课,课程开展基本顺利,并且从学生的作业及评价反馈中可以看出本课程起到了激发学生对课外知识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形式呈现多样性:传统教室授课、实验操作、上机训练、模拟场景等形式(图1-图4);教学内容具有跨越性:海洋专业、化工专业、资源环境专业、机械专业及传统文化等;作业形式非固定性:求真性小论文、产品(粗盐、陶瓷等)、单元日志和课程感想等。
3.课程开展的若干思考
为深入了解本课程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改进,在新学期开始对学生进行了“跨专业科研探究”课程兴趣度调查,共收回问卷67份。其调查结果、分析与改进措施如表1:
整理调查数据,分析:选课以理工科学生居多;选课考虑了自身专业发展、未来创新创业等要求。而在秋季学期的选课中,文科生占人数的2/3,此时学生选课以满足学分要求为主导,相对不如大一首次选课较多考录专业和兴趣爱好;工科单元选择率高,易懂且体现新科技发展的单元选择率高。本调查结果可用于指导课程的单元设置,教学内容的更新,为课程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依据。
3.1课程的优化
跟踪课程进展,总结有:部分单元内容过于简单化;基于科研项目的单元课程对没有专业基础的学生难理解、课时不足导致实验无法开展的问题等[3]。
优化方案:
(1)不断构建新型的师资队伍和课程教学单元,不断引入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最后形成一个处于扩展中的以基于教师科研项目的教学单元库。
(2)贯彻讲授与实验、讲授与演示相结合的原则,讨论式、交互式和探究式融合的教学方法,讲授各单元所要明确“探究”的知识、方法或者合作素养等。
(3)各单元教师独立提出合适的单元教学时间(上限8个学时),以所选单元的累积学时数替代以单元数规定学生的学分。例如,以32个学时划定2个学分,不再固定以16个单元划定2个学分。同时教师自主选择合适的上课时间。
(4)结合单元内容布置必要的作业,作业避免单调、无用。
(5)深化跨院系科研资源课程的教学管理改革,实现教学管理模式的个体化、无纸化、现代化。
3.2管理系统的搭建
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将为课程的开展提供便利,使复杂的课程安排工作简易化。高校课程管理及安排更多的借助教学管理系统,然而对于“跨专业科研探究”这样一门安排上更加复杂化的课程,相应管理系统的设置显得尤为重要。
本课程的复杂性:学生人数多,面向全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课程单元选择的多样性,需统计各单元学生数;同一实验性单元课,限定人数需明确分组;单元教师调课几率大,管理者依调整实时通知学生。此外,本课程应得到学校教务处的大力支持,给予时间和管理上的特殊照顾。工程训练中心作为本课程的开设和管理部门,应该逐步完善硬件条件:配备独立的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基础性的实验室等,实验中的耗材问题也应依照选课学生数及时购置。
总结
“跨专业科研探究”课程融合了文理工科的特色学科和重点科研项目,辐射我校不同专业不同级别的大面积学生。整合出跨学科、跨专业的实验室资源和科研项目资源,构建新型教学课程,促进应用型本科的教学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拓普各专业新型知识进展状况,有利于引导学生的专业定向,及时做出恰当的人生定位;也将增强学生对今后工作的适应能力。此外,本课的顺利开展要求在课程单元设置、师资保障、软硬件资源配置上具备一定的条件,同时要完善并健全选课-课程安排-交流-评价的课程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傅水根,卢达熔,汤彬.创建实验室科研探究课程,促进本科研究型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8(3):48-49.
[2]卢达熔,汤彬,黄乐,傅水根等.挖掘科研积累,丰富教学资源为本科服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12):1-3.
[3]韩艳梅.新课程背景下学习组织方式的新探索[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3(9):43-46.
作者简介:
张科研,女,山东济宁人,钦州学院工程训练中心教师,硕士,研究方向:工程材料及热处理。